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代高校需大力建设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同时挖掘出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教育的协同效应,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信念,让专业课程也发挥出“立德树人”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品牌营销传播》是广告学、传播学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基本理论均来自西方学术。目前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多来自国际或国外知名品牌,对于中国优秀民族品牌的研究和讨论有待加强。故而拟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探讨各种课程思政改革的适合领域,作为研究的基础,进而探索出适合广告学、传播学专业发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品牌营销传播》课程融合了管理与营销相关学科的内容,是专业立身之本,亦是就业立足之基,故课程建设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育德实效。在构建课程建设体系时,还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探索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教育新途径,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从整体教学理念上首先设置教学认知前提,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中综合性思考、判别、管理、决策、营销能力以及知自我、懂他人、建信任、善沟通等自我管理与营销能力,最终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价值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指导思想。针对具体课程建设环节,要将思政教育做“知识化”倾向,把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课程德育,通过专业课的知识结构,渗透到学习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课程思政”内容渗透到各个章节中。在教学实践环节,针对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企业,服务中国品牌,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发挥正能量。
思政教育的内容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并不能直接体现在学科知识点中,因此需要教师从各个角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体现思政教育,以及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间接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品牌营销传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在理论教学部分,应给学生展示更多中国优秀民族品牌的营销传播案例。例如,在品牌资产的理论章节中,通过展示海尔的品牌故事展示品牌美誉度的建设;在品牌定位的内容上,用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企业定位展示品牌精神;在品牌全球化的课程中,分析华为的品牌故事展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历程,等等。通过各种优秀国产品牌的故事和案例,学生们结合对专业知识的思考,不仅能够更好地对品牌营销传播的内容进行理解掌握,同时能够接受优秀品牌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获得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课程的考核过程中,考试环节,需要对民族品牌进行案例分析,内容涉及思政教育内容;而在课程实践考查环节,学生需要自主地为当地品牌或其他国产品牌进行品牌营销传播方面的策划,为品牌的发展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服务,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品牌文化,增强品牌服务意识。同时,由于实践环节需要以小组为单位作业,能够增强学生合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正确的沟通及尊重。
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课程中为地方品牌服务的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生动地理解优秀品牌文化和社会价值,从策划过程中形成更正确而有利于品牌发展的价值观和品牌观。具体将以项目为依托,以赛促教,以学生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作为广告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试金石、检验平台,以各品牌命题为创作内容,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品牌营销传播理论知识及应用方法,同时也能激发创作灵感,增强合作沟通能力。另外,不论通过参赛,或课程实践环节中为地方品牌服务,在对市场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现下品牌的基本情况,市场对广告及传播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市场前沿的各种动态和社会环境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区情、国情,了解就业市场及人才需求条件。做到以人为本,推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思政教育,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课程思政为实践目标,形成协同效应,最终提升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必须充分意识到教学资源中能够承担思政教育任务的各种可能性。品牌营销传播课程在思政教育基础上,既要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品牌价值观,树立以中国创造为品牌发展目标的责任感,更需要在实践平台中正在体会“知行合一”。因此,在专业建设的项目中,要重视与区内外建立实习基地,积极与房地产品牌、媒体品牌、汽车品牌、新零售业品牌等各种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教育模式,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环节有较为充足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服务地方品牌实践环节,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例如,与农产品销售机构建立合作,要求学生积极下乡调研,为农产品的营销传播提供策划服务,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体现课程思政实践“行知合一”的成效目标,提升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和思政精神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素养。
专业教师作为党政理论的拥护者、教育的先行者和专业的领路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身固本,师德为先。在保持专业能力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相融合,育德育心相统一。在传播西方先进专业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
在实施《品牌营销传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团队的组建、专业建设的投入中。学校领导既要在大方向上鼓励和支持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也要在教学实施和教学监督的过程中突破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环节中要持续充实师资队伍、扩大专业建设,全面提升师资力量,在鼓励吸收西方品牌营销与传播的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优秀思想的共鸣,以实现西方精华的社会主义本土化,将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教师和学生都有信念和信仰。
在检验《品牌营销传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效果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去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改变“唯记录论、唯作业论、唯成绩论”的被动考核模式。应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考核方式,引入课外拓展考核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放式命题,全方位考核,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想品德的综合考评。
在新时代的专业教育中,《品牌营销传播》既是专业的“敲门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路石”。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可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改革,也能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实现立德树人与育德育心协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