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 刘喜雨 李艳平 曹荣昌 陈富珍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6710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奶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国营牛场、国营乳品厂、个体养殖与加工到国营牛场、国营乳品厂、民营牛场、民营乳品厂、奶牛合作社和家庭养殖与加工的模式,已经走过了近70 个春秋; 70 年的快速发展经历了挫折,也见证了辉煌,乳品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000 亿元大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70 年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还处于青春成长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产品品质失信于民,并在国民心中造成极大负面效应,同时给乳品加工企业、奶牛养殖业和饲料生产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由此,也给国外鲜奶、奶粉等产品冲击国内市场一次契机,分走了原本属于我们的红利。 这次事件充分暴露出了我们在行业监管方面的漏洞,也暴露了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我国奶业进行管理的一个机会。
近十年来,三聚氰胺事件的洗牌让人们重塑希望,看到奶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奶牛养殖的散养户逐渐退出,家庭牧场,社区牧场,规模化中型大型牧场快速增加。 饲养管理技术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养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牛奶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多项质量指标已达到并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伊利、蒙牛、飞鹤乳业、君乐宝、光明等知名品牌的产品不断升级,激发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群体快速增长,乳品加工业出现红利时代。
但我国奶业经过10 年的快速发展周期后新的问题又开始凸显。
国内奶牛养殖行业在经历了2016 年、2017 年低迷后,2018 年又因国家整治环保问题遭受较大影响,特别是一线城市和水资源保护地区,一些奶牛养殖户、家庭牧场和规模化牧场因环保不达标而被迫关停。 同时,由于国内肉牛价格上涨,散养户、家庭牧场等因奶价低,饲养成本高而淘汰牛只数量; 一些规模化牧场也借此机会淘汰体质差和产奶量低的牛只,以此弥补损失。
2014~2018 年,国内奶牛存栏连续 5 年持续下降,2017 年国内奶牛存栏有773 万头,2018 年国内奶牛存栏低于700 万头[1]。 因此,2019 年国内奶牛的存栏量不会有明显回升。
三聚氰胺事件后,为了提升奶质,各大牧场在设施设备、技术管理、品种改良、饲料品质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乳企也采取以质论价来激励奶牛养殖,但由于原奶定价权永远掌握在乳企手中,相对于牧场和养殖户的资金投入,乳企提高的微薄奶价只是杯水车薪。
2014 年以来受国际低价原料奶的冲击,国内奶牛养殖业持续萎缩成为不争的事实,原奶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不断下滑、奶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对中国奶业安全形成一定冲击。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监控数据,2015 年以来,原料奶收购价格基本保持一致水平,2018 年为3.46 元/kg,与2017 年全年平均收购价格 (3.48 元/kg) 基本持平。 奶价上升空间小,饲料成本高,管理成本增加等因素同时制约了奶牛养殖的健康快速发展[2]。
部分乳企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购进低价奶粉生产复原乳制品。 据国家海关数据,2018 年我国共进口各类乳制品264 万t,同比增加6.7%,进口额101 亿美元,约占国内乳制品销售收入的20%,同比增长14.3%。 2018 年干乳制品进口量累计193.22万t,同比增长 9.24%,较 2017 年 16.2%有较大下降。 全年干乳制品进口金额为90.90 亿美元,同比增长15.67%[3]。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调研,2018 年我国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存栏在450 万~500 万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山东、宁夏、山西、辽宁、河南、陕西、新疆、云南、四川等省份。 500 头以上规模牛场存栏占规模养殖总存栏的77%,成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体。 存栏3000头以上的养殖企业 (或集团) 超过100 家。 万头牧场有75 个,奶牛存栏达到225 万头,日产生鲜乳3.1 万t[4]。
万头牧场所产奶源已占据全国奶源的半壁江山,然而万头牧场仍困境重重: 2018 年,现代牧业前三季度净亏损7.28 亿元,继上半年亏损6.66 亿元持续扩大,相较2017 年同期亏损增长了4.17 亿元。 西部牧业前三季度收入5.4 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亏,0.8 亿元,下滑40%。 中国圣牧前三季度营收20亿元左右,同比下滑20%左右; 净利润2.3 亿元,同比下跌70%左右。 加上半年报时原生态牧业亏损1720 万元,赛科星半年报净利润203.2 万元,同比下滑95.05%。 因规模化牧场体量大,管理成本增加、饲料饲草成本上升、地区气候变化、环保压力增大和奶价上升空间较小,万头牧场的日子依然非常艰难[5]。
由于中东部地区受环保管控,东北地区受寒流、东部沿海地区受热应激影响,蒙牛、伊利、富源国际等乳企和规模牧场正大举向西部地区进军。 西部地区虽然气候好,环保压力小,但西部地区山多地少,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殖成本较高,相对于一线养殖地区整体养殖成本高,而且奶价与一线地区奶价每千克相差近2 元,所以,西部地区规模化养殖利润短期不容乐观,但有利于奶牛养殖中长期发展。
2005 年数据显示,全国乳制品企业共690 余家,乳制品产值 886.74 亿元,,销售总额 862.57 亿元,,其中大型企业 9 家、销售总额292.97 亿元; 中型企业99 家、销售总额315.3 亿元,;小型企业582 家、销售总额254.3 亿元[6]。 在加工能力方面,全国没有一家乳品加工企业满负荷运转,产能严重过剩,但奶业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龙头乳企强势占领整个市场,地方中小型乳企拼力守住本土市场。
根据2018 年乳品行业质量报告,截至2018 年11 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有589 家,在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了101 家。 大型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对奶源及销售渠道的控制。 未来这种集中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全国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一线品牌,区域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强势品牌。 而对于在产品和渠道层面均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或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以上6 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奶业未来的走向。 基于我国奶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宣传和监督职能,使奶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融合。 充分应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各乳企、牧场近3 年的生产及产品市场销售情况,通过收集分析乳企间每季度和每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合理制定奶业发展计划,防止奶源过剩或不足,避免过度依赖进口; 在鲜奶市场疲软时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一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从牧场、乳企、地区、产品、季节和消费群体5 个方面来全方位监测,做到心中有数,上下一盘棋。 乳企应做大做强品牌,强强整合奶业产业链是确保我国奶业振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政府应科学引导,合理招商引资,防止乳企的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防止乳企将矛头转向牧场压价,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个奶业发展; 要让乳企主动带动牧场发展,让牧场紧跟乳企发展步伐,分享乳企红利,使奶价稳中有升,为乳企长期提供优质奶源。
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发展。 这条产业链包括奶牛良种培育、疫病防控、牧草储备、饲料生产管理、鲜奶收购、冷链储运、鲜奶加工、产品开发、营销贸易、市场消费等环节。 奶业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而且对解决“三农” 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9 年中美贸易战再次提醒我们,西方国家对我们一直心存戒心,随时都想遏制我们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原奶、乳制品、大豆和苜蓿草等资源上决不能长期寄希望于国外廉价的市场。 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打造出国内国际知名品牌,避免受制于西方国家的牵制,使我们的奶业才能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