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紫燕
(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站 陕西安康 725000)
油茶属山茶科,多数以常绿小乔木或灌木的形式出现,既是四大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我国的本土树种,其第一次栽培与食用距今已2 300 多年。该树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例如湖南、江西以及广西等均是主要的油茶分布区域。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安康市林业局加大了油茶的推广种植力度,在牵头开展有关油茶低产林调查工作后,选定了示范点并小范围进行低产改造技术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推广,种植效果极为显著。
在我国,油茶的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对于员木的记载即为描述油茶。陕南种植油茶的历史较长,周边的汉中、安康以及商洛等市种植油茶的时间均超过了300年,尤其是在20 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大面积的油茶栽培现象。以安康市为例,其油茶种植最早开始于大约200年前,种植种子由湖广移民所带来,至今仍存在着有着悠久历史的油茶树,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等口号的带领下,先后引入了大量的油茶树种子,时至今日已经建成了面积超过10 万亩的油茶林。
保证所制定调查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极为重要,在调查时需要重点分析调查范围与人员,并结合种植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与步骤;需要抽调40 名左右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组建专门调查油茶低产林情况的调查小组;以档案资料为基础,明确不同区域的油茶林分布情况;对油茶保存的地块逐一编号,并需要勾算具体的保存面积。调查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法,需要注意抽样面积应不少于总面积的1%。需要调查的内容与明确的信息主要包括油茶林分样地的立地条件、树种组成、种植密度、品种、冠幅、果实产出量以及病虫害情况等,逐一对这些调查内容做登记处理;想要测定具体的单位产油量,可以在调查最后选择位于抽样调查区域的四个角落的8 株油茶树,对茶果与含油率进行测定,并将所测定的单位产油量数据作为帮助界定油茶低产林的主要数据。
以2009年为限,2009年年初,安康市的低产林面积为57 500 亩,集中分布于25 个乡镇;将结果实的时间与其外形作为分类依据,可以将其分为3 个品种群,分别为寒露籽、霜降籽以及秋分籽,其中又可按照颜色与外形特点分为小桃红、大桃红等共计13 个种群;平均种植年份为32年,高度平均为3 m,平均冠幅为1.9 m,林分郁闭度通常在8 成以上,平均产籽量与产油量分别为160 kg 与18.7 kg;多数油茶种植区域由于不注重生产维护,杂草丛生,表现为与马桑以及盐肤木等多种乔灌藤本植物互生的特点,油茶种植总面积在其中接近于8 成,部分区域甚至不足6 成;油茶种植区域由于长期被忽视,林分内卫生状况极差,甚至出现了同种林分条件下油茶品种繁杂,又或是互相拥挤在同一个位置,一个播种位置至少包含了3 ~ 4 株新茶树。这种做法不仅种植密度较高,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也极大,多代共存的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安康市油茶林的特殊栽培位置,在海拔800 m 以上的坡地多为黄褐土,且其中多掺杂石渣,土壤肥力极差,极容易因为不良天气导致养分流失。再加上安康市处于秦岭南麓,天气变化并不明显,这就使得林地的更新能力极强,多年生长下使得林间的郁闭度通常在8 成以上,这也是油茶林生长过程中光照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油茶林在没有人进行定期维护的条件下,其本身与乔木以及灌木等共同生长,抢夺养分的现象极为明显。
自从大力推广油茶林种植以来,最巅峰时秦巴山区油茶林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0 万亩,仅仅依靠油茶籽出售就能够满足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这是额外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油茶林所占地属于集体林地性质,土地承包到户政策的推广下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其对于土地产出期望值相较于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茶籽的加工速度却没有随之提升[2]。再加上并没有及时建立规模的产业链条,致使油茶的种植所获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甚至出现毁林复耕或是直接将其作废弃处理的情况。于是,当地区域出现了较为神奇的现象:虽然油茶花每年都在固定季节开放,但却无人收拾散落的油茶籽,林间十分杂乱,多伴随生长多种乔木与灌木等植物。
以影响油茶产量的因素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复合型与单纯型两种林地类型。单纯型简单来说就是低产林是由单一因素而形成的,例如病虫害、种植密度以及品种等[3]。以某区域的种植情况为例,出现煤污病以及炭疽病的情况极为严重,在病虫害的长期作用下油茶的结实量与生长速度皆受到了影响,在乔灌草混杂的条件下,其伴随有严重缺肥现象,从而形成低产林;而复合型低产林则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例如某区域土壤为碱性,再加上品种选择不当导致其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并已经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导致其中大部分油茶树死亡。
根据油茶树的特性,可以将其划分为阳性树种,控制种植密度对于其产量极为重要[4]。若种植密度过大,阳光照射不足的情况下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将会提升,结实率也将会下降,在过高密度环境下生长的油茶树普遍较差;但若是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将会遭受到极大的浪费,在生产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最终所获经济效益往往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对油茶林密度进行调整时,需要以种植条件为依据,包括土壤肥力、品种以及坡度等,确保其能够在实际生长过程中接受足够的光照,低产林改造后的密度应控制在每亩80~120 株。
阳性树种想要保证产量必须使其接受足够的光照,因此除了控制种植密度,还需要对油茶树进行整形修剪。例如将其修剪为圆头型或自然开心形,为油茶树提供足够的光照条件。由于秦巴山区的多数油茶树树龄在20年以上,其骨架已经固定,因此想要仅仅依靠修剪改变其接受光照时间较为困难[5]。可以采取锯除部分寄生枝的方式,并清理油茶树伴生的所有灌木与乔木,以保证其处于良好的通风状态,也是确保其拥有足够生长营养的重要途径;另外需要重点强调已经遭受到严重病虫害的枝条的清除及时性,剪除交叉与重叠的树枝,仅仅保留生长状态极好的枝条,维持油茶树的生长营养平衡。
种植油茶树区域条件的改变有助于提升其产量,其中最为关键的土地处理措施要属浅锄与深挖操作。应用该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清除林间的杂草与其他树种,以达到疏通土壤、增加肥力的土地条件改造目标。在夏季,通常应用砍灌或浅锄的方式清理其种植区域内的杂草,一般需要保持在10~15 cm,并需要在其根兜处进行培土处理;而深挖则需要在冬季进行,需要控制深度在20~25 cm,尽量形成周围的坑洼地形以便于后期蓄水;若种植坡度在15 度以下,则需要做全垦处理,15~20 度应进行带状垦复。若种植区域坡度在25 度以上,则只可做穴垦处理。
秦巴山区种植的部分油茶树之所以产量不高,主要是因为其品种较为劣质,为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对其做高枝嫁接换种处理。通常情况下选择嫁接的季节为5~6月,用于嫁接的油茶树应具有适应性强与出油率高的优势,以切接的方式将优质枝条嫁接到劣种油茶树上。嫁接需要切断油茶树距离地面45 cm 左右的位置,并利用切刀切除角度为45 度的斜面,选择的枝条同样需要在芽下1.2 cm 处切割出45 度的斜面,确保两处接口平整光滑即可将其插入到两处接口的位置。插入完毕后需要用薄膜条对接口处进行捆绑,要注意的是应将嫁接芽留在外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茶树的成活率[6]。嫁接完毕后需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做遮阴处理,以免由于阳光直射接口处时间过长而影响嫁接效果。在嫁接完毕后需要强化管理,以定时检查的方式确保嫁接完成后的枝条不会由于环境变化等出现损坏,换冠的良种主要是长林系列的3 号、4 号、18 号等几个品种。
秦巴山区种植油茶树位置较为偏僻,因此为了确保种植区域保持足够的土壤含水量,除冬季外需要在其余三个季节分别进行五次的定期浇水,入冬前需要浇灌起到防寒作用的水2 次。为保证种植区域的油茶产量,也可以在其花期的前15 d 与结果阶段进行浇水,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合适阶段浇水具有显著提升油茶产量与品质的作用[7]。若在山区种植,一般情况下山腰与山顶的土壤肥力相对较弱,为保证产量需根据秦巴山区的土壤实际情况选择添加复合型肥料,控制不同肥料的混合比例。施肥频率通常每年进行一次,也可以在油茶树的不同生长阶段施肥。例如在花芽形成阶段撒钾肥,结果阶段则需要撒增磷肥或钙肥等,这些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油茶低产林的产量,并保证结果量与品质。
油茶低产林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想要改变产量不佳的现状就需要结合实际种植区域情况选择应用科学化的改造措施。科学合理的改造措施能够在提高产量与果实质量的同时,完成资源优势至商品优势的转变,为后续凸显产业优势奠定基础。油茶产业在良好的生产环境下获得了健康发展的重要机遇,从而有效避免了粮油争地不良现象的出现,其对于改善秦巴山区油茶种植户的生活现状、改变生活的自然环境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