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星 莫晓文 刘贤慧 尹苏平 华珍娣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 英德 513000
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普遍具有头晕、头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且症状多表现于颈部活动后。长期患有眩晕可发生猝倒、吞咽困难、视物不清等严重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均具有一定危害。目前临床药物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1]。随着中医药研究不断深入,中医疗法干预痰浊中阻型眩晕逐渐被认可,但部分研究对针灸及中药治疗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笔者使用不同方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佳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将使用针灸治疗的3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联合温氏奔豚汤治疗的3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0~66岁,平均(52.61±7.74)岁;病程4~25个月,平均(12.57±5.73)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0~67岁,平均(52.69±7.78)岁;病程4~26个月,平均(12.66±5.3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眩晕为剧烈旋转性,持续时间短,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眩晕加重明显。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痰浊中阻型眩晕症诊断标准。主症为眩晕,恶心,胸脘痞闷;次症为泛泛欲吐、咽喉痰多而粘;舌苔白腻,脉滑。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低于70周岁;②患者均具有良好治疗依从性;③患者均未出现药物治疗过敏史。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卒中、脑肿瘤患者;②肝、肾、心、脑功能严重损伤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针灸针的生产厂家吴江市佳辰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规格:针径为0.16~0.45 mm;针体长度:13~100 mm;批准文号: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34号]治疗。方法:取内关、丰隆、解溪穴,用泻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消毒后常规针刺,1次/d,留针20~4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氏奔豚汤治疗。药用:附子10 g,肉桂3~10 g,砂仁3 g,红参10 g,茯苓10 g,沉香3 g,山药30 g,炙甘草20 g,泽泻30~45 g,牛膝15 g。方法:取1剂温氏奔豚汤,加约1 L清水,煎煮至约500 mL,去渣内服,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统计两组眩晕,恶心,胸脘痞闷积分。无症状计0分;有症状但不影响正常生活计2分;症状持续且影响正常生活计4分[4]。VAS、DHI量表评分:使用视觉评分法(VAS)眩晕量表及眩晕障碍量表(DHI)测定,VAS量表0~10分,DHI量表0~100分,分值均与眩晕严重程度成正比[5-6]。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2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眩晕,恶心,胸脘痞闷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眩晕,恶心,胸脘痞闷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分,
2.2 VAS、DHI评分 治疗前,两组VAS、DHI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AS、DHI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DHI评分变化比较 (分,
通过解剖部位可将病变类型划分为系统及非系统性眩晕,其中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而造成的属于系统性眩晕,非前庭系统引发的病变属于非系统性眩晕,如低血糖、视力障碍、贫血低、血压低均可引发非系统性眩晕。眩晕症发病率较高,对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具有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以西医治疗为主,通过抗组胺治疗、调节机体微循环缓解症状,但效果不佳,且停药后易反复[7]。
中医学认为“无痰不作眩”,临床痰浊中阻型眩晕较为常见,常采取温化痰湿法治疗。笔者使用针灸联合温氏奔豚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DHI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使用针灸联合温氏奔豚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可降低VAS、DHI量表评分。分析其原因在于,针灸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作用;丰隆穴为胃经浊气沉降之处,针灸丰隆穴可治头痛、眩晕,可配风池穴;针刺解溪穴具有镇静安神之功效,主治头痛、眩晕。温氏奔豚汤方中附子味辛性热,归心、肾、脾经,肉桂味辛性热,归肾、脾、心、肝经,附子为君,肉桂为臣,相互配伍,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宗旨。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化湿开胃、理气温脾,主治湿浊中阻、脾胃虚寒;红参味甘性温,归心、肺、脾经,可健脾益气,与肉桂、砂仁均为臣药。茯苓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治痰饮眩悸、脾虚水肿;沉香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止痛、纳气温中之功效;山药味甘性温,主治伤中、头风眼眩,具有补中益气、除寒热邪气之功效;泽泻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化浊降脂、利水渗湿,可治痰饮眩晕;牛膝味苦性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具有逐淤通经之功效,与茯苓、沉香、山药、泽泻同为佐药[8]。炙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温化痰浊之功。
综上所述,使用针灸联合温氏奔豚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能明显够改善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