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扶贫的生成逻辑、实践成效及路径优化

2020-12-17 05:44蒋永穆王丽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蒋永穆 王丽萍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万树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1]建设美丽西藏、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是新时期西藏的重大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但是同时,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艰苦、高寒缺氧,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曾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肩负着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重责任。尽管2020年西藏将随全国一道摆脱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后脱贫时代将会对扶贫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生态扶贫仍然是西藏实现高质量脱贫的一个重要选择。十八大以来,生态扶贫政策在西藏广泛施行,缓解了长期以来困扰西藏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西藏将绿色发展理念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原绿色产业等方式,让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建设,同时又让保护和修复生态的贫困人口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双赢。

一、西藏生态扶贫的生成逻辑

(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人类起源于自然,发展于自然,生存在自然界,也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的保护和创造也离不开人。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价值动力。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开发自然资源,从而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人类必须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再生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因此,人类对自己的欲望必须有所节制,不能够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过度利用自然。大自然最懂辩证法,人类若懂得善待自然,自然也便会给予人类以美好的馈赠;人类若糟蹋自然,自然也就会报复人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3]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自然资源本身也是生产力。我们要发展生产力,也要保护生产力。唯有让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它才能够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人类的发展唯有与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 年就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4]的重要论断,并先后撰写《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的文章,对这一理念进行阐释。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的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进一步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2020年3月29日至4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6]从生产力的角度再一次深化了“两山论”的深刻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也是有效处理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金钥匙,是生态扶贫的航向标。绿水青山,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金山银山,就是经济利益。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诸多的原因人们为了金山银山,过度开发或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草原荒芜、生态环境恶化,以惨重的自然环境代价换取了一时的经济发展,用绿水青山换取了金山银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考量,“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努力争取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是停留于对经济生活的追求,还有更多的对生活环境、饮食健康等生态层面上的追求。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矛盾的时候,当发展经济完全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金山银山,以留住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在更高层面上,凸显了“绿水青山”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首要地位。事实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自然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人们必须要在合理范围内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以“绿水青山”创造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西藏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众多的江河、湖泊、冰川和森林、草原、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污染消解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巨大,是维系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具有巨大作用。同时,西藏自然条件艰苦,9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高寒环境中,高原地壳活动频繁、风化冻蚀作用强烈、水土保持能力差,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有的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难以逆转,其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区域面积超80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占到国家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的19.4%。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其他省份,曾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青藏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开发和保护、建设和吃饭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西藏的生态环境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涉及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西藏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扶贫是西藏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选择。即使是在摆脱了绝对贫困以后,西藏仍然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必须牢牢把握生态安全这条红线,“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7]以生态生金、用生态富民,推进西藏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向绿色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从“绿色贫困”向“美丽富饶”的转变。

二、西藏生态扶贫的实践及成效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西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强力推进生态扶贫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西藏生态扶贫的实践

一是健全生态扶贫体制机制。西藏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建设的平台作用,始终把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西藏生态文明高地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文件,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扶贫的体制机制。2016年5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扶贫策略,更是把生态扶贫摆在了扶贫开发的重要位置,并制定《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脱贫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成效。同时,为确保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先后出台60 多部关于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 年)》等,不断推进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积极实施环境税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生态扶贫的体制机制方面,西藏还建立了领导干部“第一责任人”制度,要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实行扶贫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西藏生态扶贫政策的有效施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西藏生态扶贫的重要依托。为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西藏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脱贫致富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暂行)》《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绿色农牧业,打造“地球第三极”农牧产品品牌;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接续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有效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对所有重大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全覆盖,制定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限制“三高”项目引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矿产资源开发由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全面禁止砂金矿开采,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以实现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两不误”,确保西藏绿色发展。

三是实行生态保护补偿。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国土空间利用规划中禁止、限制开发面积最大、占比最高的地区,目前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近54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禁止开发区域广,使得西藏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大量特色优势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因此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成为西藏生态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西藏制定出台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显示,西藏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予以相应生态补偿。西藏实行的生态保护补偿项目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补助、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截至2018 年7 月,累计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达296.3 亿元。[8]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政策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缓解了当地群众的经济贫困状况,为有效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提升自身生态价值。自然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提升西藏生态环境价值,西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拉萨周边造林、防沙治沙、“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等工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整治汽车尾气、城镇扬尘以及煨桑污染;开展美丽西藏“三整治、三提升”行动、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开展珠峰垃圾治理行动;划定了13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0个主要河湖管理范围,分级设立了河湖长1.47 万名;详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布设土壤监测点361 个,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1482 块、面积253.85 万公顷;落实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等等。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西藏生态功能价值。

(二)西藏生态扶贫的成效

近年来西藏经济持续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2020 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 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经济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呈现出稳定、健康、向好的发展态势。西藏的生产总值超1697 亿元、同比增长九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2015-2019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十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十三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5-2019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

统计数据还显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44 亿余元,同比增长,15 个百分点。粮食产量105 万吨,牲畜存栏1700 余万头只、出栏580 余万头只,肉产量近35 万吨、奶产量55 万余吨,牦牛育肥7 万头。青稞产量80 万吨以上,其中深加工11 万多吨。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350 余万千瓦,同比增长8 个百分点,发电量近8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24 个百分点,其中外送电量超过17 亿千瓦时,增幅超过90%。旅游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千万人次,增长,19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560亿元,增长1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产值达到53 亿元,增长15 个百分点。地产产品实现销售额54亿元。[9]

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西藏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是中国“三区三州”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在2015 年底,西藏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25.32%。2016 年5 个贫困县(区)率先脱贫摘帽,2017年又有25个县(区)脱贫摘帽,2018年有25个县(区)脱贫摘帽,2019年12月9日,西藏最后19 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至此西藏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底,西藏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2.8 万人;970 个易地扶贫安置区(点)竣工收尾,26.3 万人搬迁入住;安排生态补偿脱贫岗位65.5 万个;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639个,完成投资367亿元;对口援藏协作扶贫、社会扶贫深入开展,签约项目247个、到位资金155亿元;健康扶贫全覆盖,救治大病慢病重病超过23000人、救治率超过99%;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失学辍学问题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658万人次参加了养老、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险,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了3.9 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完成4.4 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用厕所57850 座,建成公厕1913 座;实现行政村邮站全覆盖、行政村4G 网络、光宽网络覆盖98%,74个县(区)实现油路全覆盖;一线边民补贴提高到4700元,二线边民补贴提高到4500元。[10]民生保障不断夯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 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西藏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持续开展,新增造林130.7 万亩,消除10.47 万户“无树户”、1079 个“无树村”。城镇绿色建筑面积达428.2万平方米。错那县勒布沟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4058 人搬出极高海拔生态保护区。昌都市、当雄县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隆子县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命名自治区级生态县17个、生态乡镇213个、生态村2373个。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3%、污水处理率超过65%。水环境质量目标全面完成,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99%。2016 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西藏林地面积达179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490.99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14%,活立木总蓄积23.05 亿立方米。与2011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林地与森林面积分别增加14.75万和19.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0.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2047万立方米。[11]2018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显示,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高度肯定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价值。

三、后脱贫时代西藏生态扶贫的路径优化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西藏74 个县(区)也将随着全国脱贫攻坚的步伐,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国将进入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阶段,且从减贫的难度来说,解决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需要的时间更长。[12]西藏的相对贫困问题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进入后脱贫时代,要巩固和提升西藏生态扶贫的成效,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西藏高质量脱贫,还需要重点从转变观念意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市场调节作用、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方面对西藏生态扶贫的路径予以优化,以促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一)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对“两山论”的认识

雪山草原、碧水蓝天、阳光白云是大自然给予雪域西藏高原最美好的馈赠。保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加美丽的西藏,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西藏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当前,西藏生态保护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西藏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任务依然重且艰巨。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区域干燥少雨;整体上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调节功能差;极易受外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系统失衡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到位,有的人还是认为西藏地域广、环境质量好、容量大,有点污染和破坏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处理得还不够好,等等。总而言之,无论是客观上的原因还是主观上的原因,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两山论”的认识。西藏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西藏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进西藏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潜力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搞清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进入后脱贫时代,我们要更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把生态保护作为红线、底线、高压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生态增量”推动西藏高质量绿色脱贫,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西藏力量。

(二)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做好生态扶贫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建设美丽西藏”“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目标,做好西藏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西藏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以及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特点,我们要做好更具科学性、前瞻性、约束性、长远性的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战略研究。进一步健全生态扶贫的体制机制,构建更为完善的生态扶贫的制度框架体系;进一步厘清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保护与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长远目标,统筹生态扶贫过程中的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部署安排,在积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生态扶贫的长效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边缘人口致贫、已脱贫人口返贫,最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基础和保障;加强生态扶贫规划执行过程的事前事中监管以及规划执行情况的追踪和评估机制,严格生态保护成效与扶贫绩效考核;在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时候应注意与国家和自治区级政策的有效衔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以保证各项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相互配套,从而促进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持续协调发展。

(三)重视市场调节,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西藏实行生态补偿的实践,让那些从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贫困人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扶贫工作的“双赢”。但综观西藏生态扶贫的实践,进入后脱贫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对生态补偿机制作进一步的完善。当前生态补偿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有的补偿是依托于一些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政策支持,而这些项目的建设是有时间限制的,项目期内的农牧民基本依靠补助生存。工程项目期限之后,农牧民基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需要有效的、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予以保障,这就需要按照长期管护、巩固成果的需求,继续投入资金,并建立有针对性的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实施长期连续生态补偿和奖励措施,通过减轻生态压力确保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14]又比如生态补偿标准和覆盖面的问题。生态补偿政策让农牧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帮助其脱离了贫困的现状,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的生态补偿标准是否能够及时体现其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价值量,是否能够对贫困人口做到全覆盖,使他们都实现真正的脱贫。显然,当前的补偿标准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关于生态补偿标准和覆盖面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是要对生态功能价值利用市场的手段进行评估,二是必须要有大量的、长期的资金财力予以保障。这些资金来源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财力来解决,而需要建立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可以采取投资运营、政企合作的方式,也可通过建立一些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多渠道投融资,在解决补偿资金问题的同时让全社会担负起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的责任。

(四)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动西藏生态保护与建设

西藏生态保护范围广阔、类型多样,而人口密度低,生态管护成本高,加上这些区域的严格管控导致当地居民“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既要对西藏为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并有增量所付出的直接投入以及高标准保护需要的额外投入给予补偿,实现“绿水青山”价值最大化,又要提高保护“绿水青山”的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农牧民增收进行补偿。近年来国家平均每年对西藏下达的生态保护补偿的资金都达上百亿元,但是这与西藏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除了需要对大面积的生态资源保护进行补偿,西藏的生态保护、恢复与建设的工程也还任重道远。防沙治沙工程和水污染治理工作还未结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在继续,而已经完成整治的行政村还需要实施提标升级改造;西藏高原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工艺尚在探索之中,青藏高原农村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正在试点等等。要实现对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还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五)创新扶贫方式,为生态扶贫的“双赢”加码

生态扶贫的重点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落脚点是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给钱给物的扶贫方式,终究不是万全之策,而依靠生态资源建立起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进入后脱贫时代仍是一条需要继续探寻和挖掘的好路子。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更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建设好生态文明,让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好例子,如生态岗位扶贫,既保障了生态保护的人力,又让保护生态的群众增加了收益;还有生态旅游、生态餐饮、生态农业等方式都大大地提升了生态扶贫的质效,让保护生态成了富民利民的推动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更加注重让生态扶贫与科技扶贫相衔接、与人才扶贫相衔接,培养专业的科技人才,解决生态产业中的发展问题、管理问题以及技术问题。为生态扶贫注入新鲜血液,依靠新生的人力智力资源,推动生态扶贫方式和路径的不断创新,让生态扶贫更加信息化、科技化、体系化,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脱贫致富的要求,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同繁荣、长期繁荣。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