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营
(无锡虹桥医院放射科 江苏 无锡 214026)
作为一种骨关节常见疾病,患者的骨头受损、内部供血中断是诱发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致使患者的骨细胞或是骨髓成分死亡,最终导致其骨结构发生变化、骨头塌陷,出现功能性关节障碍。所以,尽早的对股骨坏死患者进行确诊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的关键[1]。目前,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是检验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的两种主要方式,都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选择了2017年5月—2019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旨在确定CT 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中共有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为18~78 岁,平均年龄(38.36±1.62)岁;患者的病程为3~20 个月,平均病程(12.03±1.26)个月;患者的主要致病因分别为:髋关节有外伤史、有酗酒行为、原因不明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发现其差异并不明显(P<0.05),研究可行。
参照组患者接受CT 检查,为患者选择分辨率较高的CT 扫描机,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检查,机器参数为120kV、220~300mA/s,层厚与层间距均为10mm。
研究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为患者选择0.35T 核磁,采用常规矢状位自动旋转回波及T1 加权像,快速自动旋转回波与T2 脂肪共同抑制成像,部分病例接受加扫冠状面成像[2]。
观察两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阳性率与合并关节积液数。
将以上所有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 中进行处理,用百分比(%)表示患者的股骨头坏死确诊率、阳性率,对比χ2检验,若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则P<0.05。
在对每组的25例患者完成检查后发现,接受CT 检查的参照组患者中有21例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确诊率为84.00%,阳性率为92.00%;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研究组患者中有24例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确诊率为96.00%,阳性率为96.00%。我们看到虽然对比后两组患者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研究组确实较参照组的诊断效果优越,我们还在诊断中发现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积液数较参照组多。
骨头内部供血中断及受损是引起患者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将致使其骨髓成分发生变化、骨细胞死亡,引起骨结构变化、骨头塌陷和功能性关节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以,诊断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选对才能够对症下药,完成治疗。当前临床所采用的CT 与核磁共振都是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强的方法,其效果对比如下。
利用CT 诊断股骨头坏死情况的优势为:①螺旋CT 可以利用其高分辨率对患者进行多层次的连续性扫描,多层次的对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部位进行观察;②通过CT 检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患者的股骨头内是否已形成了死骨,有无破裂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对关节周围的情况以及是否有脱位出现进行细微的观察;③在股骨头的内骨小梁上呈现出星芒的形状或是骨头变粗、变形,都是特征性CT 的重要表现。
利用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情况的优势为:①电磁波是核磁共振检查所必须要的射频麦种,检查后对人体的损伤小,近乎于无辐射;②扫描的限制在核磁共振中并不存在,其能够在任意处完成断面成像,能够提供患者病变部位的解剖信息;③通过核磁共振我们能够了解到患者的生化和病理信息,在检查患者合并关节积液等情况是效果较CT 检查更为明显[3]。
在完成本次研究后我们看到,两组的诊断确诊率都十分显著,虽然通过统计学数据对比后两组数据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研究组确诊率较接受CT 检查的参照组高,分别为96.00%(24/25)和84.00%(21/25)。另外,在患者髋关节积液数的诊断过程中,研究组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在为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时,无论是选择CT 还是核磁共振都能得到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准确率较高,但仅从本次研究中看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优于CT 检查,建议通过多次研究印证后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并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