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教学的“有限翻转”*

2020-12-16 10:13丁福兴谢赟慧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资源劳动

丁福兴 谢赟慧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劳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与建设工作对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基础性作用。在“劳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有限翻转”是一种有益且适宜的尝试。

一 “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理据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图景

所谓“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一般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课程知识传授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问题解决以及课堂作业等完成知识的内化。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早期主要在中小学开展。但随着大学“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中国开始上线,“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迅速拓展到高校教学改革中来,并且在持续升温。

“课堂翻转”教学的基本愿景是让教师从一个讲师变成一个教练。首先,借助“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观看网络化教学资源(导学案、微视频等)自主预习和学习;其次,借助“翻转课堂”通过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等环节来实现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借助“翻转课堂”延伸和拓展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师与家长结成课上与课下的伙伴关系,使家校合作互动更丰富、深入。

(二)“有限翻转”的适切性

在中国教育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翻转课堂”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理解和歧见。有学者主张教与学的时序翻转,即从“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也有学者主张教与学内容及角色的部分翻转,即“有限翻转”。这两种观点被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前后翻”和“半空翻”。

就“劳动经济学”的实际教学条件而言,笔者认为课堂的“有限翻转”更具适切性,理由如下:

首先,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并非适于完全翻转。有学者乐观地认为,大学生比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因而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加上修习的课程门数众多、社会交际活动明显增多、爱好与兴趣多样化、就业压力增加等等客观原因,在外界诱惑增加而又缺少家长督促的自由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心无旁骛地刻苦攻读。

其次,用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期资源奇缺。由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虽已上线,据说课程达到了上千门,但“劳动经济学”资源只有一种,且未必堪称精品课程。而国家精品课程网的教学资源并不免费开放,且资源也并不丰富。教师仅仅上传自己的课件和讲义,远远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应当成为学习的主要资源之一的教学视频,因为受制于录播教室数量、教师机动时间等因素而不能及时录制完成并上传。

(三)“有限翻转”的基本理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与其说“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颠覆,不如说是对它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实际上,目前国内“翻转课堂”呈现的基本图景更多是西方教育技术化和商业化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技术或商业个案,并未做到本土化和个性化。“有限翻转”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并不一味强调资源层面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革,而是重点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概言之,“劳动经济学”“有限翻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放弃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不强求先学后教的“前后翻”,但主张教师从一个知识呈现者变成一个学习支持者,将“传道授业”与“答疑解惑”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的应试动机和被动方式,推动学生个性化的深度学习的开展,并最终提升其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能力。

二 “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路径

(一)“有限翻转”的教学设计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知识——能力”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完整链路。“劳动经济学”“有限翻转”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形式看,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都可以运用,并无高下、新旧之分,适用的就是最好的。从学习方式看,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也都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根据“劳动经济学”课程性质与内容的特点,案例分析、小组协作与课堂演讲、学术辩论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有限翻转”方式,能够较好地加强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特别是案例教学,因为其实践成本不高、形式灵活而容易被师生所接受。但一个较为规范和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应当包括选取案例、布置案例、引导思考、组织讨论和总结交流等五个环节,还要避免互动过程中的“跑题”“冷场”“发言不均”等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案例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可讨论性和讨论的多角度性,旨在提供一个讨论平台而非预设的标准答案,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建设

为了提升国内“劳动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亟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之类的组织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力量进行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首先,应当建设与共享数字化教材。目前国内“劳动经济学”的教材版本并不少见,但其数字化程度明显偏低,教辅资源数量极少。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教材的随书教学资源极少,教学课件尚不够精美。如能构建责权利对等的数字化教材建设与共享机制,则无疑是学界的福音。

其次,需要完善劳动经济学案例库。目前国内劳动经济学案例教学资源相当匮乏,且质量不高。不仅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而且多数案例未能结合劳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缺乏一种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因此,教师在完善劳动经济学乃至编写案例类教材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方面,可以从师生的调查研究和大众媒介等渠道广泛搜集案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按照“三性”(即时效性、地缘性和业缘性)标准仔细遴选案例,做到案例接地气,引发讨论兴趣。

(三)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的改革

鉴于“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性地位,一般教学计划都倾向于将其设置为考试科目。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而忽视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进行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的改革,例如:将平时成绩提高至50%以上,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并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改变单纯闭卷考试的方式,采用课程论文、口试(即时案例分析等)、大作业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的形式进行考试,以期更加全面地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学生结合课程的学习如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则可以对其进行奖励性加分,等等。

三 “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关键问题

实践表明,要提高“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实际效果,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突破教学资源瓶颈

“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巩固提高,都需要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目前对一般高校而言,基本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及物质基础并不成为太大的问题,但“劳动经济学”软性教学资源的匮乏确实是一个明显的瓶颈。因此,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由教师本人辛苦打造,并无捷径可言。

(二)优化“有限翻转”教学设计

“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教师的引领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教学设计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进而精细地改进教学程式,最终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鉴于该课程实践取向突出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层次的问题设计会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理论解释框架、带着问题去调查实证、带着问题去感悟,最后收获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必将使所学知识深入到其血液和心灵中去。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行为表现”这一影响因子的差异显著性并不明显。这实际上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作为学习的支持者,要比单纯的知识呈现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情景。教师要成为称职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锻炼平等沟通的能力与耐心、因材施教的变通能力、课堂监控、驾驭和评价的管理能力,还要使教学与科研能力比翼双飞,等等。这也正是“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教书育人效应。

猜你喜欢
经济学教学资源劳动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