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 崔若桐
几何是数学的重要分支,它几乎贯穿了数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而小学生正处于发展几何兴趣和几何素养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渗透生活元素、加强操作演示、创新学习方法等方式来呈现几何亲切、简单、有趣的新面貌,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给学生构建相应的生活图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元素的启发下深刻地认识几何、理解几何的性质。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梯子、房顶结构、太阳能支架等生活常见物,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性。当学生说明这些物体中都包含三角形时,我提问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被设计成三角形的结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晾衣架、篮球架等例子,并猜测道:“这些物品设计成三角形也许是为了美观,也许是为了节省空间。”我并不反驳学生,而是描述如下生活图景:“小军用木棒自制了一个长方形相框,可是相框总是晃动,后来他在相框的两个对角上斜着钉一根木条,相框就变得十分稳固,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或者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同时,我给学生展示故事中的相框,当学生看见一个长方形相框被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时,提出猜测:“三角形的结构是不是更稳定?”另有学生分享自己修理木头板凳的经历,证明以上猜想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适当渗透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应用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来探究几何问题,对激发学生活力、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带领学生加强操作演示。也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几何图形进行绘制、测量等操作;或者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将几何图形的变化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呈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几何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将这些图形画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绘画过程说明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让学生测量这些图形各边的长度,并用小木棒将这些图形拼接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在拼接和测量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这类隐含的知识内容。而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便让学生用纸张裁剪图形,用来演示两种图形的拼接和转化过程。比如在探究“梯形的面积”时,我带领学生在纸上画出几对不一样的梯形,将其裁剪下来,对每一组梯形进行割补拼接。之后,学生从多种拼接后的图形中选择了“平行四边形”。因为学生知晓梯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所以可以准确判断梯形的上下底、高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高之间的联系,进而学生便能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见,在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加强操作演示,是简化学生理解过程、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的可行之法。
学生在将来的数学学习中,会接触更多、更复杂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不可能时时都有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所以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独立去获取,这就体现了培养学生几何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自身的思维规律来摸索和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便给学生渗透类比思想。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柱和一个圆,并提问道:“圆柱和圆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观察后给出如下答案:圆和圆柱都没有棱角、圆柱的上下底皆是圆形等等。然后,我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求圆柱的体积?此时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我提问道:“我们当初是怎么求出圆的面积的?”学生思考后阐述将圆割补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圆面积的过程。接着我提示道:“既然圆和圆柱十分相似,那么求圆面积的过程和求圆柱体积的过程是否也相似呢?”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提出:“模仿求圆面积的过程,将圆柱也进行割补拼接,使其转化成长方体,然后根据已知的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去推导未知的圆柱的体积公式。”于是我让学生大胆实践,并倡导学生互相协作、交流。通过以上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技巧,并引导学生构建几何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几何水平。
总之,几何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需求,要根据实际学情积极调整教学手段,争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日后在数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