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介入异地扶贫移民搬迁社区居民幸福感提升研究

2020-12-16 07:56桂兴玉李菀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社会组织

桂兴玉 李菀莹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在新时代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贵州省当前已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攻坚期,对于扶贫工作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贵州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贵州经济发展较为困难与滞后,扶贫搬迁群众相对较多,搬迁后的社区如何做好创新治理,搬迁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以及其是否能在各方面融入迁入地的生活使其幸福感得到提升,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该省D市移民搬迁社区S社区为例,围绕上述主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会组织;社会融入;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为推进扶贫工作深入,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包括成立一系列专门的扶贫机构,提供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已逐渐成为了扶贫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省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虽然在搬迁后,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如何能真正实现“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有效提升搬迁居民的归属感及生活幸福指数,成文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1 S社区简介

D市S社区是该市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社区,位于D市南面,辖地面积12平方公里,现已入住636户,2520人,这些居民来自D市周边五个乡镇的深度贫困户和精准扶贫户,社区常驻人口多为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人口大多外出务工,目前该社区是D市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区居民构成情况复杂,差异化凸显,生计问题、贫困问题也较显著。同时,搬迁居民大部分都属于少数民族,小部分长者只会使用水语交流,也呈现出一定的交往及生活障碍,导致归属感受挫,幸福感有待提升。

2 影响S社区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因素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中,个人通过社会交往所拥有的各种关系资源,从中个人能够获得物质支持,精神援助信息服务与新的社会交往,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使居民在社区中获得归属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2.1 就业融入障碍多

就业机会也是指是否能够获得工作获得收入,对于搬迁居民来说首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目前S社区针对搬迁群众仅有社区缝纫厂可提供少量就业机会,以及社区推荐的市内提供的建筑业、服务行业等。职业层次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培训、专业技能等培训,搬迁居民大多从事工厂工人以及运输工人等低层次高强度的工作,选择及收入有限。而工作环境方面,搬迁群众以前的环境可能是家里宽敞的场地,以及空气良好的农田间,城市工作场地的改变,短期内给居民的造成适应困难。

2.2 生活融入壁垒较多

搬迁到市区的消费水平随之的提高,而低收入对于居民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以前生活食品课在自家地里收取,而在城镇每一样东西都需要消费支出。刚迁入城镇的居民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之前,城镇新的消费模式会使搬迁居民他们生活质量感降低,随之新社区生活的融入会产生问题,如搬迁居民吃惯了自家菜园的菜,社区的绿化地被居民用来种菜。生活习惯一时间难以适应和改变。

2.3 居民社交意愿需求受限

人际交往是人类所必要的生活方式,搬迁居民亦是如此。居民以前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是狭小的同村或邻村的范围之内,而且他们的交往方式也是日常的結伴活动做事酒宴人事往来和年节的娱乐活动等方式。而搬迁到市区面对周围陌生的群体,随着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的改变,社交问题随之而来。虽然搬到迁入社区可交往的范围扩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居民的社交可以正常进行,常见的情况是居民只受限于地缘关系的小范围社交,对于不熟悉的本地居民大多都抱有戒备心理,不会串门拉家常。

2.4 心理状态不佳

由于搬迁居民原来的居住环境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导致他们处于贫困的时间较长,外界探知有限。因此在迁入到城镇社区后难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其对安置地的生活表现出无所适从。另由于对自身的认同度不高,导致缺乏自信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会使心理发生失常,影响移民正常的社区秩序和社会的融人。此外,由于原本教育资源的匮乏,其个人缺少学习专业技能和竞争能力,以及微弱的社会支持,都会导致其在面临困境时更容易失去信心,产生无力感,幸福感低下。

3 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项目实践

在S社区,由D市L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地方高校、D市小围寨办事处S社区共同开展的“D市易地扶贫搬迁居民适应性社区创新治理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是针对提升该社区异地扶贫搬迁户环境适应性、幸福指数提升及与社区共同探索异地扶贫搬迁社区创新治理的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将社会组织介入移民社区创新治理的构想融人了实践。以下是部分专业服务介入的项目实践,通过系列的专业介入,居民的幸福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3.1 调研

首先通过社工对S社区进行大范围走访,了解S社区家庭的基本情况,调查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及儿童的基本状况及需求,对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预估、归档。

3.2“430课堂”的建设

根据之前调研发现,社区内以留守老年人和儿童居多,而该社区有相当部分的6-12岁的儿童存在放学后(四点半后)监护人监护不力,安全意识较低等方面的问题,在社会组织、社区的协助之下L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设了“430”课堂,以社区儿童为深入社区的起点与切入点,为该社区的儿童提供一个有氛围、安全可靠的课后学习场地,解决了社区居民对孩子监管不力及放学后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通过课堂激发易地搬迁家庭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促进同辈群体互助沟通,实现自我增能;开展儿童青少年课业辅导,解决儿童青少年课业难题,培养儿童青少年学习兴趣与乐趣,疏导心理问题;运用“好习惯养成”正向行为引导模式,树立该社区儿童积极向上的健康品格。意欲以儿童辐射家庭,走近居民,赢取信任,建立搬迁儿童、搬迁居民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良好的社会工作生态环境。

3.3 老年服务开展。

社区老年人服务,是社会组织介入的另一个切入点。试图通过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作为让社区居民知晓社工、了解社工并接受社工的另一个途径。通从项目进入到现在,已经从各种途径开展了数次老年人服务活动。活动很好地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降低了异地扶贫搬迁新环境的焦虑与压力,展现了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提升了社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3.4 社会组织与社会其他部门联动介入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也在关注着S社区。2019年年底, “希望工作·陪伴行动”主题志愿活动携手L社工在D市S社区举行。志愿者、各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服务社区,服务人民。活动由共青团黔南州委组织,黔南州委办等组织及机构共同参与,携手D市青年志愿者,响应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以包饺子、儿童防性侵教育、走访慰问社区孤寡老人等形式进行,陪伴S社区留守儿童、易地搬迁儿童,并慰问孤寡老人。社工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服务社区,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送来温暖。

4 其他建议对策

4.1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社会组织可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链接相关的就业单位,与企业协商举办社区招聘,提供相关相应的就业岗位,并为居民提供专业技术相关的就业培训,帮助居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加强技技能培训不仅要培训居民的适应能力,更是培训居民的后续发展能力,从而避免等靠要思想的发生。其次,社会工作者要全程贯穿对“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以个案、小组活动的工作手法尝试鼓励社区居民自主自强,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做服务对象的支持者。

4.2 树立“我居”意识,培养良好生活習惯

此处可由专业社工尝试用“搬迁居民适应性小组”的工作模式,组织居民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相互分享搬迁后的心理状态,增加相互的社会支持,从而加快社区主人翁意识,促进市民化进程。另一方面,为居民解析城市生活的优势与局限,提供促销打折等消费新渠道,鼓励居民理性消费,逐渐建立新的消费意识与观念。此外,还可由专业社工通过社区活动,组织宣传“新生活”卫生习惯知识,对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进行引导。同时举办“防骗小课堂”、 “良好生活习惯小课堂”等形式的课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居民对迁入地的生活适应,提升幸福感。

4.3 打破熟人社会,建立新生活圈

打破居民的传统熟人圈子建立新的社区生活圈,是对搬迁居民尽快融人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交往的拓展路径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活动凝聚社区力量,扩大居民的社交范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社工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组织破冰游戏、节气社区活动等,逐步拓宽居民交往范围,鼓励居民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增强居民的交往融入能力。此外,针对比较特殊的有较严重的交流障碍的居民进行一对一的个案活动,逐渐改善服务对象与他人社交困难的困境。

4.4 做好心理建设,促进心理健康

移民最直接的心理感受的好坏关乎搬迁政策效果的成败,在搬迁之前人们对搬迁后在城市的生活怀有期待和憧憬,但搬迁后人们的向往和期待变为了现实,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造成移民心理困境,因此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居民参与显得异常重要。例如积极举办社区心理讲座,加强居民之间交流互动;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中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处,开设社工求助窗口,培养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懂得寻求帮助的氛围。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可不定期走访居民,与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营造社区和谐氛围,增进搬迁居民归属感。

5 结语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及居民作为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产物,如何帮助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不仅需要前期的社会保障作为搬出起点,还需要良好解决后期居民搬人生活延伸出的各种问题,因此需要人们积极探索多种适合解决搬迁居民问题的模式及路径。在D市,社会组织介入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幸福感提升在仍然处于持续探索阶段,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反思,社会组织深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开展工作,今后还将持续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冯烨,社会工作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社会融入问题探究[D].西北大学,2019.

[2]唐来祥,贵州“五个三”措施确保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Nl.中国 产经新闻,2017-08-15( 005)

[3]祁燕.晋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Dl.天津理工大学,2019.

[作者简介]桂兴玉(1997-),女,贵州都匀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社会组织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