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平
(广东省开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29300)
目前使用的预防猪瘟疫苗主要有两种类型: 组织弱毒疫苗、细胞培养弱毒疫苗,两种疫苗各自具有其不同的防治效果,在进行搭配使用的过程中效果较好,不容易造成猪瘟免疫的失败。我国使用的猪瘟免疫弱毒株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最佳苗株之一,性能较为稳定,安全性较强,无论是从免疫效果还是残毒效果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准。免疫药物的执行标准对饲养者制定猪瘟免疫策略有指导性意义,大部分饲养者在为猪只注射疫苗时,会参考国家标准执行,大多执行情况接近参考标准,导致免疫效果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猪瘟疫苗开始在全球流通,进口疫苗被大量采用。但国际通用免疫剂量与国内标准不同,将会增大执行难度,难以合理控制剂量。如出口猪只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注射,但国内疫苗仅为150RID,在注射时要重新调配剂量,否则成为出口次品[1]。
猪肉是我国最常见的食品肉类,市场流畅广泛,因此饲养者在猪只饲养时需要考虑饲养成本。进行猪瘟免疫管理,需要定期注射疫苗,这不但需要耗资购买疫苗,还需要承担人力及时间成本,降低猪只的饲养效益。在猪瘟发生期间做到有效免疫,除疫苗的注射外还需要对猪只进行隔离饲养,固有的猪圈内需要减少饲养量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这将增大饲养成本,降低饲养收益。因此,国内有饲养机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经常选购廉价疫苗或造假疫苗注射记录,导致猪瘟发生时出现免疫失败。猪瘟的传染性高,疫苗能降低传染风险,在猪瘟发生时需要对猪只,特别是出现病害猪进行有效隔离,而市面上盲目追求利益的大规模密集式的饲养方式,将会加快病害扩散,提升传染率,容易出现集体化感染的情况。在进行疫苗注射前,需要对疫苗进行有效检测,并对疫苗进行稀释处理,这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稀释溶剂虽然要求低,但仍需要确保基本卫生质量,有饲养员为降低成本及提升效率,直接采用自来水进行稀释,为进行提前消毒及处理,不但会降低疫苗的成效,甚至还会造成猪只出现其他感染。疫苗在开封过后有短期的使用期限,现实中有饲养员为避免浪费使用过期疫苗,降低疫苗的预防成效,容易对后期预防工作起误导作用,增加猪瘟爆发的风险[2]。
猪瘟免疫中的疫苗注射是一种人为预防形式,受饲养员的操作质量所影响,而科学的免疫程序制定是为避免降低错误风险,通过正确操作保证基本的免疫效果。但大部分饲养员的免疫程序缺乏规范化的执行,过早或过迟对猪只注射疫苗,会降低疫苗的效能。疫苗注射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对疫苗注射的剂量和数量有清晰的要求,这需要饲养员制定详细的疫苗注射档案,对猪只注射疫苗的品牌、时间、剂量及猪只注射后的表现做清晰记录,以便用作日常监察和质量追查。疫苗注射后一般短时间内无须重复注射,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当猪只抗体降低到一定标准后再注射,这个承接的过程需要严格的程序进行控制。当疫苗进行短期重复注射会降低猪只的身体机能,容易对器官在成损伤,母猪会降低繁殖能力。而当猪只抗体过低而未进行疫苗补种,则会提升猪瘟发生的概率。每种疫苗品牌的疫苗在生产和调配过程中各有差异,甚至在注射中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在调查中发现,有饲养机构混乱将不同品牌的疫苗进行组合使用,导致疫苗操作不合规范,甚至出现冲突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的情况[3]。
在疫苗注射后,动物身体机能将发生微妙变化,短期时间内会出现抵抗力下降,如出现轻微发热症状,而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这需要饲养员在疫苗注射后加强对猪只进行管理,例如重视猪只的水分补充和通风透气,观察猪只的身体反映等。但由于部分饲养机构的饲养环境不良,当猪只抵抗能力下降时容易感染其他病害,增大疫苗副作用风险。疫苗的作用是提升身体器官对猪瘟病毒的免疫力,但长期在蚊虫细菌滋生、通风采光不良的环境中生长,身体抵抗力会严重下降,甚至将会损害身体免疫器官,导致疫苗发生的效果大打折扣。疫苗注射后需要重视猪只的饮食,有饲养员对猪只投放潲水等杂食,反而增加猪只的身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