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清,周 勤,王汉荣,吕志强,梅洪飞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庐311500;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002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20;4.临安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临安311300)
2006年,浙西蚕区的临安市和桐庐县部分桑园出现成片枯萎死亡的现象,严重影响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经原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13年起为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临安市农技推广中心组成的课题组多年研究,确定为桑萎蔫病(Enterobacter mori)和桑青枯病(R.sola⁃nacearum)。课题组全面分析了发病原因,筛选出了抗病组合、消毒药剂和防治药剂,开展了桑树管理技术研究等。经多年示范推广,集成总结形成了如下桑萎蔫病和桑青枯病防控技术。
临安市昌化溪和天目溪、桐庐县分水江以及淳安县千岛湖流域种植桑树可选用抗病组合。目前可选用“抗青10号”作砧木,“强桑1号”和“金10”等品种作接穗。
苗床宜选择远离发病区,并进行水旱轮作或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采用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1.0%有效氯的漂白粉液)等,每667 m2使用量为5 kg~6 kg。抗青10号可采用硬枝扦插繁育,生长一年后第二年进行贴芽接。严格控制采用易感桑品种作砧木。苗圃应加强肥水管理,繁育无病壮苗。
当年12月或次年1月下旬前,把枝条修剪捆扎后放于地下室或阴凉处,用湿稻草或薄膜覆盖保湿;2月初进行土地平整,做畦60 cm~80 cm宽,再覆盖薄膜;当气温达到12℃,一般在2月中下旬进行硬枝扦插,插条长度为15 cm左右,一般保留3个芽,在基部芽0.5 cm~1 cm处斜剪45°,距顶芽1.5 cm~2.0 cm处剪断,在晴天进行扦插;扦插距离为20 cm×20 cm,667 m2可扦插1.5万株左右。萌芽后及7、8月份做好病虫害防治;4月底~6月下旬做好除草工作;5月中下旬可用稀人粪尿或用尿素2.5 kg/667 m2浇灌,促进营养生长。12月中下旬后可起苗或起苗贮藏。
2月底对扦插苗进行嫁接或就地嫁接。在扦插苗基部8 cm内任选一个冬芽,在芽基部下方0.5 cm~0.8 cm处斜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再从芽顶部0.5 cm~1 cm处斜切至第一刀处,切除部分需连带木质部;根据切口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接穗芽切下芽片并贴在扦插苗切除芽的位置;用1 cm左右宽的尼龙薄膜从接穗芽片的底部至上部绕圈捆绑,露出接穗芽。
嫁接时需注意:一是扦插苗根部刚萌动,切皮后有少量汁液冒出为嫁接适期;二是扦插苗切口大小与接穗芽大小相符,在贴芽片时,接穗芽的一侧韧皮部与扦插苗切口的韧皮部要相吻合;三是捆绑时要露出接穗芽,不能包在薄膜内;四是4月中下旬露芽后每隔7 d,掰去扦插苗萌发的芽,以保证接穗芽成活。
桑青枯病和桑萎蔫病重发病区发展新桑园时,需进行土壤消毒。桑园土壤消毒剂可采用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等药剂(方法同上);在老桑园改造时也需进行土壤消毒。
田间发现少量桑青枯病和桑萎蔫病病株应尽早挖除。病株挖起后,要把根上的土抖落到穴中,病株集中烧毁。病穴土壤需进行消毒(方法同上)。挖除病株使用的工具应放在火上进行烘烤,防止病原传播。病株附近桑树可选择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80%乙蒜素乳油800倍等药剂进行灌根防治,每株150 ml~250 ml。同时,桑园增施有机肥,进行2~3年春伐,提高树势。桑园缺株可补植抗病品种。
田间发病率达20%以上时应挖除改造,桑树集中烧毁。土壤应进行消毒(方法同上),并种植抗病品种。桑苗栽植前应深翻(前作为水稻田的,应打破犁底层)并增施基肥,施有机肥4000 kg/667 m2,加强药剂防治(方法同上)。土壤也可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栽种禾本科作物2年;不能种植水稻的地块可栽种玉米、高梁等旱作3年。
发病桑园中使用的农具与其他农具应严格分开,在病株上使用过的农具可用火烤消毒后再用。
树形宜采用中低干养成法,进行两年春伐第三年夏伐定拳的养成方式,成林桑园可采用春伐或春伐和夏伐交替等方式,提高桑树抗病能力。桑园中不宜间作豆科、茄科和葫芦科等易感病作物;桑园冬季和夏伐后应增施有机肥、石灰,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地势低洼的桑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已发病桑园灌溉用水防止流入未发病桑园,以防病菌传播。
在桑青枯病和桑萎蔫病初发时及时进行田间防治。化学防治药剂可采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80%乙蒜素乳油800倍等进行灌根防治,每株150 ml~25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