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智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思政课的内容、方式、目标,反映了一个社会特定历史时段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内在指令和目标追求。作为我国特殊而重要的边疆少数民族省区的高校,西藏高校的思政课教学鲜明地折射出党的西藏工作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国家振兴的考量,1957 年6 月,中央决定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第一所高校,即今天的西藏民族大学[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最终确立和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不断发展,西藏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建。截至2019年10 月31 日,西藏共有7 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3 所,在校本科生25533 人,专科生10693人,共计36226人[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西藏高校整体发展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历史特点和国家的统一规范来划分,其思政课教学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藏民主革命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初步探索时期(1958年至1965年)。这一阶段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一是进行无产阶级观教育,让农奴出身的学生进行“诉旧社会的苦,赞新社会的甜”,采取回忆、对比、控诉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阶级觉悟;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传播党关于民族、宗教等问题上的理念、政策、制度等;三是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教育,在实践中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4]。
第二阶段:西藏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发展时期(1966年至1977年)。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与“文化大革命”基本同步进行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毛泽东选集》为基本教材,以“老三篇”和毛主席的“最高最新指示”为重点开展教学[5]。通过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中“迅速、广泛传播起来”[6]。
第三阶段:西藏实行改革开放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时期(1978 年至2012 年)。这一阶段,西藏高校的思政课教学逐步与内地同步并体现出了西藏特殊需要的本地特色。根据1978年教育部和1986 年中央下发的文件精神,各高校相继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逐步开设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思想修养”等课程。同时,针对上世纪80年代末拉萨发生骚乱的情况,专门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1998 年6 月中央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特别是2004年8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西藏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一样,同时增设“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简称“马四观”)课程。
第四阶段: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化创新时期(2013 年以来)。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7],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创新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西藏高校严格按照中央文件关于“课程体系创新”“十大育人体系”“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2018 年5 月,西藏自治区下发了《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藏教工委〔2018〕25号),明确西藏高校本专科思政课程设置,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外,开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概论”(简称“马五观”),34学时。研究生课程中同样开设“马五观”,17学时。为此,西藏自治区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区级统编的“马五观”教材。
同时,根据西藏实现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需要,西藏高校根据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安排,适时开展反分裂斗争、民族团结进步、新旧西藏对比、“四讲四爱”(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等专项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8 年10 月,在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以贺信,认为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自觉维护民族团结”。[9]这是西藏高校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课题组分别于 2018 年 8 月 18 日至 25 日,对地处拉萨市的西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警察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5 所高校 ;2018 年 11 月 15 日至 18 日 ,对地处林芝市的西藏农牧学院;2019年4月20日至31日,对地处陕西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大学,共7所高校的2193名学生,分三批次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6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2193名本专科就是正在上思政课的一至三年级学生。其中,女生1166人,占53.2%,男生976 人,占44.5%,51 名同学未填写性别,占0.3%;藏族学生1511 名,占68.9%,汉族学生578名,占26.4%,其他民族56 名,占2.6%,僜人、夏尔巴人等同学未填写民族,占2.1%。同时,入学前,文科生693名,占31.6%,理科生1335名,占60.9%,部队生源学生113 名,占5.2%,不能说明入学前文理科情况的52 名,占2.3%。这一比例与西藏7 所高校的学生女生居多,藏族学生为主,兼有来源于在西藏服役后招录的部队生现实情况完全吻合。通过进一步访谈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控辍保学”和教育扶贫工作安排,西藏将13-15 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安排至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10],同时面向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实施脱贫攻坚中等职业教育专项招生计划,采取灵活学制、中高职连读形式进行培养[11]。这类学生大多数为初中毕业,自然没有文理分科,亦符合实际情况。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及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能力,深刻地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2193 名被调查的学生中,90.9%的认为,他们的教师能够提前进入课堂,92.7%的认为教师授课时精神饱满,91.3%的认为教师备课充分,89.1%的认为教师能够有效管理课堂,82.5%的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5.7%的认为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89.3%的认为教师的授课语言通俗易懂,81.1%的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兼顾到了自治区内和内地生源学生有共性但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学生对教师授课态度与能力的总体评价情况见图1和图2。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教育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并最终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虽然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是全国统一的,“马五观”教材是全区统一的,但是,教师不能忘记,一方面,“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12]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信仰体系。就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面,调研表明,超过85%的同学认为,教师的讲授内容重难点突出,理论阐述清楚,讲授的内容较为全面,补充的课外知识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与此同时,16.1%的同学认为,教师难以正确引导民族、宗教等敏感话题;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方面,认为“很少结合”“一般结合”和“紧密结合”的比例分别为2.3%、54.7%、42.9%。
另外,39.9%的同学认为思政课“难”或“非常难”,不易学习。故此,19.1%的同学“一般同意”、47.8%的同学“同意”、30.2%的同学“非常同意”教师应当多结合现实实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同学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做好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要不断改革创新符合学生特点、适合时代需要的方式方法,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13]。
当前,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尽管有77.3%的同学认为老师尝试运用对分易、雨课堂、微课等进行了辅助教学,但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鉴于西藏高校的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感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并传承红色基因,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在调研中发现,47.7%的学生反映,他们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实践教学。因此,对当前的实践教学满意度最低,需求最为强烈。具体情况见图3所示。
图1 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总体评价
图2 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评价
图3 学生对思政实践教学方法满意度评价
调研表明,“很喜欢”和“一般喜欢”思政课的学生为2007人,占91.52%;认为思政课对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帮助的学生,分别达1999 名和2057名,占比为91.15%和93.80%。同学们认为,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达到了学习目的(见表1)。
综上可见,西藏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达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与此同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工作一线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时代,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需要高校党委和行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贺信精神和中央、教育部文件要求,全校上下形成全面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合力。
西藏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经济发展基础最为薄弱、社会发展明显迟滞、宗教文化非常浓厚的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单就从意识形态安全而言,西藏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达赖集团与党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任务艰巨而神圣。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西藏高校党委需要从治边稳藏战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4]这既是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性经验,也是高校党委履职尽责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西藏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首先是学校党委要从“两个维护”政治高度,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要求,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教学的领导,将思政课教学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论述和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贺信精神的战略性举措,抓好抓细抓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学科支撑、平台支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4]这一关键首先是要求学校建好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调研结果表明,虽然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情况满意度很高,教学成效显著,但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同度高于教学态度,教学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度有待提高等问题的存在,说明了西藏高校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精良、乐于奉献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精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前提。当前,西藏7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数量均未达到1:350 的比例要求,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过低,目前4所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中没有一名博士。这就要求西藏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规划(2019-2023)》《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一是采取切实有吸引力的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实现正常的新老交替;二是充分利用国家组团式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势,通过对口支援的单考单招形式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队伍的质量,优化队伍的结构;三是启动在校内相关学科遴选优秀教师和党政干部转岗为思政课教师及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机制,尽快建立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教师有充足的精力投入思政课的教学之中。
表1 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统计表
其次,持续强化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极端重要性的认知是重点。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西藏高校的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在的要求即是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两个维护”“三个离不开”“四个意识”“五个认同”的正确认知,牢固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思想,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这是思政课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最后,师德师风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条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5]作为西藏这一特殊边疆少数民族省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对师德师风提出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西藏高校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建立起“学校党委-师德建设委员会-教师工作部-二级学院党委-基层教工党支部-教职工”六级师德建设体系,构建教师乐教机制[16],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让广大思政课教师乐于奉献促团结稳边疆的伟大事业。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另一层面的问题即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和能力提高问题。针对西藏高校学生以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具有宗教情结的藏族学生为主且生源质量层次差异较大的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师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首先,汲取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实现“两个转化”。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即是始终服务党的治藏方略,将思政课教学与区情教育、感恩教育、国防教育等有机融合。新时代,教师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需要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将党经略西藏的艰苦奋斗史、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现实等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的相关教学中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信仰体系转化。
其次,提高能力素养直面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西藏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除了面对全国高校一样的敏感问题外,还必须面对中央关于达赖的定性,民族宗教问题的本质、达赖集团关于“民族”“宗教”“文化”“环保”方面的谬论等敏感问题。鉴于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汉族教师为主且队伍质量建设亟待提高,他们对西藏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问题、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面对敏感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敢讲、没有底气讲等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西藏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有能力讲深讲透这些敏感问题,以历史事实感动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才能让教学活动在认识上有高度、在理论上有力度、在过程中有温度,方能达到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理性认识和对待民族宗教问题的目的。
再次,大力探索实践教学传承红色基因。正是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语言转换过程中造成的理论理解能力有限,通过实践教学,在学习考察中感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与现实,能够很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极大地激发其爱国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热情。西藏最早创办的高校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多年来坚持每学期带学生赴延安革命圣地、咸阳市袁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杨凌农科城进行学习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值得全区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最后,根据区内、区外和部队生源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西藏高校学生有区内生源,还有来自于内地各省市的学生和部队生源。生源质量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有共性也有差异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顾及到各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
办好思政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4]新时代,西藏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入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宣传教育与日常管理、学生活动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