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EM教育是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育,本课程设计以STEM为教育理念,结合本校校本课程的特征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豆腐制作为例,关注化学学科的课程与STEM课程直接的关系,寻找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体验学习的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在实践中学的模板,对体验学习模式在中学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STEM 校本课程 体验学习 豆腐制作
一、研究起源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STEM教育就是因为跨学科培养人才,成为我国乃至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1]。
当前,教育部门的各个学科都会组织一些学科或综合性的课外活动。怎样把STEM的教育理念融合到这些活动中,怎样把STEM引到学校教育,成为校本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我们会去思考的问题。本课题以“豆腐制作”为例,探究STEM教育理念下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希望从中能够发现教学案例在培养跨学科教学中具备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更适合的开展途径。
二、STEM教育理念下中学化学校本课程设计样例
“豆腐制作”学习课例
(1)实验背景。豆腐,古代又称“福黎”最早是由我国发明创造,并完善制作工艺,而后进一步传向世界各地的。因此豆腐是我国传统的食品,而且营养丰富。自己制作豆腐,不仅能喝到鲜美营养的豆浆,又能够吃到豆腐脑,最后还可以吃到干净新鲜卫生且符合自己口感的豆腐。
(2)实验任务。制作符合自己口感的豆腐
(3)材料和工具。材料:黄豆、矿泉水、石膏、食醋、鸡蛋。
工具:纱布、豆腐布、汤勺、泡豆盆、豆腐模具、豆浆机。
仪器:量杯、温度计、电子秤
(4)实验过程。组建4人的团队,按下列步骤合作完成实验。
1、设计初步方案
(1)调查法——走访调查。
主要围绕“市面上的豆腐主要用什么作为豆腐的凝固剂”这一主题展开。
(2)文献研究法——查阅网络资源、教材。
制作豆腐的传统工艺及操作要点。
(3)制作豆腐的初步方案
我们的方案
市面上的豆腐一般用石膏作凝固剂。
石膏点豆腐的操作流程:
①取500克干黄豆,洗净,清水浸泡;
②将浸泡好的黄豆沥干水。加入清水,用豆浆机打磨成浆;
③将磨好的豆浆用过滤纱布过滤,豆渣放在一旁;
④煮豆浆;
⑤等待豆浆冷却的时候,用石膏点豆浆;
⑥待豆浆冷却将石膏水慢慢倒入,边到边搅拌;
⑦将豆花舀入豆腐模具中。用纱布盖好,盖上盖,放上重物压豆腐;
⑧豆腐脱模。
(二)、实施初步方案
根据制定的初步方案,开始制作豆腐。
(三)、优化方案
煮豆浆,边煮边搅拌,大火煮沸后,关小火,把上面的泡沫舀出来,再开大火煮沸,再将泡沫舀出来,反复煮沸3次。关火,将泡沫舀干净。等待豆浆冷却,等豆浆第二次起豆油皮了,就点豆浆。
(四)、拓展研究
我国的豆腐大多采用卤水和石膏作为凝固剂。这两种凝固剂易导致豆腐有苦涩味,降低产品质量。为了还原豆腐的原有价值,让豆腐更加深入人心深入家庭,我们从制作材料为起点,利用家庭常见食材(食醋),制作出好吃又有营养的豆腐。
研究显示,食醋的添加量应控制2%左右。
(五)、科学推理
1、用石膏作凝固剂制出来的豆腐色泽比食醋做凝固剂做出来的要好,但是口感方面食醋做的更有豆香味,还有些酸味能增进食欲。
2、研究后的心得和建议:目前制造豆腐的方法有很多,加的凝固剂不尽相同,制出的豆腐风味也各不相同,我们主要从家庭中易得到的材料入手,制出适合自家吃的豆腐,营养又健康。以食醋代替石膏做豆腐制作中的中的凝固剂,既克服了原有凝固剂的科学缺陷,又赋予了豆腐新的保健功能,建议大家在家里可以尝试自制食醋豆腐。
三、总结与反思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实验探究一直是化学科学探究的主要学習方法,本课程结合了STEM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STEM的教育理念注重跨学科学习,正是因为跨学科,需要分工合作,因此,开始就很重视组建合适的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特别的行动研究,达到改变学生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体验、领悟和形成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参考文献:
[1]朱少祥,杨春阳 STEM理念在学科课外活动中的本土化路径——以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11):45-47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中学 黄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