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陈红锡,陈国庆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截至2019年年底,四川省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207万,占省内常住人口的比为14.42%,四川省自此步入了深度老龄化的社会形态。整个省份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并不乐观,存在慢性病普遍、患有多种疾病等问题,全省老年家庭的养老与健康医疗需求都逐渐增长。但四川全省仅有11家护理院、24家老年医院、45家康复医院,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室比率不足40%。此种情况下,四川农村地区养老与医疗资源更为紧张短缺,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养老医护服务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
苗建萍(2019)指出我国农村的老龄化现象比城镇更为严峻,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扩大,曾经将土地当作养老担保的养老模式很难继续推行,农村中的老年人因为身患疾病、行动力降低导致更加贫困的几率较大,因此要根据农村当地具体情况,探究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医疗和养老两种要求的新型养老方式[1]。单慧翠(2020)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在发展医养融合进程中面临着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责任管理混乱、相关法律不完善、各类医护人员缺口大、护理质量不高、流失率高、传统养老模式弊端突出、营运投入成本大、受众老年人群收入低等困境[2]。李晔等(2020)谈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快速,不过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探究了过去单一的养老方式存在的困境基础上,其指出要从增强保险制度的可靠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老旧养老思潮、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地区医养结合经济化等多方面来研究我国农村区域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以此切实达到“老有所依”的美好希望[3]。杨忠等(2019)组建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多种方法,对四川广元旺苍县的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开展调研,得出旺苍县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县域内常住人口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其普遍经济贫困,文化水平较低,养老思想顽固落后,养老与医疗二者结合发展速度过慢[4]。张齐等(2017)分析了现今我国农村有“家庭养老”、“个人积蓄养老”、“商业保险养老”、“土地耕种养老”、“新农合医疗养老”等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接着探究了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然后指出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让医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等诸多优点以及存在的此模式经济负担重等缺点,最后着重分析了医养二者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四川省农村地区的可实现性[5]。李从容等(2018)采取生物学中共生理论,经过对共生的环境、共生的单元、共生的基本要素、共生的载体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了老年疾病医学服务和养老服务二者间存在的共生关系,搭建起了老年疾病医养融合服务模式[6]。
总之,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不断外流,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现象不容乐观,四川农村地区亦是如此。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农村老龄化情况,要坚持“医”与“养”二者共生结合,构建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加之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务工,农村土地耕种经济慢慢衰败,过去以土地或者家庭子女作为养老依靠的旧型农村养老模式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农村老人常年以务农为生,伴随着年纪逐年增加,身体素质慢慢降低,无法继续耕种劳作,也就失去了土地收入。很多老年人往往身患疾病,身边无人照料,缺乏积蓄,因此农村的养老与医疗问题越发严峻,急需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保障好农村老人的养老大事,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建设打造新农村。
以往纯粹依赖子女进行养老的模式逐渐衰弱,但是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并没有降低。国家经济在持续发展,农村人民传统朴实的养老思想也慢慢的在更新转换。农村青壮年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外出务工,不能在家很好的照顾老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逐渐被农村人民认可接受,故大量农村年迈的老人成为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潜在消费者。此外,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身体各方面机能逐年下降,基础代谢差,慢性疾病多,对健康的渴望,对医疗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对于子女而言,也希望父母得到更加专业的陪伴与护理。不过,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基本都是独立运行的转态,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对医和养的诉求,增加了子女精力的投入与金钱的花费。
农村老年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和身体疾病两项主要原因,对医和养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他们的“医”与“养”并不完全独立,而是可以通过市场资源的调配实现和谐共生的。现阶段,我国医养共生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近些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各个地区都扩大了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的设置投放。现有的养老机构有些配备了基础的医疗团队,以便给有健康咨询、基础慢性病诊断恢复等需求的众多老年人提供帮助,减轻老年人的患病痛苦,并及时地处理突发急救事件。此种模式可以适当地舒缓老年人的医护治疗需求,扩充了养老服务品类,为身体不适的老年人提供基础救治,提升了养老服务品质,不过却对养老机构医疗设施配备要求比较高,增加了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与风险。
把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均建立在相邻或者同一区域内,让二者间达成共生的互相合作协定,彼此资源互补以实现老年群体的医养结合。如在社区医院或者民营医院附近建立起合作的养老机构,当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有医疗需求时,可以最快的速度送至区域内的合作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医治,也可以让合作机构的空闲医生直接到养老机构开展诊治,避免错过救治时间。老年人身体恢复可以出院后,又再将其接送回养老机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生也可以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回访、义诊。不过,因为合作医疗机构同时也面向区域内人民群众,怎么做到医疗机构在服务公共人群时又能快捷满足养老机构的医疗需求,达到二者互惠共赢,是此模式的一大难点。
目前国家政策主要是针对全国性的推广医养结合的理念,希望做大全国医养结合的范围,但是,做大理念不等于全部效仿,目前国内中小型养老机构的体量很难做到兼顾养老服务和医疗水平,过高的成本意味着收费会变得更高,四川农村地区老人普遍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这违背了医养结合提高老人老年生活质量的初衷。同时也不推荐优质大型医院为了迎合医养结合的浪潮而投入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一是资金投入过大,影响医院自身的发展,二是大型医院更应该注重满足所在地区对于高难度疾病的需求,注重大众患者们的需求。故政策上应该大力推行中小型医疗机构开办养老康复服务,或者推动大型养老机构与中小型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给予这些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政策、资金扶持,将外部医疗服务带入到养老机构中,将养老服务融入到医疗机构中,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
对于医养机构而言,人才输入对机构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医生的供给,建设机构和学校之间的人才供给线,通过学校培育,向医养机构输入新鲜且优质的人才资源。此外,通过薪资水平和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方式提高人才对医养机构的趋向度。还应深化医药改革,鼓励支持相关药师、医师多点从业。消除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偏见,政府方面应该鼓励大专院校、高等学校开设护理专业,开展护理研究,提升护理水平,设置相关资格证的考核。医养机构也要提升从业人员待遇,提升从业意愿和医养团队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