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 陆媛媛
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格局,将课外阅读正式纳入课程设置之中。具体而言,就是每一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对学生每学期的课外阅读予以积极、有效的指导。从低年级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亲子课外阅读)”到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我爱阅读”再到“快乐读书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拾级而上。作为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的课程化设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助推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年级课外阅读”发挥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功能。
课外阅读的课程化让课外阅读有了“法”的地位,具有了“法”的性质,避免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边缘化的危险。毫无疑问,部编版教材中的课外阅读课程化设置是教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的行动指南。由于教材中的课外阅读面向全体学生,在面对具体群体、具体个人时,需要进行微调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的微状态,还要关注学生阅读的微心理、微能力、微环境等。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永远比如何教重要得多。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来说,如何优化配置课外阅读资源,让学生阅读到好的书籍、感兴趣的书籍,是实施课外阅读的第一要务。教师要从部编版教材的课外阅读内容、要求、目标等出发,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精致书目;要站在学生立场上,秉持学生视角,去引导学生;要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学情,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等。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这要求学生进行科普阅读。为此,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阅读过哪些科普方面的课外书,了解学生喜欢阅读哪些方面的科普书。比如,我们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男生普遍喜欢阅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而女生普遍喜欢阅读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科普书籍。为此,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针,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推荐书目,又可以针对性别差异、阅读能力差异补充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尤其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适度地拓展、延伸,比如《地球奥秘》《宇宙奥秘》等书籍,将学生的科学阅读视域从细菌、动植物、发明创造转向天文、地理等。如此,就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科学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书籍、科普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普素养。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石。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阅读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课外阅读“读什么”问题的回答中,我们认为,教材、课程是课外阅读的重要载体、媒介,也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抓手。但课外阅读绝不能囿于教材,锁定于固化的课程,应当从学生出发。好的阅读书目,不仅能涵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更能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外阅读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等板块内容,认识语文文体,掌握阅读方法,对精彩的内容、片段形成充分的认知。阅读,不是“简单地浏览”“略读”,更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闪读、快读”,而是沉下心,与课外书对话。尤其是,要着眼于课外书中的“语文要素”,不仅读出课外书的内容,还掌握课外书的文体形式、写作手法、写作特质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有意义、有作用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充当“甩手掌柜”,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介入、跟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比较同类书籍,做必要的、必须的阅读记录;适时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了解学生的阅读困惑、障碍,调适学生的阅读状态等。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展示、阅读分享,因为只有在阅读展示、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暴露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阅读交流、展示,学生的阅读心得、阅读感悟能呈现于同一个互动空间,从而相互启迪、相互交融。比如,在部编版四下的科普课外阅读展示交流中,有学生运用PPT展示了阅读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的主要的精华内容;有学生将相关的书籍内容,如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制作成“知识百宝箱”,通过竞赛的形式普及科普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科学视界,还激发了其他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比如,有学生展示了自己阅读《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所做的精美的阅读笔记,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反响;还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家长的陪伴下用手机拍摄了一些动植物的图片,制作成了科学小报,开展了主题性的科技实践活动等。通过阅读交流、互动,学生认识到“科普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阅读科普书籍,我们才能更真、更全面地了解自然、了解世界、了解自我。
课外阅读应当是一种全科阅读、海量阅读、跨界阅读、综合阅读等。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读进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学生做“科普阅读讲座”,可以借鉴央视“朗读者”的形式,对学生的展示活动进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还可以借助“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检测反馈。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甄别、选拔,更在于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助推、促进。通过阅读展示,充分确证与表征学生阅读的样态,舒展和解放学生的精神生命。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习阅读和写作。过去,我们往往将阅读和写作分离,阅读与写作成为两张皮。由此造成学生阅读力与写作力都难以提升。部编版教材将阅读与写作统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进而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读写一体”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外的阅读表达,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课外阅读的微写作。写作,不仅是学生生命的彰显,更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确证与表征。
比如,在依托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科普阅读主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才艺表达,更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表达。过去,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的就是“人和事”一类的作文,而较难的或许就是“科普类”的作文。对于动物、植物,学生总是缺乏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于那些与建筑、交通、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写作更是望尘莫及、望洋兴叹。因为,学生不仅缺少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更缺乏必要的感受、体验。有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视界就被拓宽了。在科普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推荐了一些科普影视,让学生观看央视的《百科探秘》《动物世界》等栏目。由此,学生就形成了表达的欲望,他们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积淀了充分的写作素材。不仅如此,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习得了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学习说明文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素材、方法两方面的积累,学生的科普类作文写作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写作表达是学生生命的“存在与表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内化。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表达,促进学生的积极外化。如此,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方式。通过阅读与写作的互动,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构建学生自主、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