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研究

2020-12-16 09:45李义伟王建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统计表心衰频率

李义伟 王建国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慢性心力衰竭(Coronary Heart Failure,CHF)是指在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的前提下,发生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心脏功能恶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为了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进程,发挥中药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现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及分析,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为关键词,“中医药疗法”“中医治疗”为副关键词,检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的医学数据。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研究对象均诊断为心力衰竭(原发病包括冠心病、风心病、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肺心病、高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瓣膜病);②临床研究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文献,包括病例对照实验、药物疗效观察、专方专药研究等;③用药处方均为汤剂内服,且中药复方中药物组成、剂量明确;④病例数≥30例,有效率≥80%,均设有对照组。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个案或验案报道、综述或述评类文献;②无用药记录的文献;③单味中药、中成药注射剂、配合针灸治疗或单独针灸治疗的文献;④内容重复的文献;⑤综合评定可信度差的文献。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计入策略 计入药物时需遵循以下原则:同一个研究中,因证型不同而处方不同者,药物分别记录,不合并;同一研究中只分析主方药物,随证加减的药物不予统计。

2.2 数据预处理 方剂中的药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进行统一化处理,根据《中药学》[3]从归经、性味、功效、主治进行分类;本研究中为确保统计数据的精确性,对于因加工方法不同的药物进行分解或合并,将“炙甘草”分解为“蜂蜜”与“甘草”;将“红参”“白参”“生晒参”合并为人参。

2.3 统计方法 通过Microsoft Excel 录入整理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对四气、五味、功效、归经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中药使用频数分析 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50篇目标文献入选。在治疗心力衰竭中,涉及方剂共50首,其中自拟方40首,共计中药100味428频次,病例数2419例,每个处方中平均使用中药10味。对用药频率超过1%的30味中药进行分析,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依次为:人参、黄芪、茯苓、附子、丹参、甘草、桂枝、葶苈子、泽泻、白术。详见表1。

表1 频率超过1%以上中药统计表

3.2 治疗心力衰竭的中药分类 该30味中药涵盖了《中药学》的10类药物,用药频率由高至低取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用药味数≥3味。详见表2。其中补虚药又以补气药为主,用药频率为78.26%,包括人参、黄芪、甘草、蜂蜜、白术、党参、大枣(见表3);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为主,用药频率为87.67%,包括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详见表4);利水渗湿药以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为主,用药频率占85.29%(见表5);化痰止咳平喘药以桑白皮、葶苈子止咳平喘药为主,用药频率占81.58%(见表6)。

表2 中药分类统计表

表3 补虚药统计表

表4 活血化瘀药统计表

表5 利水渗湿药统计表

表6 化痰止咳平喘药统计表

3.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从五味角度来看,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中药中,甘味药使用频数最多,用药频率占40.51%,其次为辛味、苦味药,使用频次皆超过100(见表7)。结合药物的四气可以发现,甘味药中以甘平性为主,辛味药中以辛温性为主,而苦味药中以微寒使用的频率最高(见表8)。另从药物的归经可以看出,心衰的病变发展与五脏皆有关,使用频次皆超过100,用药主要为肺脾心三脏,其次为肝肾(见表9)。

表7 药物的五味

表8 药物的四气

表9 药物的归经

4 讨论

心衰的临床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左心衰以肺循环淤血,心排血量降低为特征,主要累及心肺,而右心衰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主要累及肝、胃肠,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为心衰的常见症状[4]。心衰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所以就其表现可归为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5]。心衰总的病机为心气虚,血失和畅,因“气为血之帅”“血不利则为水”,故心衰易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耗伤心气。故临床用药多以人参、黄芪、白术、党参补气药为主。从中医来说,正常状态下,血液滋养各脏腑需要推动力——心气、通畅无阻的道路——脉道、充足的营养物质——血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心气充沛为主导作用,又因“肺朝百脉,主治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衰的用药多以肺、脾、心三脏为主。总结心衰的用药规律可以得出:心衰的治疗多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参附汤益气回阳,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药物的选择以“甘、辛、苦”味为主,既补气又活血化瘀、利水,药性多为“平、温、微寒”,既扶正又驱邪,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用药的选择来看,多用桂枝而少用肉桂,因桂枝“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上可助心阳,止悸动,中可扶脾阳,化痰饮,下可温肾阳,助气化;而肉桂性大热,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多用葶苈子少用桑白皮,因葶苈子“泻水气之横流,疗遍身之浮肿”较桑白皮药性峻烈,既可利水肿又可消痰饮;而桑白皮药性较缓和,擅泻肺热,降肺火。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衰针对阳虚的用药是温里药,而未用补阳药,原因可能为补阳药主入肾经,补肾阳;而温里药主入脾胃二经,温脾土,化生气血,既可补心气,又可补心血;心衰的治疗少用热药,仅用一味附子,原因可能为热药伤阴,阴津耗伤则易形成瘀血、痰饮,使病情更加胶着;而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加重心阳虚,故用附子“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起回阳救逆之作用;心衰的治疗多从血分而治,除补气药外,以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活血调经药为主,畅通脉道,助血液运行,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血水同治,在补气活血化瘀的同时辅以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药,祛除在内之痰饮、瘀血,使邪去正复。

综上所述,心衰的病性为虚(心气虚)实(瘀血、痰饮)夹杂,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导致病程长,症状复杂多样,疗效一般。故在西医的治疗上,可辅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四法,使驱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从而提高心衰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统计表心衰频率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振动与频率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