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蓉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陕西 西安 71003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就医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及成人意识到脊柱畸形对形体和脊柱功能的影响。近年来,因脊柱畸形问题来骨科就诊的人数增多,放射科作为骨科疾病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之一,在脊柱畸形的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在临床中对于脊柱畸形的测量诊断以及矫正有重要意义,对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评估亦起到重要作用。脊柱全长正侧位片的影像测量可获得相对准确的资料和数据。
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可用DR 技术及CR 技术拍摄,二者皆有利弊,为进一步探讨数字化X 线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对来我科进行检查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皆在探讨其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阐述。
将本次研究样本的开始时间设定为2017年1月,将本次研究样本的结束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检查的患者,共计10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最大年龄为61 岁,最小年龄为16 岁,平均年龄为(38.5±1.3)岁;研究组5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最大年龄为61 岁,最小年龄为17 岁,平均年龄为(39.2±1.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所有患者均有脊柱畸形,并均有临床医生开具的脊柱全长正侧位检查单,可实施X 射线摄影检查,开展本次研究。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DR 技术检查,所用仪器为GE Definium6k DR 数字化成像系统;对照组进行CR 技术检查,采用爱克发X 线计算机摄影数字化系统进行检查。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同一摆位原则:脊柱全长正位采取解剖学体位站立;脊柱全长侧位采用直立侧位,双臂前举进行拍摄。
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图像结果均由我院资历深厚且经验丰富的医师根据X 线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对所成影像质量评分。(1)拍摄体位标准,拍摄范围符合要求[1];(2)图像对比度较好,骨小梁显示清晰;(3)图像中无异物及伪影,标识位置正确;(4)图像拼接较好,无错层、断层等现象;(5)图像符合诊断需求,诊断测量较为准确。
本次研究的研究组中,图像质量评分为5 分的有23例(46%),4 分的有13例(26%),3 分的有6例(12%),2分的有5例(10%),1 分的有3例(6%);对照组中,图像质量评分为5 分的有19例(38%),4 分的有11例(22%),3 分的有6例(12%),2 分的有4例(8%),1 分的有10例(20%),经对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4,P=0.0374)。
近些年,随着人们就医意识的不断增强,于骨科就诊的脊柱畸形患者逐渐增多。脊柱全长X 线检查由于可显示负重位脊柱正侧位的全貌,因此可为临床医生测量脊柱力线提供直观的依据。DR 与CR 摄影技术均可作为脊柱全长正侧位的检查手段,二者皆有利弊。研究组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DR)技术摄影,摄影条件为:焦-片距180mm,80~85kV,滤线栅(+),中心电离室,自动曝光控制。对照组采用计算机X 线摄影(CR)技术摄影,摄影条件为:焦-片距200mm,70kV~90kV,100mAs~125mAs,滤线栅(+)。由于研究组采用自动条件曝光,与对照组的手动条件相比,自动条件可选择适合患者的摄影条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2]。研究组需要4~6 次曝光,与对照组的1 次曝光相比,研究组每次曝光,射线几乎垂直摄入探测器,大大减小了影像放大和失真,为临床医生的后续测量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计算机X 线摄影(CR)技术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时,需要3 块IP 板上下重叠放置,且需激光读取图像,操作繁琐,难以应付大流量的患者,其所得图像的缺点是IP 板连接处上下密度不均,清晰度差[3],且最终图像的拼接依赖于IP 板的摆放位置,图像拼接无法调节。而数字化X 线摄影(DR)技术操作简单,并可运用软件对所成的4~6 幅图像进行自动拼接[4],若发现拼接有误,亦可手动进行拼接[5]。由于IP 板在成像之后需要对信息进行读取及处理,而DR 探测器则直接把X 线光子转换成数字信号,无需转换,因此将信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图像质量亦得以提高。
综合以上分析,对脊柱全长正侧位患者采取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进行检查,操作简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减少,亦能得到影像清晰且软件处理丰富的图像,具有参考价值,应被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