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南
浅谈在高职校《信息处理》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以《毕业论文的排版》为例
李新南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
《信息处理》是高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开设此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搜索、加工和整合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合理规划设计项目内容,可以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从而促进高职校人才培养。
高职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信息处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学生在前两年陆续学习了汉字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等专业课,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为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高职学生除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应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每位同学在最后一学期要完成毕业设计,并撰写相关的论文。
信息处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有:OFFICE软件(WORD、EXCEL、PPT)的深度操作,这不同于一年级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性操作,必须挖掘软件中有一定难度但却很实用很有效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整合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项目中,通过学习,学生将会熟练进行相关操作,能按照项目集成规范流程编制方案书及各类项目文档,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走出校园后的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计算机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犹如信息的海洋,提供了海量资源,而具备熟练搜索并提取网络有效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合并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则能令人如鱼得水,事半功倍,步步领先。另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人必须具备沟通表达、信息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下面以《毕业论文的排版》这一项目为例来介绍在《信息处理》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一些尝试。
本项目针对高职学生在毕业前面临的任务——毕业设计(论文)而设计,将毕业论文用WORD编辑排版成规范的格式,教学内容包括WORD基础操作,如页面设置、字体、段落格式的设置、统一的页眉页脚设置等,也有学生没有学习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如分节、样式、目录、域和域代码、尾注题注、交叉引用等。
三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WORD基础操作已经较为熟练,为提高课堂效率,可预先将项目任务书和论文无格式原始稿的WORD文档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任务中力所能及的部分,例如封面、字体(字体字号等)、段落(首行缩进、行间距等)、统一页眉页脚的设置等,对于不会的操作,先想办法通过讨论、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渠道查找资料等途径尽可能多地解决,无法解决的则留待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究。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打开预习作品,请某同学展示作品,并就作品中涉及到的相关操作讲解解决途径(如讨论、查资料、尝试并改进等),并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原来没有学过的操作,就请他作演示讲解。而对于问题比较集中、学生暂时无法完成的部分操作,例如目录的制作和特殊要求的页眉页脚的设置、参考文献中使用尾注、使用题注和交叉引用设置图、表、公式等,则留待课堂讨论探究。
教师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原来的解决方法,分析用老的方法无法实现的原因,然后引入分节、样式、域和域代码、页眉页脚的分节设置、交叉引用、尾注和题注等,提示学生用这些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至于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并不作过多的演示和讲解,而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相关参考书等自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巡视的过程中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
展示每组完成作品,并介绍成员分工完成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部分小组存在的问题,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辅导解决,最后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也作出点评并从质量、技术、态度等多角度评价打分。
学生完成项目总结与提高(整理成一个WORD文件):
通常毕业论文由哪几部分组成?
什么是“节”?对文档进行分节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操作技能又有了哪些提高?请列出至少三种你新学会的操作并任选一种操作,描述其操作过程(要求图文并茂,可直接截图)
在WORD操作中,经常提到“域”这个名字,什么是“域”?“域”可以做什么?请课后查找有关资料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并将其归纳、整理。
(1)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时作适当的提示和引领,学生在课堂中担任了“教师”的角色,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要求由学生来讲解操作步骤并同步演示,学生的沟通交流、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教师对新知识和新技能只是指明大致的方向,绝大多数工作要求学生自行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参考书自行讨论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初步接触了论文的相关概念,例如论文的结构和组成、规范的论文封面和格式、最后的鸣谢部分等,知道了完成一篇论文的不易,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并激励他们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他们在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欲望。
(4)很多学生原先一直以为WORD操作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而有的同学在课堂操作时没有足够的耐心甚至出现了倦怠,通过这一项目他们接触了很多未知领域,如分节、域和域代码、交叉引用等,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知道了“学无止境”、“山外有山”的道理,懂得了要朴实为人,踏实做事。
(5)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掌握速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项目任务,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按时完成,教师除了对速度较慢的同学加强个别辅导外,也可以请提前完成的同学协助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再设计一些拓展任务作为较高要求布置给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总之,在高职校《信息处理》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促进高职校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8.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80
G712.4
A
2095-1205(2020)02-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