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杏清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参加“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这几年,学习过程就如同东风拂面,收获颇多,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漾起层层绿意。
一、课前设计——有“结构”意识,开发“育人价值”
在新基础的研究里提出“长程、结构化育人”,因此对教材的研读要细致,尤其是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态。
(1)加强课前的“预设”。设计《认识图形》一课时,第一,要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开课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给孩子们设疑;第二,要考虑每个教学活动与目的的可行性是否合理,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要能够带给孩子们感悟与思考,如“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起到什么目的;第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放手时一定要大胆放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创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将“育人”置于教学思维的基点,进行长程、整体、转化、生成式策划。
(2)结构化的设计。例如《认识角》一课中,“角的认识”和“直角的认识”具有相同的过程结构和方法,可以采用教结构和用结构的长程两段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角的认识”一课为教结构,具体的内容有:1.常规积累安排学生从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描出一部分来研究;2.分类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二级分类,找到图形的共同特征;3.抽象命名,形成概念;4.生活举例,教师示范,体会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学生独立寻找并举例;5.制作角,判断角的大小。“直角的认识”一课为用结构,学生可以主动迁移过程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进行探究,在学习中感受目标的递进,培养学生乐于并善于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中推进——有“开放”意识,提升“課堂能力”
教师尽管在设计教学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想法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时常会有不确定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是“收”还是“放”,或是“收放有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调整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过程生成。
(1)开放生成,合理扬弃。例如《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里,首先分析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打破原来的割裂状态,不是单一地备某节课,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准备一类的课。课堂上抓住第一个生长点:能主动运用已知结构进行千以内数的研究,初步形成整体认识数概念的结构意识,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第二个生长点是:“通过满十进一产生新的数位”,结合算式、数位图、十进制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自主构建、参与体验。明确了生长点,引导学生更快地收获。
(2)开放延伸,拓展生成。例如《长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练习一课,这一课是一个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成“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但是学生常常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分不清长度和面积,通过本课的探究体验,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和面积,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某些联系。这里对教材内容进一步开发和挖掘,深化探究,帮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实现练习课教学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课尾的延伸:面积一定,周长也会有规律吗?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
三、课后反思——有“反思”意识,重建“学研过程”
教学结束后的反思与重建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中心组试验教师的研究带动整个教研组,研究活动精心策划,将研究成果辐射至日常教学,使日常研究有序而井然。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学习不能单一地停留在竖式计算的学习上,要以教学笔算的运算结构为主线,将口算、笔算、简算、估算的计算方法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的计算教学,不断渗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通过平行班试教,对备课再调整,进行“三度重建”。通过一次次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和几度重建,老师们磨砺心态开放了,对新基础的理念理解得更加到位,教研组也大大提高了策划能力。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让我们感受到课的真实之美,资源的有效捕捉与反馈,让我们感受到课的充实之美,过程的互动生成让我们感受到课的丰实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教师才有可能享受到创造的欢乐!“活水细细流,渐渐蕴满心池”,让我们一起努力,沐浴在教师行为新常规的东风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大步走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08页
[2]张向众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二《“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74-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