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郭墅中心小学 吴丽莉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具能成为抽象概念与形象思维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能增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促进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操作学具时,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多感官的参与中获得动态的感知,让外部的动作与内部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学校要加大学具方面的资金投入,配置足够的学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学具,从而能帮助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操作,理解学习难点,开启数学思维,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学校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参与学具操作,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让学于生,为学生提供学具,教会他们摆弄、拼剪等不同的方法,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内容,促进他们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比比想想,说说一共有几块?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块的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教者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让他们拼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并在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教者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的拼图智慧得到展示,拼出有个性的图案,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能引领学生去感受、体会、探索,能直观地感知学习过程,富有激情地探索数学知识,让“教”与“学”有机相融,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具种类多,教师要合理选择、恰当使用,才能发挥学具的促学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他们用身边一些具体、有趣的物体充当学具,这样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比较、概括、分析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苏教版一上《比一比》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学具,学生拿出了文具盒中的直尺、铅笔、彩笔等进行比较。学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作为探索数学规律的学具,在比一比中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师在为他们选择学具时,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地融入数学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苏教版二上《厘米和米》内容时,为增进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教者让他们从自己的身上找这些“单位”,有的学生张开双臂,比划出1米的长度;有的学生量出自己的大拇指宽度,约是1厘米,学生发现自己身体中隐藏的“尺”,能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加深学生对厘米与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具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学具,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知识。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学具使用提出一定的指令,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向。教师要精心备课,科学地使用指导语,明确操作目的,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要及时提醒,让学生边做边思,理解数学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消极对待操作,将学具视作游戏的玩具,就会失去了操作应有的意义。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缺乏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在操作中会注意力分散、盲目操作,把握不了其中的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听之任之,没有为他们提供示范与指导、点拨,不能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也不能提供提示语等帮助,学生就难以摘到成功的果实。教师通过点拨、引导,为学生的操作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能摘到果实。教师可以用手势、用提示语等为学生提供指引,促进学生的思考。但教师不能全盘演示,或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否则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难以积极地融入到学具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将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回忆操作过程、思考数学原理,从而能清晰地表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生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形成不同的学习技能。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让他们去观察、摆弄、操作,对数学问题产生深入思考。小学生易开小差,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操作是否恰当,会影响学生学具操作的兴趣与操作效果。在操作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需要哪些学具,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提前一天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好学具材料,在使用学具时要有序拿放。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6人左右为宜,每个成员都负责一定的角色,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他同学担任操作员、观察员、汇报员、记录员、纪律员等。组长要督促组员带齐学具,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交流之中,能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
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借助学具吸引学生,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有的学生拿到学具后立马进行操作,将老师的告诫忘在脑后,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敷衍了事,不积极地融入到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发挥教学艺术,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每次操作学具时,教者给准备充分、表现积极的学生奖励“☆”,当学生的“☆”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教师要用书签、铅笔等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一些学生的操作动作慢,甚至有操作困难,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对他们进行提示、鼓励,让他们再试一试,以提升他们的操作信心,帮助他们突破操作障碍。一些学生无心摆弄学具,教者要委婉地指出,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操作之中。学生能发现自己操作中存在的不足,能逐渐掌握正常操作学具的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一些学生操作能力弱、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多激励、多启发,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让他们在交流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探索,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生能操作有序、规范操作。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颜色鲜艳的学具,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产生操作学具的愿望,还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具摆放要适当,教师要将学具按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并做好标注,这样学生能准确、快速地拿出学具。教师要明确学具摆放要求,将学具置于学桌的左上角,不可随意摆弄。在操作完成后,要将之放回原处。学生在使用学具时,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要做到规范有序,能节省课堂时间,形成严肃活泼的学习气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恰当地使用学具,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抽象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促进学生的思考、互动,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