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活动不可避免的要与其发生接触。据全球著名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Nielsen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主要用在生活与休闲方面,其中对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喜好度与渗透率已明显高于信用卡,这当中又以在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使用代表。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被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同时,过度的透支或频繁地使用信贷产品,不仅使他们面临的金融风险逐步加剧,还可能形成不理性消费意识,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另根据教育部“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增强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指示精神,本研究从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出发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现状,找出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大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下的情绪控制建议。
互联网金融最先发端于美国,它的形成依托于美国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技术,但并未在当地形成独立的金融体系(陈志武,2014)。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兴起的原因,曹凤岐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目前存在金融压抑现象,利率由官方管制就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使得互联网金融伺机而生。谢平作为我国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人,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行业进行了泛化。中国货币当局给出的定义更加权威,它将互联网金融看作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广泛利用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并借助传统金融机构来实现支付、投资、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依托互联网销售的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创新平台是互联网金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代表分别是:支付宝、人人贷、水滴筹、余额宝、众安在线,其中被大学生熟悉并高度认知使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代表是将第三方支付与网络借贷合二为一的支付宝蚂蚁花呗。
情绪管理概念最先由心理学家Hochschild(1979)提出,他将情绪管理看作个人情绪改变的过程,即遵循一定的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而进行的改变。学生如果将情绪管理视为重点,就能够更好的管理自我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目标(Zimmerman B J.1990)。有研究者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受消极心理作用影响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问题,采取主动积极补救措施的动力不强。情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调节机制不成熟,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叶素珍,2007)。杨维东(2016)建议中国高校应从情绪管理教育的常规化、科学化、实践化以及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四个方面来开展和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该校100名选修情绪管理课程的大学生研究发现,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情绪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会反思自身的性格与生活,显著提升了被研者的情绪智力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情绪大多受到环境影响因素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能显著增强情绪智力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在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对应金融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由此带来的风险也让金融知识储备不足、心理调节机制不成熟的大学生难以承受,进而带来一系列的情绪影响,造成心理疾患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因此,对大学生情绪管理从互联网金融的维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视角。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消费理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先存钱再消费”变成了现在普遍认知的“先消费后付款”,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就正好满足了这种新的消费理念。因为互联网金融产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跟传统金融行业的信贷产品相比,它的优点在于申请程序便捷、审批速度快、放款额度较高。以传统金融机构招商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为例,大学生申请信用卡的审批天数共需15天,且没有透支额度(类似储蓄卡先存钱后刷卡)只是能享受一些消费折扣优惠。而以大学生普遍熟知的支付宝花呗为例,审核全由系统自动评估人工无法干预,从申请到开通可以说是“秒开”。大学生普遍享受的额度是2000-3000元,后续还会根据支付宝的使用情况临时提高消费额度。将这两款信贷产品对比,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信贷产品无论是在审核时间、放款额度还是消费体验上都占据明显优势。这也使互联网金融产品成为了大部分学生优先选择的对象,进而导致大学生在消费额度被默认提高的情况下加速透支了自己的消费能力。而这种由信用消费带来的超额透支最终又会导致大学生消费者陷入焦躁不安、懊恼后悔甚至又冲动消费恶性循环的负性情绪中。
据不同学者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产品信用消费,其中绝大多数学生因为盲目消费导致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还有的学生因为忘记按时还款导致借贷利息增加,且大学生并不善于考虑自身的还款能力,反而认为信用消费的额度越高越好。这一系列的调查都反映出大学生对信用消费这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抗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如今风靡全球,主要就是依托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据《互联网金融创新蓝皮书: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治理发展报告(2019)》指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呈现出数据治理更加规范、不同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强、更加开放与生态化的三大优势。另于2020年上半年开通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共享平台,已签约接入了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中就有大学生广泛知晓并使用旗下产品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人人贷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利用网络与大数据对自身做出的改变表明,借贷者再利用借贷平台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来弥补超额消费的窟窿正在受到科技的制约。强大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将使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破彼此之间的“信息孤岛”,共享借贷者的信息,同时根据互联网金融“疑似名单”互相提示高风险客户,最大限度的保护互联网金融企业,另外还增加了不良贷款的监控与报送功能,将与央行的征信系统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这一系列的产品“升级”表明,一旦大学生因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借贷便利导致超额消费,那么将至少面临以下几点风险。
首先,逾期还款的利息并不低。以支付宝花呗为代表,若选择最低还款,用户会支付每天0.05%的手续费,如果还涉及分期支付,则用户支付的手续费会根据分期期数水涨船高,选择最高分期24期的话手续费会高达15.0%。其次,若逾期仍未归还借款,互联网金融企业则会根据服务合同中签订的信息共享条款,在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的范围内对借贷者进行信息共享。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支付宝花呗,逾期记录会影响本人的芝麻信用分,接着是向服务合同签订中预留的关联人(父母、好友等)发送借贷人逾期信息进行提醒,再往后就是收到法律文书、冻结账户了,并有可能将逾期信息记录进个人征信报告。一旦严重到涉及征信,那就背负了不良信用的档案,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未来生活的车贷房贷,甚至出入境都困难。光是互联网金融产品逾期带来的这一系列影响,都会让还款能力很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大学生手足无措甚至是感到无助、恐慌,进而带给大学生负面的情绪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随着网络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各个互联网金融企业旗下推出的网络借贷产品层出不穷。随便在手机购物商城里搜索“网贷”字样的APP,出来的结果多达上百个。信用借贷产品的泛滥也使得控制力不强的大学生会陷入多家借贷,以新债还旧债的陷阱中。在2019年新疆破获的首例跨省“套路贷”案件中,大学生王某因为要买一部手机还缺500元钱,便向网络借贷平台申请,后因为无法及时偿还本金及利息,网贷平台工作人员便向她推荐其他借贷平台,在此后的三年时间中,大学生王某先后向26个借贷平台申请了贷款,截止到向警察报案时,王某总共需偿还数万元的欠款。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学校在平日里是否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金融知识普及与积极情绪的引导?同时,受害大学生若主动向学校、家长求助并及时得到了情绪介入治疗,是不是就能将后续发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这些都是我们要进行认真反思的问题。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先源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鉴于当时大学学科太过细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诞生了通识教育。目的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古代中国也很早就有了通识教育的思想,《易经》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明末大科学家、中西会通第一人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科技与信息化时代,要具备将信息“去粗取精”与基础“会通”融会贯通的能力,而高校无疑是这种能力最好的培养基地。早在20世纪初,通识教育就广泛成为了西方大学的必修科目,而我国长期处于以学科主导的教育模式,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细分,类似情绪管理类心理学课程在人文类、社会类等会通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
现如今,消费广告的营销无孔不入,它们正把欲望包装成正能量,诸如“不要在最好的年级,吃得最胖,用的最差,活得最便宜”。而大学生一旦开始用“便宜”和“贵”来衡量自己,便很容易陷入欲望的泥潭。几乎所有大学生的收入都来自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少数学生的收入还来自奖学金、勤工俭学等,经济来源单一且较为有限。而随手即可申请到信用贷款额度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因为收入不够而膨胀的欲望需求,使他们很容易就消费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东西。如果在大学生欲望刚刚萌芽的时候,学校及时进行积极情绪的有效介入,开展情绪管理类通识课程,通过实际引导个案介入,增强学生的情绪体察能力、应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最终提升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
说到互联网金融,人们很容易就将它与放贷联系在一起,现在它还有一个更官方的名称叫“消费金融”。在我国消费金融的市场潜力非常庞大,据北大光华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9月末消费贷款高达13.34万亿,同比增长17.4%。而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也呈爆发式增长,从2014年的0.02万亿增长至2018年的7.8万亿,增幅高达近400倍。其中,90后、00后成为了消费新势力,消费需求强烈尤其偏好信用消费,这就使得互联网企业与非银金融机构纷纷开始瓜分这块蛋糕。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蜂拥入局,市场乱象也开始凸显。2019年“315”晚会,曝光了新型高利贷“714高炮”,这是一种超短期信贷产品贷款周期一般为7天或14天,但是借款人却要支付高额“砍头息”及逾期费用。比如借款1500元,扣掉“砍头息”500元,到手1000元,7天后需还款1500元,年化利率竟高达1738%!另外,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为了及时得到申请额度,还会被迫接受借款平台要求读取手机通讯录的条款。一旦借款人逾期还款,便会遭到平台暴力催收,给通讯录亲戚朋友电话短信轰炸。
这些乱象在互联网金融的存在早已不是一天两天,尤其是在不择手段吸引借款人方面。知名互联网企业今日头条推出的放心借打出的广告是“利率低至0.03%…2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大陆公民(非在校学生)可申”,然而在实际申请页面并未有任何地方对大学生身份进行核实,也不核实银监会关于消费金融的贷款用途,只要随便编个理由就能借到钱,据已拿到贷款的人反映实际贷款利率是0.065%,相当于年利率23.6%,马上就触碰到政府规定的高利贷红线。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乱象,应从以下几点做好对大学生群体的保护。首先,强化针对大学生的风险提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起来,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已接入该平台,现如今应促使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加入,共享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特别针对大学生做出统一的借贷风险提示,倡导适度消费的理念。其次,规范大学生借贷流程。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评估大学生信用水平和偿还能力时,应适当提高审核标准,设计针对大学生借款人的测评,综合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还款能力等。最后,完善行业监管。互联网金融在野蛮生长的同时,正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行业监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互联网金融跟传统金融具有一样的金融特性,必须持牌经营,同时受监管单位的日常监管。央行行长易刚也表示“在这个牌照下严格依法经营,我们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提供借贷便利的同时,应加强自身行业标准、敬畏监管,才能从外部环境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消费、维持积极情绪的“防火墙”。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探索出消费观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除了日常的家庭教育,学校还会组织各种消费者团体、企业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日本的效仿紧随其后,它率先将消费教育纳入学习课程,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正确衡量物质享受对人生的意义,提升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的能力。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传统金融更便利的借贷,导致大学生因超额消费带来情绪失控的事件激增,纠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不过是渴望一只口红、一双球鞋、一部手机等欲望作祟的念头。我国目前还未开设专门的消费观教育课程,情绪管理类通识课程的推广也未铺开,而且全球整体处于消费时代,信用消费的观念将会不断地被社会宣传。高校可以利用大学学科众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将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金融学与情绪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联合,结合国外消费观教育的办学特色,开设一门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观、提高金融常识、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对外可以邀请专业部门、行业专家进行知识讲座。例如在2019的开学季,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就“金融标准知识”宣传活动,在湖北市的三十多所高校为广大学子带来了“开学第一课”,有效地引导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金融意识,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互联网金融中的不安全行为,提升了学生金融网络安全自我防护意识。在宣讲金融知识的同时,还可结合真实案例,让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从超额消费带来的情绪危害出发进行宣讲、社会工作专家对已有情绪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个案或小组介入,多学科融合解决互联网金融带给大学生的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