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途径探索

2020-12-16 14:21:05
营销界 2020年41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社会保障

2020 年以来在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加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目前的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依然很复杂很严峻。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原有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因素在逐步弱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增长点也正在不断孵化形成,使我国目前处于新旧动能全面转换的关键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将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以促进经济发展将至关重要。

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为了保证稳定的持续性的消费支出,人们实质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稳定收入水平进行消费预期的。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的预期支出费用增加和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即使人们收入增加能够预见,但只要人们不能将未来收入掌控在自己手里,就不会轻易增加消费。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创新改革中追求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意味着社会各阶层收入构成中,工资等稳定性收入比重减少,致使居民消费倾向降低,消费行为趋于谨慎。

一、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利用自然资源及生产再造人类可利用资源的能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了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而人均国民收入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人均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因此,决定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因素

社会总消费从消费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包括政府消费等)。集团消费对社会消费的影响虽然在短期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影响力度有限,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居民消费才是社会消费的主导因素和有效因素,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各种研究分析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成正比,居民收入水平是制约居民消费能力的直接因素。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而居民消费需求又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三)居民收入差距决定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

消费倾向是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消费意愿。特别是城乡低收入群体虽然有很高的消费意向,但是由于其收入水平低,家庭收入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其消费,所以导致有消费意向但无消费能力。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主要是以基本消费和刚性消费为主,比如基本的生活消费,吃穿用住,抚养子女等。而实际上有很多低收入群体经过下岗或失业等冲击后失去了收入来源,若是再遇到家中有重病人或上学孩子的情况,生活会陷入贫困。目前,低收入群体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住房支出和教育费用,即使是手上有钱也不敢轻易消费,大都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消费存在后顾之忧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面对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增强,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支付,导致社会居民采取预防性储蓄,抑制即期消费,一直是造成现阶段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房价的快速增长,削弱了居民的支付能力

房价的持续走高,带动了人们的购房消费,但也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消费率。从国际上看,居民主要通过贷款购置房产,购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在透支今后数年的消费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居民购买自住型房屋有利于推动消费发展,但过高的房价使很多人不仅要花掉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要背上巨额债务,这就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需求方面的支付能力被大大削弱。而且过高的房价也推动了投机性购房行为,进一步助长了房价的提高。因此,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让住房价格水平回到住房消费者可接受或有支付能力的价格水平上来,是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而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首先,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服务行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创业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加快发展。发展比较灵活的弹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形式,拓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渠道。从国外经验看,居民消费结构会逐步向服务性消费品发展,通过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引导不同收入阶层提高服务消费比重,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能力。其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因素。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整体居民的购买力,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调整和完善企业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因而,提高居民收入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相互配合。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不会改变,社会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劳动报酬较低的问题应该继续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鼓励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性收入,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其次,在二次分配领域调整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降低整体税负,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挑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适应社会结构的流动性、保证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途径。首先,大力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障跨地区转移接续的便捷性。其次,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依法强化资金筹集,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保证居民消费的支付能力

首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实行多元化住房建设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量,使政策的功效有利于中低收入家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份额,引导住房价格向合理性方向发展。其次,采用利率、价格和税收等政策手段,挤出住房需求泡沫。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适时适度的开发金融产品并加强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和引导,疏导社会闲散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挤出住房需求泡沫,以防范金融风险;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限定住房的出售与出租价格,使房价回归正常的市场轨道,这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战略性政策选择;实施住房消费税收调整方案,对居民现有住房进行普查,出台相关政策,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甚至以上的住宅征收高额的不动产税,调整现有住房存量,降低住房空置率,遏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减少对新建住房的不可遏制的需求。最后,培育居民梯度消费观念,优化住房消费结构。调整住宅投资结构,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开发不同户型、不同档次的住房;改进二手房交易制度,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的交易流通。培育居民良好的住房消费观念,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消费层次化发展,形成租房居住、购置二手房居住和购置新房的居住层次,逐步改善居住条件的一种梯度化消费结构。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58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8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23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40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居民收入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