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飞飞,杨 浩,赵 辉,吴祥西,杨鉴波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芦笋,其嫩茎形似芦苇的嫩茎和竹笋而得名,学名为石刁柏,又名小百部、山文竹等。芦笋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地中海一带和小亚细亚一带。芦笋块根可入药,幼茎可以食用,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医疗保健价值很高的营养保健品。此外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也被称为“蔬菜之王”[1]。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芦笋生产国,芦笋种植面积目前已达10万hm2,因芦笋适应性强,目前我国南北均有栽培,山东、山西、河北、浙江、江苏、福建、四川的芦笋栽培面积较大。
绿芦笋品种可选生长快、萌芽多,粗细均匀、绿色度好、包头紧,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高产芦笋。如:加早F1、航育958F1、金冠、盛丰F1、UC800等品种。
芦笋在春秋两季均可移栽,四川地区种植以春季气温完全回暖育苗,秋季移栽为宜,也可按照60~90d的适栽苗龄倒推育苗时间。芦笋用种量约50g/667m2,因芦笋种皮厚硬,且披蜡质,不易发芽,在播种前需要消毒和催芽。将种子放在50℃的温水中不断搅拌,待水温降到30℃后停止搅拌,筛除浮于水面上的不饱满的芦笋种子,用75%多菌灵溶液300倍液中浸泡12h。[2]流水冲洗至种子表面无药液残留,继续浸泡2~3d,每天换1次清水。浸泡完毕后用湿布包起放在28~30℃的环境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清洗1次。种子有30%的胚根露白时,便可播种。
芦笋育苗周期相对较长,一般有土床育苗和穴盘育苗2种育苗方式。土床育苗成本较低,但苗期风险较大,一般在定植大田附近进行需地势高燥,背风向阳。苗床一般以宽1.2m,长10m,深度15cm为宜,床土配方为过筛田园土∶蛭石∶过筛有机肥=6∶2∶1,田园土尽量选择沙质土壤,可拌入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床土厚度约10cm,浇透水,按照为10cm×10cm的密度点播种子,覆土厚度为1cm。穴盘育苗最好用50或32孔穴盘,基质配方为过筛田园土∶蛭石∶过筛有机肥=3∶1∶1。育苗按照穴盘常规育苗流程进行:依次为装盘、浇水、压穴、播种、覆土。播种深度约1cm,可用无纺布覆盖于穴盘表面保湿,后期在无纺布表面直接浇水。40d左右时芦笋幼苗株高约为10cm,此时将其移栽在口径为12~15cm的营养钵内,移栽后浇定根水。秋季移栽的幼苗在养护过程中注意遮阳保湿。
定植前先翻整土地,用生石灰划线挖施肥沟,挖出的土置于沟边。相邻两沟的中线间距为1.5m,沟宽度为40cm,深度为40cm,每667m2沟内先施有机肥2000kg,N-P-K平衡复合肥50kg,过磷酸钙20kg,回填沟边耕层土20cm,与肥料拌匀,再回填10cm耕层土,浇足底水,撒入辛硫磷1kg/667m2,防治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将沟边其余耕层土全部回填做畦,畦面宽110cm,沟宽40cm,畦面中线与施肥沟中线上下对应。秋季移栽需覆盖黑色地膜防草保湿,可选用降解时间为60d的生物降解膜,对环境友好且可减少回收地膜用工成本。
芦笋地上茎3~5支,条贮藏根5~8条,根长15~20cm时均可开始定植。定植一般选择晴天下午进行。定植以行距150cm、株距28~30cm为宜,约栽1500株/667m2左右。将3条主茎从近地面10cm处剪短,减小叶片蒸腾,减小风阻,同时促进芦笋根系生长,提高成活率。移栽时带土,防止伤根,及时交足定根水并土封膜口,确保带根土球与园土充分结合。另外,须按照植株大小进行分级分区域移栽,方便后期管理。定植后30d内要常到田间巡视观察,检查幼苗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补苗,温度较高时及时增加浇水次数。
发芽始温为5℃,最适宜温度为25~30℃,低于15℃生长缓慢,嫩茎发生很少,在温带地区的冬季有休眠的习性。地上枝条生长的最低温度是5~6℃;35℃以上则停止生长,甚至枯萎;高于30℃,嫩茎基部与外皮容易纤维化,品质低劣。每年萌生新茎2~3次或者更多。采收期间最适宜的温度是15~17℃。地下根茎耐寒能力较强,在四川地区完全可以安全越冬。
芦笋既不耐涝又不耐旱,需水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采笋期需要及时灌水,否则容易散头,采笋结束后结合施肥灌1次水,雨季注意清沟排水防涝。入冬之前浇越冬水,保证顺利越冬。早春升温后及时浇水。
芦笋较喜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松软并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沙壤土及壤土,前茬作物以粮食作物为宜,不宜与百合科作物连作。土质粘重,嫩茎生长不良,畸形笋多。最适宜的土壤pH为6.0~6.7。
定植后20d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距植株20cm(其后根据植株幅度决定距离)两侧顺垄开沟,沟深10cm,追肥后覆土耙平,随后浇水。每667m2施尿素20kg或者碳酸铵50kg、氯化钾20~40kg。定植后50~60d追第2次秋发肥,以复合肥为主,氮肥为辅,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30kg、尿素10kg,单侧开沟并及时覆土浇水。以后施肥每次注意轮流施肥方位,防止根系因为趋肥性生长而朝一个方向偏离。芦笋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是10∶7∶9,如果土壤中氮肥过量,缺磷、钾肥,就会导致芦笋开裂、空心、畸形笋增加。
芦笋春季长至1m高时及时摘心打顶,防止倒伏,必要时在定植第2年每隔3m插一根支柱,用双绳将芦笋植株在总高度的2/3处夹在中间,防止植株倒伏引发病虫害,影响产量。
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分完全变黄干枯后及时清理,清理时不用镰刀等工具,用手将植株拔除或直接耙除,不留植株残体于根部,保证来年芦笋顺利出土。
防治芦笋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意彻底清园,及时清除死株病株,适时整枝摘心,注意抗旱排涝,合理施肥。尽量采用生物制剂,化学防治时注意交替用药。
茎枯病发病初期,需及时清理田间植株病株,用30%恶霉甲霜灵1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双吉胜800倍液+70%代森锰锌300倍液,或16%抑菌净1000倍液喷雾防治。
蚜虫蓟马可通过悬挂黄板和蓝板进行防治,从苗期和定植期开始使用,不间断使用可有效控制害虫发展,每667m2悬挂24cm×20cm诱虫板20~25张,一般要求诱虫板下端高于芦笋顶端20cm为宜,当板面粘满害虫后,及时更换;3龄前的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可叶面喷施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进行防治,化学制剂一般选用6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防治。
一次种植可以采收10~15年,第3年春天进入收获高峰期。第1年育苗、栽植,第2年有少量收益,第3~4年产量达1000~1500kg/667m2,定植5年后进入丰产期,2000kg以上/667m2。不需要连年播种,管理方便,每667m2每年投入约为600元左右。
采收期需早晚巡视一次,嫩茎长至高度21~25cm时开始采收。春季不留母茎,采收20~40d后,保留3条母茎进行光合作用,保证营养供应充足。采收不宜太迟,否则失去商品性质。采收难以上市时用黄沙埋藏或者用湿麻布覆盖或泡入水中。
商品芦笋长度20~30cm,横茎1cm以上。标准产品感官要求:同一品种或者相似品种生产的芦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外形整齐;粗细、长短基本均匀;色泽一致;表皮光滑、清洁;无弯曲、笋头开散、扁平笋、锈斑、空心、腐烂、异味等明显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