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明 全 诚 刘 毅
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刘江明全诚刘毅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蚕业技术指导站广西河池547100)
在养蚕阶段,饲养户从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大多会采取多批次饲养技术。但是,应用多批次饲养技术会产生蚕期重叠,极易引发病害,进而影响饲养户的经济效益。为解决蚕期重叠,小蚕共育技术对于提升养蚕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对小蚕共育技术推广进行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小蚕;共育;推广;对策
随着蚕业科技的发展,家蚕的饲养模式、新技术,特别是小蚕共育技术的广泛推广,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县境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东北部。1969年环江县桑蚕生产刚起步,两个生产队专门饲养,共有桑蚕面积34 亩。目前,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已经使小蚕共育技术有了实质性进展,2020年全县共育室经过规范重整有97 家,预计共育量将达到72 万张,全县商品小蚕共育达到99.9%以上,文章将重点汇报一下工作情况。
环江县大、小环江河及60 多条支流向北向南径流全县,沿河两岸多为冲积小平原或谷低地,土层深厚,水利条件较好。
1969年,环江县桑蚕生产刚起步,由两个生产队集体饲养,桑蚕面积34 亩,到1979年十年的时间里才发展到450 亩,6个村、19 个生产队。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桑蚕生产在政府行政干预下完成,生产与发展较为缓慢。1982年在环江蚕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环江县思恩镇陈双村谭金矿、中山村韦汉文等桑户兴办了第一批共育室,小蚕共育逐渐发展起来,并起到了推动效果。到1995年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1.86 万亩,饲养量4.4万张,拥有1.25 万养蚕户,种养桑蚕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小蚕阶段幼蚕抗逆性弱,对桑叶质量、环境温湿度及日常消毒防病条件要求极高,经常发生蚕病,导致养蚕成功率极低,产量无法保证,蚕农对大规模专业化发展养蚕心存顾虑,导致环江县桑蚕产业发展徘徊不前。实践证明,环江县桑蚕业突破瓶颈期的有利途径便是推广小蚕共育技术。
1995年开始,在县政府每年投入30 万元资金,大力扶持小蚕共育室建设,开始利用农闲时间、蚕生产时期在桑蚕公寓基地举办10~20 期小蚕共育技术培训班,每班30~50 人,每期10 d,在蚕种催青、收蚕、小蚕饲养、桑园管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强化和培训,并对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切实加强小蚕共育室的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使用商品小蚕的饲养户养蚕平均提高了30%左右。到2004年全县桑蚕面积4.35 万亩,环江县桑蚕生产的产业化进入了基本稳定而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县辖区15 个乡镇,种桑养蚕遍及全县,养蚕村119 个,占全县的83.2%,养桑户3.7万户,占全县的47.7%。2004年蚕桑生产进入了广西前10 名,产蚕量位居第7位。随着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小蚕共育在环江县发展迅猛,在此期间,形成一定规模的小蚕共育室有103 个,全县养育小蚕共计8.6 万张。据统计,共育率高达49.1%。而在2007年,全县共育室已经发展至337 家,这段时间共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小蚕共育张数31 万,共育率达到75%,即使在2008年、2009年桑蚕发展低谷期,全县共育室仍然向规模化、专业化稳定发展,2020年全县共育室经过规范重整后,还有97 家,预计共育量达到72 万张,全县商品小蚕共育达到99.9%以上[1]。
全县共育室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南部乡镇发展较快。例如:南部大才乡共育室最多时曾达到52 家。推广应用小蚕共育技术率达99%以上;而北部乡镇的龙岩乡、驯乐乡等只有一家共育室。
养蚕业都是由饲养户自发饲养,这些饲养户在养蚕过程中往往凭借自身的养殖经验进行养殖。而对小蚕共育技术了解不够全面,加之饲养户基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并且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不强,使得其应用小蚕共育技术时经常出现问题,影响小蚕共育技术作用的发挥。
应用小蚕共育技术,需要饲养户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这样小蚕共育技术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是现阶段小蚕共育管理体系中仍存在较多疏漏,使有些饲养户得不到有效的培训指导,桑蚕技术服务体系并没有将小蚕共育技术融入其中,对桑蚕技术的推广产生了阻碍。另外,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体系,管理工作十分松懈,相关责任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共育饲养户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
一些小蚕共育室除了商品小蚕共育外,还兼经营蚕种。一些未经报告备案而从外地擅自引进、调进的不适合本地区气候、未经检疫的假冒伪劣蚕种,严重损害了广大饲养户的利益。
在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县蚕桑发展指挥部的组织下成立环江县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实施领导小组,县蚕桑发展指挥部制定《环江县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并协调涉及蚕桑发展的相关部门与实施领导小组的工作,从资金、物资、人力、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大力发展小蚕共育,具体工作由实施领导小组进行,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自治县农业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自治县农业局负责桑蚕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实施单位自治县蚕业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制定技术方案,投放与使用资金,蚕业站负责策划、调查、宣传及组织好试验、示范、培训等工作[2]。
另外,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以广播电视、召开会议、建立培训机构、派发宣传单的形式进行宣传,广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从而侧面提高饲养户对小蚕共育认识的层次,鼓励饲养户积极参与小蚕共育的发展建设。
为进一步加大环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和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大做强环江桑蚕产业,提升蚕茧和生丝质量,更好更快地推进良种良法标准化建设进程,加快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围绕良种良法推广,在全县大力发展小蚕共育室,帮助群众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积极建设小蚕共育室,建造消毒池和蚕沙池,购置消毒杀虫器械等设施,以“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为蚕业发展目标,为此全面推广小蚕共育技术。
与共育室、饲养户签订生产协议,以确保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实施效果。从勘查、规划、设计、宣传推广到桑园和共育室建设,大力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小蚕共育技术培训、桑蚕病害监测与防控。重点措施是培育中心示范片和示范户,通过中心示范片和示范户带动,辐射带动全县小蚕共育技术的应用推广。如思恩镇农村党员韦政勇,通过桑蚕技术培训学到了科学的种桑养蚕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技术,1994年开始育蚕,目前他的共育室配有优质桑园40 亩,共育设备齐全,为周边近200 名农户提供优质商品小蚕。凭着丰富的养蚕经验和先进的育蚕技术水平,加上一条龙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广大蚕户的信任支持,每批育小蚕350~400 张,年育小蚕9~10 批,全年育小蚕约3 600 张,每张220 元,创产值高达80 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蚕能手和致富带头人,2011 还被评为了“广西十佳共育室”。他的成功种养带动了大才乡的蚕业发展,2019年该乡桑园已达1.95 万亩,产鲜茧近5.83 万担,产值1.4 亿元[3]。
领导小组协调配置精干力量,加强桑蚕培育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以发展小蚕共育加快良种良法推广为主要内容,在桑树育苗、桑园建设、养蚕技术、小蚕共育技术、桑蚕病虫害防治和蚕桑良种繁育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上,均严格按照《广西种桑养蚕技术规程汇编》《广西蚕桑良种繁育技术规程汇编》和环江县《小蚕共育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实施。整改过程中加大对小蚕共育的管理力度,禁止不具备养蚕条件的养蚕户盲目开展共育;通过强化管理规范生产技术,进一步为提高小蚕共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4]。
首先,需要加大投入。为了确保小蚕共育技术应用推广的顺利发展,除了争取上级部分财政支持以外,从1995年开始县政府每年投入30 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小蚕共育技术应用推广工作。专门抽调人力、安排车辆专门用于小蚕共育技术培训,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县蚕业站认真研究制定了符合环江县实际的小蚕共育技术培训方案,采用具有环江特色的“学养结合”全新饲养户培训模式,小蚕共育技术在环江县得到了全面普及。并连续邀请自治区蚕业总站、广西大学、河池市农业局等单位领导、专家来我县开展桑蚕种植培训座谈会,指导环江县小蚕共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县蚕业站分别于2003年、2006年建设了思恩镇文化村共育示范园、文化村下兰共育基地等多个培训和示范基地,培植了一大批小蚕共育能手和致富典型,通过示范基地、共育能手和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推动了环江桑蚕产业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5]。
其次,需要积极发展饲养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6年以前,商品小蚕共育秩序混乱,部分共育户盲目发展、技术水平低、设备条件差、低价竞争等,使小蚕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饲养户领回小蚕后发病严重,导致群众上访并造成社会维稳问题。为了提高饲养共育户素质,规范小蚕共育技术成果,2006年环江县成立了小蚕共育协会组织,从而起到了加强行业规则、规范行为的作用。
环江县小蚕共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得益于国家的“东桑西移”工程和环江优越的地理条件,更离不开自治区、市、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县蚕业科技人员和饲养户的不懈努力,我们继续虚心交流学习,进一步总结、积累先进的小蚕共育经验,应用于环江县生产实践,使环江县的蚕桑生产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一句俗语“养好小蚕一半收”说得好,小蚕养得好坏,直接影响大蚕的饲养管理和蚕茧质量,这也是祖先带来的农耕经验。
[1]托呼提汗·买买提.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94.
[2]环国莲.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9(34):113-114.
[3]莫嘉凌,陈琴,乐波灵.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2006(1):42-43.
[4]栾自全.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26):151-152.
[5]李赋.小蚕共育技术[J].农家参谋,2020(5):120.
刘江明(1973- ),男,壮族,广西阳朔人,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桑蚕。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2.01
S883.6
A
2095-1205(2020)1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