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平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进,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凸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了,因此探究式教学这种创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运用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运用问题探究法、运用合作探究法、运用直观探究法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的途径和方式来展开学习,以理解知识本质内容与内在规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状态的优化,充分激发起课堂教学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落后的思想,主动探索并运用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实现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以直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问题探究法,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元素,其中蕴含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所以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探究作为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基础。具体而言,教师需从数学教材课本出发,把握并提炼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知识,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精心地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并找准教学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设置灵活巧妙的教学悬念,有效触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展开主动的思考和深度的探究。
例如,在教授《分数乘法》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掌握分数计算的解题方法,由于课程主要以计算练习为主,但长时间的计算练习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笔者运用问题探究法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向学生们介绍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然后,笔者再向学生们提出具体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们的学习思维;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思考的空间;随后,再让学生们举手示意,回答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笔者通过运用问题探究法,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运用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拓展和加深,从而优化探究的效果。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转变班级授课的模式,按照对班级内学生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了解来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发挥出引导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对之前自主探究的问题,展开组内的讨论、沟通、互动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帮互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探究、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公倍数和公因数》时,笔者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课上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们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为各小组布置探究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们讨论交流。任务下发后,笔者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并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监督,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发现学生们出现分歧时,笔者会给予指导。这样,笔者通过运用合作探究法,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合作。
三、运用直观探究法,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数学知识学习和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直观探究法的运用则能够促进知识呈现方式的转变,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数学课程教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和展示,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直观探究,进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圆柱和圆锥》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促进学生们的理解,所以,笔者运用直观探究法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几组圆柱和圆锥的图片,让学生们尝试分析两种图形的组成结构。在学生们分析一段时间后,笔者再通过信息技术的flash功能对圆柱和圆锥进行分解,让学生们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结构。这样,笔者通过运用直观探究法,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也是教师革新教学策略的直接体现。所以说,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直面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状况和特征来展开积极探索,从而通过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探究法等策略的实施,来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合理構建和实施,以引领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兰银,闫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44):379-380.
[2]赖小丽.浅谈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1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