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黑山县自然资源服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400)
当前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指预防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我国始终是世界范围内积极参与地球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国家,其中我国独具特色的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成就。我国林业部门紧随社会的发展脚步,围绕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做出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的举措,当前由退耕还林带来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因此,积极学习和钻研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效应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近些年,我国一直提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张表现得最为突出的理论便是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中退耕还林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在具体的退耕还林过程中,逐渐改变人们过于传统的利用土地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在某一地域内不断实现区域生态条件的改善,这不仅利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更能帮助自然界动物与人类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针对退耕还林本身来说,从事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在各类地形和地质条件的考察中努力做好森林植被的种植规划,把已经占据森林土地的农田退还给森林的资源建设,积极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生态基础。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业界将退耕还林视为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的总称。在一般情况下,从退耕还林的总体情况出发,具体包括: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内容。而所谓的水土保持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具体泛指人类活动或者人类对自然灾害采取的综合治理以及预防措施,具体包含:蓄水保土耕作、生物手段以及工程建设等相关措施。一般情况下,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特点较强的工程,具体展现出其特有的综合性、地域性以及学科性等特点。
退耕还林始终是一项出现在水土保持工作之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需要在更多情况下积极研究和借鉴水土流失治理途径、影响因素以及发生形式等内容,采取综合性较强的治理措施,例如,针对沙化严重的陡坡地带,要积极采取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并且有利于土体抵抗力不断增强的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风力和水力对土地产生承受能力之外的破坏。经过实践工作发现,退耕还林过程也是践行水土保持理论的最佳过程,具体展现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加强严重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分析,积极确定高质量、高效率的退耕还林治理手段和策略,在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对水土流失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植被覆盖率、地形、土壤、地质和气候等,在这些主要的因素中人类唯一能够影响和控制的因素便是植被覆盖率;第二,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建立完善及科学的配套措施,具体的制定方式和内容要始终依据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征而定;第三,当前我国常用的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蓄水保土耕作和生物工程措施,例如,在具体的退耕还林工作中,采取封山禁牧和基本农田建设等措施。
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标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实现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效应,另外,在条件满足和充分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综合经济效益的考虑。在传统的水土保持技术科研工作中,曾经已经专门对退耕还林展开了研究和探讨,但是与当前的研究相比,曾经的退耕还林研究在内容上就显得过于松散,因此,既缺少系统性,也缺少全面性,以退耕还林作为系统性研究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水土保持理论研究的技术体系和内容。当前国内外已经成功实践了很多退耕还林模式,例如,坡改梯以及农林复合模式等。在每一种退耕还林的应用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地关系、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例如,我国境内海拔较高的地区、深丘和浅丘等地域所采用的退耕还林方式差别很大。截至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坡改梯的退耕还林方式应用最为广泛,与其他不常用的退耕还林模式相比较,坡改梯的应用模式其水土保持能力最强、建设投资规模较小,因此,此种退耕还林方式的综合性价比最高。在具体的退耕还林过程中,也呈现出较多的特点,具体包括:施工作业地点较多、应用模式繁多等,一旦退耕还林工程同时具备以上两类特点,便会在开展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不能仅限于水土保持与退耕还林之间的关系研究,要积极树立系统化的、整体性的研究和思考分析体系,这样才能坚决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后续问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了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更快、更高效地找到可行,有效、科学地预防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问题需要进一步完成验证和考究。目前我国境内共有二十多个省市以及自治区涉及到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的治理问题,每个地域由于造成以上问题的成因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因此,要求相关部门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持续加大退耕还林研究力度的同时,最终有效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要想顺利完成退耕还林工作,就要抓住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的具体作用,不断提升宣传和研究的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退耕还林政策和计划;第二,积极制定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强的水土保持观测指标体系,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研究,例如,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外力的侵蚀,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小组不断学习水土保持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水土保持与退耕还林之间的关联,最终才能彻底实现退耕还林的目的与初衷。
在我国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土壤分布主要以黄土为主,夹杂河流、平原和山地,另外,黄土颗粒较小,雨水溶解速度较快,最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久以来人类过度砍伐而造成地表植被稀疏,地面的坡度较大,一旦雨季到来,大量的雨水落下便会冲刷地表,形成较大的沟壑,流失的水土日益冲刷河床也会使得河谷的横截面积越来越大。因此,为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第一,始终坚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运用坡改梯的办法将坡度较大的耕地改建成水平梯田;第二,大力修建水利工程项目,例如,积极修建拦沙筑坝、发电、防洪以及水库等工程,能够有效防止上游泥沙过量而流入下游河道,造成泥沙淤积;第三,采用生物技术措施,例如,加大植树造林、草皮种植等措施,利用生物技术有效固坡,防止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第四,在小流域范围内采用综合治理手段,例如,当前我国已经成功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不仅有效提升了植被覆盖率,还使得农业用地得到科学压缩,天然草场的质量也得到了顺利改善,最终有效防止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
第一,各个相关管理部门要在辖区范围内加大退耕还林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此项工程的深远意义和目的,才能为长期的社会稳定繁荣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不断提升人们对文明法治社会的理解和感受;第二,以法律为基础展开计划的编订和制定,科学建设离不开预先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做好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法规条例制定;第三,保质保量依法育林,在防护林等建设工程中,要始终做到执法坚定不移,切实落实责任,做好种苗供应,一旦发现违法问题,必须做到违法必究;第四,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站在农民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农民考虑,在退耕还林和还草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水土保持效应和退耕还林工作密切相关,退耕还林直接目的也是要减少水土流失压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而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也是退耕还林后的必要措施,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最终才能造福子孙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