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杨海燕
利用草莓立体栽培架下方的富余空间套种对光照要求不高的食用菌,草莓光合作用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氧气,而食用菌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促进草莓生长,二者生长环境互补,进一步提高了温室种植效益。
一般选择秋季处暑前后(8月下旬)定植草莓,翌年2月底至3月初食用菌入棚。
草莓栽培采用阶梯式高架,栽培架底层高度80cm,向上单层高度35~40cm,3层为宜,顶层距地面高度160cm左右,两排栽培架拼靠为“凸”字形,南北走向,底层总宽度约1m,每排栽培架中间留宽60cm的通道,用于草莓田间管理和采摘。日光温室一般长50m、跨度9~10m,除去走道宽度,有效栽培跨度8m,栽培架长度视温室空间而定,前端棚膜最低处的上层架子可逐层内收,避免与棚膜接触。架材一般选用不锈钢材料,可现场制作,也可定制加工。为便于安装和拆卸,确保结构承重安全,建议做成底层长度为2m左右的短架,拼接成排。温室后墙处地面铺一层砖,沿墙面向上垂直固定4~5层草莓栽培槽,每层间隔30~35cm,下方不保留食用菌栽培空间。靠近走道一侧的栽培架采用方管或圆管,不留尖锐边角,避免划伤操作人员。栽培槽使用槽底带渗水网孔的矩形或梯形槽,槽上口宽16~18cm,槽底宽14~16cm,深18~20cm,槽内填充栽培基质,基质表面铺设滴灌管,多余的水分通过渗水孔流入槽底,从两端排水管排出。栽培架底层预留的空间用来摆放食用菌菌棒,顶面覆盖一层薄海绵用来遮挡光线,同时吸收上方滴落的冷凝水。海绵下设一排雾化喷头,每个短架下安装2个喷头,雾化半径1m左右,为食用菌生长增加湿度。栽培架底层四周用不透明黑膜围挡,下摆距地面留出6~8cm空隙,用于通风换气。
采摘型草莓品种主要有章姬、红颜等,果实香味浓郁,色泽艳丽,深受消费者欢迎。8月下旬定植,12月下旬至翌年1月初首批果实成熟上市,3—4月达到盛果期。定植前2~3d,可在苗床喷施一次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螨虫、蚜虫等。选择无明显病虫害、叶片浓绿肥厚、根系发育良好的健壮苗,摘除老叶、病叶和匍匐茎,每株留4叶1心,单行定植于栽培槽,株距15cm,定植深度以“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原则,苗心与基质表面相平或稍高。为便于管理和采摘,定植时要将匍匐茎弓背统一朝向过道。
草莓花芽分化期适温为8~25℃,开花期为20~25℃,果实膨大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夜间8~10℃,成熟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2~25℃,夜间5~8℃,5℃以下草莓进入休眠,30℃以上影响草莓正常生长。草莓根系浅,蒸腾作用强,对水分要求较高,现蕾至开花期要保证基质水分充足,以基质含水量70%为宜。开花至果实膨大期基质含水量60%为宜。中午前后要加强温室通风换气,以防湿度过高引发草莓病害。
草莓结果期长,需肥量大,但不耐肥,追肥要薄肥勤施。顶果1cm大小时进行第一次追肥,采收顶果后进行第2次追肥,顶花序盛果期进行第3次追肥,以后每花序果实采收后追1次肥。通过灌溉系统随水追肥,宜少量多次,选用水溶性好的三元复合肥(N-P-K为15-10-30),每667m2每次追肥6~8kg,肥液EC值控制在800~1000μS/cm,切忌浓肥浇施,更不可用干肥作追肥,以防发生肥害。
草莓生长期和采收初期气温较低,授粉昆虫少,容易形成畸形果。采用熊蜂辅助授粉能显著降低畸形果发生率,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提高产量。一般每座温室放养1~2箱熊蜂即可满足授粉需求。棚室内空气湿度对授粉效果有明显影响,湿度保持在40%~50%最有利于花粉萌发,湿度高于80%时花粉萌发率较低,同时湿度过大熊蜂的活动频率也会减弱,间接影响授粉效果。
草莓生长期间要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减少养分消耗,利于植株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率。每个花序保留7~8朵花,及时去掉病果和畸形果,以提高果实的大果率和整齐度。
草莓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等,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是在温室内悬挂黄色和蓝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等害虫;二是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瓢虫等天敌消灭蚜虫,利用茶色食虫虻防治蛴螬;三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但在结果期尤其是采摘前两周内绝对不可使用农药防治。另外,授粉期间为了保证熊蜂的安全,也不能进行药剂防治。
适合草莓架下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主要有平菇和杏鲍菇。平菇栽培技术简单易掌握,栽培最为普遍。根据草莓采摘旺季安排食用菌生产计划,食用菌从菇蕾形成到子实体成熟需要7~15d,因此可在当地草莓采摘旺季到来前15d,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将菌丝发满且生理成熟、无污染的菌棒移入温室,草莓架下的地面间隔平铺2行砖块,将菌棒码放于砖块上,避免与地面接触感染杂菌。架下空间可摆放两列菌棒,每列码放3层,出菇口朝向过道。菌棒之间保留1cm空隙,以利于降温和通风换气。
草莓成熟期适宜温度为白天22~25℃,夜间5~8℃,昼夜温差可满足食用菌整个出菇期的生长需求,无须单独调控室内温度。但此阶段适合草莓生长的空气湿度在60%以下,不能满足出菇的湿度要求,需要使用雾化喷头喷水使围帘内湿度达到90%以上,促进食用菌形成子实体原基。
食用菌现蕾期空气湿度应保持在92%~95%,湿度不足易导致菇蕾萎蔫。菇蕾长出后空气湿度保持在85%~95%,喷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喷水3~5min。
子实体的形成需要光线刺激,可将围帘适当拉高,再用小塑料夹子固定,增加透光量,但要避免阳光直射。此阶段食用菌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草莓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满足食用菌生长需要,食用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草莓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提高产量。
采用传统平地起垄栽培草莓,每座长50m、跨度9~10m的日光温室年生产成本包括折旧费1万元,棚膜1000元,地膜、滴灌管1000元,种苗、肥料、农药投入3000元,人工成本约3000元,共计1.8万元。采用双行大垄栽培,垄顶宽40cm、底宽1m(含垄底间距),每座温室定植草莓5000~5200株,平均单株产量300g,总产量约1500kg,盛果期每天可满足20名游客采摘,每座温室收入4万~5万元,纯效益2万~3万元。采用立体套种模式栽培草莓,每座日光温室(长50m,跨度9~10m)需用2m长的栽培架30组,共120个栽培架,后墙单层栽培架4层,总长度200m,单个多层栽培架制作成本300元,后墙栽培架50元/m,共计4.6万元,可使用5年,每年折旧成本9200元;基质投入2000元,食用菌围帘、雾化喷头等2000元,草莓种苗成本增加3000元,肥料成本增加600元,人工成本增加2000元,食用菌菌棒生产成本约2.5元/个,每座温室套种6000个菌棒,共需投入1.5万元。与传统的平地起垄栽培模式相比,单座温室增加成本2.38万元,成本投入共计4.18万元。单座温室定植1.0万~1.1万株草莓,产量可达3000kg,盛果期每天可满足50名游客采摘,草莓单项收入9万~10万元。此外,套种6000个食用菌菌棒供游客采摘,又可增加收入4万~6万元。每座温室总收入13万~16万元,除去成本4.18万元,纯收益9万~12万元,效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