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欣
鸡峰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欣
(成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陇南742500)
文章通过对成县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甘肃省成县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政府2005年12 月批准建立的。地理坐标在105 °28 '26.863 "E~105 °57 '25.906 "E,33 °32 '30.613 "N~33 °58 '46.887 "N。东北与徽县接壤,西北与西和县相邻,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望,东南隅与陕西省略阳县毗邻,保护区东西最长约48 km,南北最宽约49 km,纵贯全县南北。保护区总面积5.24 万公顷(78.67 万亩),其中核心区2.17 万公顷(32.62 万亩);缓冲区1.55 万公顷(23.3万亩);实验区1.52 万公顷(22.74 万亩)。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1.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46.3%,涉及14 个乡镇78 个村,常住人口11 673 户共计46 690 人。
保护区海拔在750~2 377 m之间,属于落叶、针阔混交林地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共有种子植物121 科551 属1 260 种,其中栽培种子植物1科9 属32 种,野生种子植物120 科542 属1 228 种。野生种子植物中含裸子植物5 科11 属19 种,被子植物115 科531 属1 209 种。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级5 种,分别为红豆杉(Taxuschinensis (Pilger) Rehd.)、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SYHu)、扇叶杓兰(Cypripediumjaponicum Thunb.)、毛杓兰(CypripediumfranchetiiE. H. Wilson)和绿花杓兰(CypripediumhenryiRolfe);国家Ⅱ级的有33 种,分别为巴山榧树(TorreyafargesiiFranch.)、麦吊云杉(Piceabrachytyl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Rupr.)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7 种,分别为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Bunge)、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Hook.)等。
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261 种,隶属5纲30 目78 科。其中鱼类3 目4 科18 种,两栖类2目5科8种,爬行类2 目5 科23 种,鸟类16 目43 科162 种,哺乳类7目21 科50 种。保护区共有国家、省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26 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4种,即林麝(Moschusberezovskii)、梅花鹿(Cervusnippon)、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和豹(Pantherapardus);II级重点保护物种(隼类等鸟类10 种、水獭等兽类7种、两栖类大鲵1 种)18 种;甘肃重点保护脊椎动物(鸟类2 种、两栖类1 种)4 种,甘肃保护的三有动物(兽类9 种、鸟类12 种、两栖类1 种)22 种。保护区还分布有我国特有动物43 种,其中兽类13 种,鸟类6 种,两栖类8 种,爬行类16 种。
鸡峰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保护区内有大小河流共299 条,分属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全部汇入嘉陵江。该区域既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又是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优先生态保护,服务社会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生态保护项目,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据成县2017年二类林业调查统计显示:保护区林地面积达到45 533 公顷(682 995 亩),新增2 333 公顷(34 995 亩);森林面积达到26 970 公顷(404 550 亩),新增9 670 公顷(145 050 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10.38 万立方米,新增1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2.9%,增长5%。区域内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和增强,对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区域的生态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
(1)成县森林植被相对较好,干部群众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然存在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2)保护区内人口较多,人为活动较频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相对突出,破坏动植物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3)保护区基础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受资金、人力等限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仍以常规的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建设和管理方面缺乏新思路和新举措,很大程度制约着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5年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一直未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管理工作按照《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规定,林地林木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由林业部门依法管理保护,水利、农业、土地、矿产、文化、旅游、环保等自然资源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法管理。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部门间联审联控联防机制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各部门责权不明,联动协调不够,在项目审批、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政出多门、责任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2]。
由于未成立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区建设无法纳入县财政预算,保护区调查、基础建设、恢复治理、保护区监测研究、人员培训、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保护区总体保护利用规划、综合科学考察、资源本底调查、功能区勘界核定、资源权属确认、图形库建立和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基本没有开展,造成目前保护区区划范围不清晰,资源数据本底不清,以致自然资源确权和管理监督责任不能具体落实到行业主管部门。
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宣传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结合“普法”宣传教育,将自然保护区政策法规宣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大力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保护区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
(1)成立保护区管理机构,定人定编定事定责,建全保护区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2)制定出台保护区自然资源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完善联审联控联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力量,强化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责任,严格实行统一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3)充分利用森林草原防火监测网络平台,加强林场职工、公益林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的业务培训,分区域定人定责,形成覆盖保护区的网格化管理,全面加强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动态监测工作,掌握保护区动植物种群的变化动态、发展趋势,为科学施策提供依据。
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地方和社会多层次、多渠道投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自然保护区保护投资,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执法培训,加快功能区勘界核定、资源本底调查、自然资源确权,建立图库和数据库,完善基础信息和数据等保护区基础工作,补齐自然保护区短板,为依法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优化整合保护区范围内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撤销一些与保护区面积重叠、保护对象一致的自然保护地,最大程度保持保护区面积;对原有各功能区的镇村、农田、道路以及保护区成立前存在的水利设施、矿权等,全面进行摸底调查,在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有序退出保护区;对重要人文景观合法建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遗迹、寺庙、以及动植物资源保护价值不高的区域可降低保护等级。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核实核准保护区面积,根据资源现状及保护需要划定保护区功能区,使保护对象得到更好的保护。
[1]余久华,吴丽芳.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态学杂志,2003(4):111-115.
[2]王献溥,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75
S759.9
A
2095-1205(2020)08-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