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第一医院 云南 红河 652399)
慢性脑缺血属于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主要病因往往为脑部血流出现低灌注所致,低灌注的血流会引起脑部功能障碍及损伤。针对慢性脑缺血,利用CT灌注联合颈部CTA检查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可获得血管解剖、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进而起到评估的目的[1]。在CT灌注中,选择320排这种CT技术辅助检查手段,可准确获取脑解剖基本情况,同时放射剂量上也较常规CT更低,因此被广泛用于慢性脑缺血的诊断中。在本次研究中,探讨在临床评价慢性脑缺血疾病中,使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颈部CTA诊断方法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61例慢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日本卒中会议确定的慢性脑缺血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悉研究目的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男性34例,占55.74%,女性27例,占44.26%;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64.2±2.5)岁。
采取日本Toshiba Aqulilion One 320排动态容积CT实施全脑灌注扫描,CT扫描参数如下:电压80kV,电流150~300mA,扫描矩阵512×512,层厚0.5mm,覆盖范围16cm。动脉期CTA检查时设定电压为80kV,电流300mA。采取高于注射器,抽取优微显370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生理盐水30ml,经右肘缓慢的注入,在全部药物注入后,延迟7s开启CT扫描,动脉期扫描间隔2s,静脉期扫描间隔5s,在该扫描循环下总共进行60s的扫描,在这一扫描间期可获取总共19个数据信息。在CT灌注完成后,再次经肘静脉追加造影剂,注入量根据体重情况设计,用量为0.6ml/kg,在主要后5s就可以进行扫描,具体扫描主动脉弓及颅底情况,获得颈动静脉影像资料。
用CT专用的后处理工作站灌注软件,以左右大脑的中动脉为输入动脉,上矢状窦作为输入静脉,利用专业分析软件获取CBF、CBV、MTT、TTP4个灌注参数。对灌注参数上异常灌注区设置感兴趣区(ROI),以中线作为中轴线,借助镜像方法测量双侧如上的灌注参数,重复3次取平均值。由2名具备丰富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图像。
颈部CTA评价主要将原始图像穿入到工作站,应用三维影像重建手段,开展最大密度投影、全脑动态以及多平面重建等影像分析作业。结合影像情况及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测量狭窄分级,狭窄率(%)=1-狭窄残存管径(N)/狭窄远端管腔(D)×100%,狭窄率若为10~29%为轻度,30~69%为中度,70~99%为重度,100%为完全闭塞。
采用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T发现异常47例,总共53处脑缺血病灶。53处异常灌注区及镜像对侧区灌注参数见表。结果显示异常灌注区同镜像对侧区在TTP、MTT与CBF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
61例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56例,其中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25例,闭塞9例。
慢性脑缺血是常见的疾病,病早期患者无典型症状,常规CT、MR检查难以发现异常病灶[2]。CT灌注是一种操作简单并且效果满意的辅助检查手段,该方法通过灌注适量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可以通过影像好的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且在几十秒的扫描中也可发现异常血流,如此对慢性脑缺血诊断具有良好效果。CT血管造影(CTA)则属于一种存在轻微创伤的检查方式,该方式对评估动脉狭窄的效果满意,此外还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状评定提供可靠参考,如此也对慢性脑缺血的辅助检查有重要帮助[3]。由此可看出CT灌注与CTA检查均对慢脑缺血的效果一定,这也使得联合诊断的应用成为可能。本研究中,探讨采取320排CT灌注连同颈部CTA对慢性脑缺血的评估价值,结果表明CT灌注获取不同灌注区参数差异,而CTA或其血管狭窄及闭塞信息,这提示CT联合检查的方法价值满意。
综上所述,采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可为慢性脑缺血的评估提供有力参考,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