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构建
——引领学校发展的理解视角与实践表达

2020-12-16 08:04施晓红浙江永康市高镇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阳光班级

施晓红 (浙江永康市高镇小学)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设了门类齐全的学科。可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全不等同于设置一张课程表。“学校应该从整体上来规划其课程,学校所提供的课程,学生个体所接受的课程,都不应是各门独立的学科的集合。至少,我们必须先思考整体课程的概念。目前,课程规划者和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从整体上规划课程所立足的基础。”这段话告诉我们,理念上学校须认识到要从整体上规划课程体系,将学校内部的所有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行动上其实质就是要关注三个层面:课程方案校本化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应然诉求:基于儿童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解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课程的构建者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理解课程内涵、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评价,把儿童的生活经验、积极体验、精神成长、幸福意愿等作为课程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

1.儿童意识:不断完善课程概念的理解

“课程就是学校开设的那几门学科”“课程就是教学内容”等把课程窄化的课程观是我们所坚决摒弃的。课程的形态是开放的。我们应该丰厚对课程的理解,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可以打通学科界限优势互补,可以连通生活场景真实体验。课程的形态也是发展的。我们应该增强课程意识,着眼于发展中的儿童,不满足于就课论课想得深远一些,不满足于眼前的状态谋划将来。课程的形态更应该是积极的。我们应该提升课程品质,致力于每个儿童的积极成长,追寻课程体系构建对生命成长的丰富意义。

2.儿童观照: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

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家庭背景都是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观照儿童,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人本优化处理,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基于儿童学习的需要,对国家课程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置,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途径,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呼应儿童的学习需求,把教学内容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生长的土壤。

3.儿童生长:持续提升课程学习的效能

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激发出持续的学习动力,这就是学习的效能感。能体现儿童生长的课程,必定呈现出儿童有意义和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儿童主动学习的任务,帮助和指导儿童努力掌握知识技能,使学习行为富有成效。同时,跟进对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评价,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和儿童的自我评价,强化儿童学习效能的积极体验,从而使持续保持学习热情成为一种可能。

二、内涵诠释:基于课标的课程体系构建价值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毫无限制随心所欲的。它必须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依据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对所开设课程门类构建起来的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组织形式。因此,它的整体构建应以凸显人文意蕴为旨归,以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多方参与为主体。

1.人文意蕴:课程体系构建的旨归

功利性、工具性、唯理性倾向的课堂已被否定与纠正。我们所倡导的课堂追求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追求生命力的绽放。的确,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学校应该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是“全人”,而不是只在某一方面得到发展的人,这是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学校教育活动是实现人文素质引导和文化启蒙进而提升人文精神的主要形式。因此,学校的课程构建毫无疑问地应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进行,让课程在儿童的心灵中植根、存活,对儿童的生命产生浸润式的影响。

2.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托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课程构建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何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构建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由上向下的、能够体现师生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像我校依托“阳光文化”,通过完善“阳光管理、阳光教师、阳光家校、阳光服务、阳光少年”等富有特色的课程模块,将初露头角的“阳光附小”教育品牌向深处做实、做强、做美。

3.多方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

应该承认,国家课程更多的是强调普适性和统一性,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差异。因此,学校课程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多样化、多方参与原则,才能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构建“课程共同体”,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各方面都应参与其中,倡导校长、教师学生共享课程权力,共同领导课程变革。在校内,教师要成为课程专家,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追求课程优质,能够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并能够开设校本课程,课程实施和开发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开发自己的微课程,学校以菜单的形式供师生双向选择。

三、实践表达:基于校本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在学校“阳光课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在对教师资源、学校资源、社会环境做全面摸底基础上,我校根据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的课程结构整体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重点夯实基础性课程的建设,同时探索拓展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的建设工作。“聪明、健康、懂事、能干”是我校“阳光学生”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打下亮丽的人生底色

基础性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突出“实”字,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质量保证,打好人生的亮丽底色。我校的基础课程中着重突出了两大课程:

(1)阅读课程:书香浸润童年

“阳光读书成长”是我校阶梯阅读课程的主题。用阅读引领成长,营造校园书香文化,是大家的共同愿景。希望孩子能抱着自然愉悦之心亲近书本,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了绘本阅读课,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在三四年级开设班级读书会,带领孩子们读书、聊书;在五六年级进行名著主题阅读,引领孩子们走进更为丰富的书籍世界。同时,每个班级都建设图书角,成立读书会,确定班级读书口号。学校也努力创造条件,为每个班级捐赠一批图书。校语文组分年级为学生创编《与黎明共舞》晨诵手册,编制了每个年级的推荐书目;带领学生开展晨诵,开启黎明。持续的浸润式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行为跟进,孩子们沐浴在浓浓的书香环境里,尽情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

(2)双语课程:接轨国际眼光

在学科内容建设上,我们开阔视野,走向“大学科”。英语课程,我们构建以“外教授课”“英语晨诵”“英语游戏”“英语铃声”“英语歌曲”为线索的“英语课程系列”。本着“交叉”“综合”“对话”“互惠”的课程建设原则,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我们逐步打通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及各相关课程的界线,初步构建起和谐共生的“大艺术”课程。基于不改变原课程设置的原则,学校决定以双语教学模式切入特色教学改革,即以第二语言(英语)为教学语言,针对美术手工与体育游戏这两门课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全英语情景教学。

美术手工课,学生在主题明确、情景鲜明的条件下,跟随教师的英文指令完成制作流程的过程,不需要借助母语即可直接通过英语传递意义,通过视觉线索建立意义,运用多种感知器官,同时拓展听力并反复认知语义,自然而然地跟读、模仿、表达,完成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体育活动课,则用英语组织户外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适度融入体育课中学生体能训练,最终达到“带有体育性的英语户外活动,达到适度的体育运用负荷”的课程目标。目前,学校已完成部分《双语手工课课程计划》《双语手工课堂用语及口令》《双语体育课课堂用语及口令》《双语体育课课程计划》《双语体育课课堂活动汇编》等校本材料的编写工作。

2.拓展课程:培育多样的专业特长

拓展型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差异”,培养个性特长,突出“广”字,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学校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满足学生“多元”的个性发展。

(1)七彩课程:发展个性特长

“阳光教育”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我们举全校之力,借助教育团队平台资源,整合社会优秀的专家资源,为每一个孩子开发设立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大色系拓展型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色彩。

赤色阳光课程,动手动脑学英语,在制作的同时积累单词,训练口语,寓教于乐;橙色阳光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进行阶梯阅读引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黄色阳光课程,结合本校“小班特色外语见长”的办学特色,推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外语沙龙”,由外教与孩子们进行纯正的英语口语交流;绿色阳光课程,学校立足实际,推出“课程超市”系列活动,所开设的课程种类一切从学生出发;青色阳光课程,各班组织学生观看“原版英文电影”,看后进行精彩片段赏析及电影绘本制作;蓝色阳光课程,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三个要素,按模块、主题、内容和形式来设计、实施,做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紫色阳光课程,主要内容有春秋季的社会实践活动,观看影视戏剧,各中队结合“假日小队”或“亲子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班本课程:丰富精神生活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几十个孩子心灵归属的共同体。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框架下,我们要求班主任用课程思想统领班级工作,把琐碎、零散的班级事务用课程这条线索串起来。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班本课程,优化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承担责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生活经历,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在集体生活中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本课程的构建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彰显。班级文化价值系统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这犹如一个班级的灵魂,所有的活动均在此中展开。具体可以分解为设计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图腾。有了共同的班级愿景,所有的成员均会有一个积极的自我镜像,保持昂扬的积极状态。如,我校的18 个班级,各显风采:晨曦班、葵花朵朵班、小蚂蚁班、扬帆班……各个班级都具有自己明显的文化特征。班级个性是学校生活异彩纷呈的保证。有的班级以演讲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的班级则以晨诵为载体丰富当下的精神,有的班级以体育锻造学生坚韧的品格,有的班级以合唱培养学生优雅的品性……

3.活动课程:体验生活的无限精彩

活动型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全员全程参与,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展示窗口,“鼓励冒尖”,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

(1)节日课程:串联童年生活

一个个节日,串联学生的童年生活。我校充分挖掘一年中各个节日的内涵文化,进行有效开发和整合,制定科学的节日文化课程。对节日课程的活动内容、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进行探讨和交流,并集思广益从众多的节日中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内涵丰富、益于开展活动的原则,选择了四大节日——以世界阅读日(4 月23 日)为契机的“阳光阅读节”、以“六一”活动为契机的“语言艺术节”、以8 月份奥运为背景的“阳光体育节”、以圣诞(12 月25 日)活动为背景的“快乐英语节”。

节日课程的创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丰富的课程内涵来支撑。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我校在开发传统节日活动课程中的具体做法是:为每个学年的每个节日确定活动主题。如历届的“语言艺术节”的主题为:敞开语言之门,美化艺术之心;与阳光同行,与艺术共舞;童心共舞阳光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活动。每个节日活动的设计都制定了纵向的阶梯式的活动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易到难,更容易达成目标,也使学校的节日课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活动形式贴近生活内容。学校围绕每个节日开展活动时,总是力求做到“近”:贴近学生生活;“丰”:形式丰富多彩;“导”: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意识。

(2)仪式课程:奠基生命成长

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仪式,需要仪式为我们带来精神的富足和净化。孩子们更需要仪式,需要仪式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奠基。要让仪式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心灵,成为终生难忘的记忆,必须要精心策划、系统经营、严密组织。

我校在构建仪式课程时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组织。可以结合重大节日组织。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在庄严的仪式上给孩子们讲述起源、习俗。可以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组织。入学、入队、开学、十岁等都是对孩子们影响较大的一些特殊时期。二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组织。作为创办才三年的新学校,在“语言沟通世界阳光照亮未来”的办学总框架下,我们成功策划每个学年的开学典礼,且把“阳光教育”的主题分解成呈阶梯递进——我们扬帆起航、与阳光同行、在阳光下成长。我们精心组织首届学生的十岁礼,结合感恩教育,书写家信递真情、畅谈照片谱心曲、阳光寄语扬风帆、吟诵诗歌送爸妈……全校师生总动员,共同开发了我校阳光学子特有的生日课程。

一所学校要可持续地稳健发展,基于儿童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学校根据现实条件,明确学校有什么、需要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而确立起学校课程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从而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目标而展开,强化校本化的课程行为,增强学校课程的方向性。因此,站在课程文化的高度去思考每门、每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去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去思考如何有机组织与整合,从而整体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每所学校的生命所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阳光班级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班级“无课日”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班级“四小怪”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班级英雄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走,出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