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模式与植物保护的发展

2020-12-16 22:41舒斌斌
广东蚕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药阶段

舒斌斌

(景德镇市农牧渔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景德镇 333000)

从本质上来看,人类文明史其实是农业文明发展史。旧石器时代人类以在自然界中狩猎为生,这一阶段属于非农业阶段;新石器时代是农业的初始阶段;传统农业时期,在这一阶段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化学农业阶段是从20 世纪40年代到21 世纪初,开始大批量使用人工研制的化学药品;而从21 世纪初至今的这一时间段称为后化学农业时期,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的意义在于确保人们的安全,处理饮食问题。在这一时期,物理农业的出现标志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并且非常可能会取化化学农业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农业发展模式的发展和植物保护观念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植物保护观念的衍生就是为了缓和两者之间的差异,侧重于人类活动,保证生产的产品是在不侵犯其他生物体的前提下种植出来,因此应当最大限度符合逐渐上涨的人口需求。植物保护行为也会受到农业生态治理观念、生产目标等因素的影响。

1 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认知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与植物保护

1.1 原始农业

人类并不具备对抗灾难的能力,只能从自然界中采集食物和狩猎维持自己的生命的阶段并没有衍生出农业。人类和其他的生命不同,人类是拥有思维能力的生命体,渐渐学会了如何驯化野生的动物,并且将处理饮食问题的行业称为农业。几千年以前,社会形态还是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由最初的酋长部落逐步演变成尧舜禹时期,也就是农业创始人后稷阶段。这里的原始,不仅意味着用于生产的工具相对落后,还存在掠夺经营的现象,在生产时注重产出,并没有将投入纳入考虑范畴之中。此时的土地是从原始植被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土地的养分十分充沛,只需要播种一些种子就可以得到十分可观的收获,然而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使得林地的规模逐渐削减,土地的养分也逐渐流失,病虫之类的困扰席卷而来,导致产量逐年减少。这一阶段,水的治理问题是阻碍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处理其他因素对农田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未曾树立起植物保护的意识和思维,但是出现了植物保护的行为,在烧荒的过程中,已经将危害植物的害虫消灭掉了。

1.2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时期是自夏商周时期到20 世纪70年代,共计4 000 多年。人类会选择一些适宜的地点居住,一般情况下,可以对抗部分灾害,如水灾等等,衍生出了社会分工,步入了农业耕作的阶段。人们开始针对土地实施种子的选择和培育、土地耕作、施加肥料、修建水利、检查植物的生长情况、预防其他生物的危害等农事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数量,并且将预防其他生物危害的方式称为植物保护。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20 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农业部门负责走访各个地区预防害虫危害的方法并将其整理为《中国土农药志》。传统农业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原始农业无投入引发的土地退化现象,实施人工施肥的方式,运用自然生物的方式处理其他生物所带来的危害,主要从事种植业,其次是养殖业,推行家族式综合型农业生产体系,每一个板块对应着一项技术,让每一代人都能够传承下去,秉承着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也就是人类的所有行为都需要建立在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前提之下。

2 基于改造自然思想之下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优劣性与植物保护的发展

在20 世纪40年代石油工业的作用下,化学农业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出现了很多人工研制的化学品,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等等,同时化学农业也被称为现代农业,化学农业是农工生产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农产品的数量获得了显著提升,有效缓和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们逐渐领悟到只有在高投入的前提下,才会形成产量较高的生产模式。然而农产品的质量有所降低,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相对严峻。20 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Rachel Carson 在她的代表作当中表示,农药广泛运用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这一观点推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且这一观点渐渐演变成了绿色、健康的农业生产观念。但是这一阶段,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了解环境问题。直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出现了绿色壁垒问题,人们才突然意识到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性。1970年之后的10年为国内化学农业的初始阶段,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方位实施改革开放,让“三农”面向市场,并且正式步入化学农业时代。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发展,并且将之前的副业转变成了主业,农业也渐渐演变成了人们的兼职,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的大多数都是老人或小孩。先前的种植和养殖相融合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只能在种植和养殖当中选择一种完成农业经营。种植大多数时候都依赖于优质的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机器设备等。种植密度不断上涨,为了有效防止传染病的衍生,很多时候会将兽药当作肥料,每天播撒。很多农民太过依赖人工化学品,存在只要有了人工化学品农业的发展就会顺畅无阻的片面观念。在种植结构不断拓张的作用下,每年的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另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小。

化学农业阶段,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由了解自然演变成顺应自然,到现代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变自然。人们的思想和农业生产都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一直认为土地里的害虫已经被完全消灭掉了,但是由于人们大批量使用农药,很多对农产品有一定危害的生物已经形成了抗药性、很多有害生物格外猖狂、农产品当中残留大量的农药,这就是经典的“3R”问题。植物保护模式也从纯粹的药物防治转变成了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20 世纪50年代由学者Michel bacher 首次推出的,是将纯粹的药物防治和其他的防治措施融合在一起,学者Stern 等人在生态原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有害生物的防治之后,对综合防治进行了界定,他们表示综合防治是融合了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适用于防御有害生物的方法。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运用化学防治措施并且能将生物的破坏把控在最低限度,不仅能对自然界中现有的生物施加防治,还能够针对人工生物因子实施防治。学者Smith 和Reyholds 曾在联合国世界粮农会议中首次推出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即可以对有害生物施加管理的系统。可以依照种群的动态和环境之间的管理,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式,尽量相互配合,让种群的数目维持在危害标准之下。20 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委员会推出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用决策来维系系统,依据生产人员,围绕着社会、环境收益以及效用的影响展开研究,可以借助单一或联合形式对有害生物实施预防措施。1975年,农业部门制定了确切的植物保护方针,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植物保护阶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防治措施依旧处于不断改进的阶段,主要包含: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来看,需要对农作物的生长实施全方位的管理,特别是病虫害防治,融合地域特征和耕作机制,推出农业、生物以及化学等方面的防治策略,彼此相互配合,尽可能发挥自然控害因子的效用,让人们能够重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之中,需要重视抗性品种、生物天敌和化学药品等方面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尤其是要巧妙地利用生物的天敌,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需要坚持谨慎性的原则。植物保护的观念逐渐转变,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在结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是由农民所支配的,科学家和政府的观念很多时候不会被其采纳,因此“三农”的发展很难把控。近几年我国针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实施了一定的干预措施,然而效果并不显著。

3 小结

在科学技术和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控制能力也随之上升,导致人们过度夸大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出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失调的现象。学者Capra 曾表示尊崇自然智慧是系统智能的前提条件。

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则应当位于人类技术的原则之上。全面的研究方式不但能够观察到这些细小的单位,而且可以将其之间的关联反馈出来,侧重于基础组织原则。

猜你喜欢
植物保护农药阶段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浅谈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如何提高植物保护与维护生态平衡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