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培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传统高校教师的角色主要定位为专业知识的转播者和某学科知识的研究者。高校教师作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专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高、精、尖的。然而,许多高校教师课堂仍停留在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模式。教学模式仍然延续了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入20 世纪后,伴随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为迫切,高校教师传统角色定位也亟待改变。高校教师教师不再只是传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的角色,他们需要由教育者转向终身学习者,才能适应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同时,高校教师还必须有跨学科知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师如何在这种快速地变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地调整,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跟上改革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变革,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力的不断提高。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才能带出终身学习的学生,所以在当代社会,高校教师的学习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学习力就是教师在个体学习与职场中展现出的学习的能力。“学习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人福睿斯特(J.W.Forrest)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中,用来分析未来企业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组织思想形态,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1]一九九O年,他的学生彼得.圣吉(P.M.Senge)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模型,再次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推向一个较高的发展。[2]1993年,联合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个人学习力开始引起重视,个人学习力被定义为面向未来的学习力,是适应学习型组织与社会的要求。[3]进入20 世纪后,人们更加关注学习力的研究,英国学者克莱斯顿(G.Claxton)基于认知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学习力考核四要素量化标准,他将其成为4R:顺应力(Resilient/Resilience)、策应力(Resourceful/ Resourcefulness)、反省力(Reflective/ Reflection)、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4]布里斯托尔大学创柯妮卡博士(R.D.Crick)认为学习力是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力七要素说:变化和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创造性(Creativity)、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顺应力(Resilience)。[5]基于既有学习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崔振成提出,教师学习力存在于教师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的每一环节,是一切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接纳、自我驱动和自我建构的力的总和,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反思力、接纳力、探究力和生成力四个部分。[6]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将高校教师学习力的四要素说,即将教师学习力分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与创造力。其中学习动力是内部驱力,它会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提高会促进学习毅力的持久性,最终促进创造力的生成。所以这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经过程。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既承载着传授知识与经验的重任,又承担着其职业所特有的教育研究工作,所以高校教师学习力既有一般学习力的共性,又有其职业所特有的特性。首先,高校教师是成人学习者,其应具有成人学习的特征,他们的学习不再是以学科中心的学习,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高校教师的学习力也分为外部驱力与内部驱力两个主要部分。但这两部分却有着不同于学生学习力的内涵。高校教师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以及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其主要凸显的是内驱力;而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家长和学校,外驱占主要因素。高校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的认知层面。高校教师的学习毅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反思的持久性,而学生的学习毅力主要体现在对某学科知识学习的坚持。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过程。教师个人学习力的提升,有助于自身专业化发展,随之将这种专业化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无形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力。在高校,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意味着未来工作者学习力的提高,又间接地推动了社会变革。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以师范生方式输送的教师培养模式和入职前的短期职前教育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师的学习必须贯穿其整个教学生涯。只有不断提升学习力,进行知识更新,信息筛选,才能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创造,教师职业才会变得灵动起来,教师才能摆脱传统的“教书匠”角色,进而进入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提高其学习力。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授课对象是成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不再只是对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教授,他更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学习力,不断走向专业化发展,才能引领成年学生的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传统的一元化权威变成了教师与网络分享的多元化权威。传统的教材只是学习材料的很小一部分,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到来自全世界各个大学的课程、演讲和材料,甚至有的高校已经将网络平台搬入了课堂,部分高校用远程教育取代了传统的面授课。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从讲授者将会慢慢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情境的领导者。那么,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就有待于教师学习力的提高,才能进行大量的反思,并将其付诸实践。教师又在一次次反思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从而促进课堂效果的提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高校教师学习动力缺乏主要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首先,教师信念缺乏是高校教师学习力缺乏的内部因素。Taylor 认为教师信念除了教学目的、教学行为等方面的信念之外,还包括了有效学习、如何改进教学以及教师关于自我等方面的信念。他认为教师信念包括:关于教学目的的信念;关于教学行为的信念;关于有效学习的信念;关于如何改进教学的信念;关于自我的信念[7]。许多高校教师都拥有至少本科学历,部分教师认为,他们在学历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职前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不需要再继续学习。教师的这种想法正是缺乏教师信念的表现,而教师信念的缺乏直接影响着教师学习动力。
另外,教师对于学习方式的看法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力,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听课、培训、看报刊及论文。很少有教师意识到反思也是教师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教师授课对象是成人学生,那就更加要求教师不能继续一元化权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资源可以说是相同的,教师须于网络分享多元化权威。此时,如果教师不经常与学生交流,不经常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和人事聘用体制下,许多已进入工作岗位高校教师,就有一种“铁饭碗”的优越感,教师这个职业给予他们的是一种职业稳定性,这种无竞争意识和优越感带来了外部学习动力的缺乏。
在朱旭东主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中,专门对教师能力理论研究的理论派别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其中结构性教师能力理论在国内的教师能力研究中占主流地位,他们将认为,教师多种能力维度(素质)共同组成了教师能力。而这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心理学领域中把教师能力理解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代表人物主要有林崇德、申继亮,并且林崇德认为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他指出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8]。
教师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反观我国高校现状,大部分教师都专心于职称导向的科研,大多成立的是科研团队,很少有学校进行磨课,进行教材分析等。
教师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高校教师学习能力退化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尽管有许多的教学理论的支持,如:项目教学法、对分课堂等,高校教师也很少运用到实践中,因为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缺乏。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很多教师由于课时量较多,很少在课后对自我的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反思力的缺乏,会直接导致教学监控能力的退化。
总之,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其独有的特点,它主要是在教师教育情境中形成,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在教育成果中呈现。
学习毅力是人们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高校教师的学习毅力退化主要体现在职后的教育教学中。也是由内外两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学校缺乏教师发展规划,造成教师学习毅力不足。高校教师在入职前,都会有一个岗前培训,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职业规划,许多高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师发展规划部门,为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许多教师一旦入职以后,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培训和讲座,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是教师学习毅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许多高校教师学习的动力就是评职称,他们只是把学习与职称联系起来,许多教师会在评职称的这几年集中学习,缺乏持久的内驱动力,这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学习毅力不足的因素。最后,教师个人也没有自己时常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定期的评估,自身没有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远景的学习规划,没有规划的学习不利于学习毅力的维持。
尽管现在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现在的许多高校教师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他们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不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从大量的信息当中,筛选有用信息,并且创造性的用于课堂,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而许多教师还没有适应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展。另外,由于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没有机会同外界交流。一些教师创新意识缺失,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形式,教师们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管理学生,不想再搞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着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力自然逐渐弱化。创新学习力较低,将导致一些教师缺乏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无法创造性地学习、教学和管理。
许多高校教师存在观念上的问题,他们认为已经在职前取得了很高的学历,不需要再继续学习,这种学习信念的缺乏直接影响着教师学习的动力,导致他们学习动力缺乏。许多长期从事教师职业,也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处于比较单纯的学校工作环境中,对外面的竞争知之甚少,缺乏危机意识。
一些高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只是流于形式,管理者和教师都没有对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观念的缺乏,很难达到一致意见,许多在建的学习型组织也中途夭折。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自己的发展与职称挂钩,并没有将自己置于团队建设中,也没有构建团队意识。
一些高校在教师入职之前,由于没有专门的师资发展中心,高校不能对教师的发展进行个性化指导,缺乏对教师发展的长期规划,这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职业学习规划。一些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个体实际需要,往往离教师实际生活很远,使教师对学习失去兴趣。此外,一些高校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只是用制度管人,没有构建自己的学习文化,使教师丧失了学习兴趣。
在当下的人事聘用体制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往往给大众的印象是所谓的“铁饭碗”,教师这个职业代表着一种稳定,这样使许多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学历无用论的影响,在课堂上很容易表现出来,这样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同时社会上在求职、升迁、转岗等对学历的贬值的现象,也挫败了教师的学习力。
在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师学习力之前,我们必须先讨论:教师学习力究竟该如何培育?有三种发展相对完善的理论揭示了可培训的学习力:加涅认为学习力可培训的部分是智慧技能,还有随着经验和智力功能的发挥而发展的战略思维能力;第二种理论观点的代表是斯腾伯格,他认为学习力是一种智能形式;第三种观点建立在元认知及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强调随着学习力的发展,思维的意识、学习策略在运用中也会随之发展。显然,这三种关于可培训学习力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学习力中的智能、思维能力部分。基于影响教师学习力的四个维度,我们也提出四个主要的高校教师学习力提升路径。
从内因分析,让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信念。教师信念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先验的体验,而是在教师的生活和教学工作情境中逐渐形成的。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授课对象都是有独特思想的鲜活的个体,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中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信念,就会停滞不前,最终偏离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才会不断激励教师学习力的发展,提升教师学习动力,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从外因分析,社会和学校应该制定一定的措施,激励和刺激教师的学习力。学校、政府或社会应该积极促进教师发展,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对教师进行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如:在教师进入教师岗位前,发展中心应该在对教师进行深入了解后做综合评估,对每位教师进行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应不仅包括眼前的,也包括远景规划,当教师有了规划后,就相当于有了学习目标,也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此时教师的自信心会增强,自然而然会对学习充满向往,形成学习意识;同时,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身处这种学习型组织中的教师更倾向于学习,大家集体学习的方式也能够使教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学习方式上,也可以采取互动式的形式,不要让教师觉得培训内容离自己太遥远,要让培训和学习方式更贴近教师生活,便于实际教研操作,不要让培训成为教师学习的负担和障碍。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除了要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以外,对高校教师还有科研这个额外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同时具有理论吸收力和教学实践反思力。高校教师必须通过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各种培训和交流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因为任何教学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支撑,都显得空洞无力。此外,高校教师也要进行教学实践,他们是在课堂不断实践中学会教学的,教师的授课对象是一个个有独特思想的个体,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灵活性,教师只有通过每堂课后的教学反思,才能促进自己观念的更新,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后,随着教育媒介的迅速发展,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接纳应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如:博客、微博、wiki、视频分享网站等平台进行学习,并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教研中。
高校教师都是高学历人群,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应该都没有问题。缺乏的就是一个长期的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教师学习毅力的持久性。首先高校应该尽快加强教师发展评估机构的建立,确保每位教师在入职后,都能有一份属于个人的动态的发展规划,这份职业规划也会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长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各位教师的个性化长久发展。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学习型学校的创建,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文化,身处学习文化中的教师更容易受到激励,更有利于教学学习毅力的提高;同时,学习团队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而促使达到提升学习毅力的目的。其次,除学校社会的外部鼓励措施外,教师要擅长于自我激励,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成就感,维持持续性的学习。
教师创造力是指教师通过学习达成理念更新和行为改善的能力,也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产生的变化。高校教师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教学反思和科研创新反映出来。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得有创新意识,高校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尤其要强调教师信息筛选能力,开阔教师视野,培养教师创新意识;此外,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大胆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微课等等;最后,高校教师的创新力应该体现在科研能力上,教师需要紧跟学术发展前沿,浏览最新的科研论文,了解科研热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先进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将高校教师的创造力在做科研及写论文的过程中转化出来,并且由己推人影响到身边的学习群体。
总之,教师学习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不断的积累过程,高校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力肩负着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学习力提升不仅需要教师坚定个人学习信念、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激活,通过内外协作共同提升高校教师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