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薇 梁晓辉 陈香酥 赵 艳
衡水区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探究
张素薇梁晓辉陈香酥赵艳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文章选择了河北省内经济发展落后但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二线城市——衡水市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衡水区域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衡水区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衡水区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生态文化产业是个新兴的业态,关于这个新兴业态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多集中在生态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地域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几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了河北省内经济发展落后,但生态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衡水的生态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力求找到适合衡水区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丰富河北省生态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
衡水区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产业多种多样,作为区域的朝阳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衡水全市范围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出了很大努力。
衡水市结合衡水发展实际,起草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关于加快全市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衡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关于加快衡水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三年规划》《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为衡水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此基础上,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督导机制和考评机制,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衡水市由政府统筹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按照“精准、精细、精确”要求,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污染源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监控,并同时对监控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实时指挥、实施执法”。
响应省的立法会议精神,2018年开始,衡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衡水市滨湖新区、衡水市司法局、衡水学院等6个部门共同出台了《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和《衡水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并且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公众参与、专家支持”的工作格局。
衡水地区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生态项目的融合发展。现以典型的乐器行业为例。号称“中国音乐之都”的衡水,以13 家乐器龙头公司为依托,坚持“走出去”——13 家乐器龙头企业以主办单位的尊贵身份参加厦门国际乐器展;深州华声乐器公司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州市华声、华洋两乐器公司生产的乐器有90 %都出口到国外[1];饶阳北方民族乐器公司连续3年跻身中国乐器行业50 强。以13 家乐器龙头公司为依托,坚持“请进来”——河北隆尼施钢琴有限公司吸引德国博兰斯勒钢琴集团24 亿的投资,建成目前德国在全球最大的钢琴投资项目,生产的博兰斯勒钢琴被誉为德国“国宝”[2]。形成了集生产、研发、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链。这种以生态项目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产业,既展示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增强了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使生态文化产业的聚集优势日益凸显。有资料显示,近几年,仅饶阳民族乐器就建有企业摊点110 多个,年收入超过亿元[3]。
以生态文化为依托延展合作交流,让衡水和衡水的生态文化全方位、多视角的进入国内国际视野。比如:依托闾里古镇组织开展的礼乐文化艺术节、衡水湖庙会、孙敬学堂传统文化学习等系列活动;依托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开展了国际国内高端学术论坛、举办多种文化专题展览、创建区域公益性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滏阳生态文化公园建起道德文化长墙,成为人民大众茶余饭后接受道德教育的创新平台;依托衡水湖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中德财政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青头潜鸭国际学术研讨会;依托衡水内画博物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董学研究,举办董仲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董子学院和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等等。
衡水区域生态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时期,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一,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明确的标准,难以形成规模。尤其是一些小手工业,缺乏大的资金支持,又极为分散,市场竞争力小。第二,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的生态文化企业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还仅仅是停留在简单加工阶段,也没有深度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缺少产品的创新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入,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生态文化产业链。第三,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淡泊,致使生态文化的发展建设缺乏内生动力。普通民众群体并未把自己定位成生态保护的维护者,认为生态环境维护只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群体过多地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很少融入生态价值观念;政府官员更热衷于通过文化产业能吸引规模投资,拿到建设项目,带来闪着光环的政绩;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投资所能产生的效益。第四,缺少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产业的支撑。第五,缺少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
政府统筹,科学规划,加快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把生态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第二,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引入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开发适应衡水市场和百姓需求的生态文化产品;第三,着力挖掘和发展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并且融合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创意产品;第四,要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创意设计,积极扶持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企业。
结合各县域间生态文化的不同特色,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加强县域间的合作、互补,形成区域间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再依托衡水的区位优势,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打造多样化、参与性强的生态文化产品和产业品牌。
充分发挥衡水区域内主流媒体在宣传、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凝聚社会力量、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鼓励文联、作协、美协等文化团体深入基层,举办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学艺术活动,繁荣生态文艺创作。积极开展由政府倡导、社团推动、民众广泛参与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教化功能,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化意识,培养党员干部的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
把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衡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衡水可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大磁场,积极吸纳引进生态文化研究、策划、创意、研发等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为本地培育一批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也可通过本地高职院校新增专业或是国培教育等形式培育一批致力于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队伍。开展区域、省际、国际间的经验、信息技术的合作交流、互鉴共享。
[1]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Z].林规发〔2016〕44号,2016-4-7.
[2]省政府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冀政办字〔2017〕23号,2017-3-10.
[3]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5-11-14.
[4]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2017-6-13.
[5]张晓明.《“十三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环境和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石宝军.《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7]张艳青,吴佩育.衡水市县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18(6):3.
[8]王莹莹,刘芳,张晓然.衡水市县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391.
河北省社科联2019年研究项目,生态文化视域的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NO:20190301010115)
张素薇(1979- ),女,汉族,河北武强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梁晓辉(1979- ),男,汉族,河北安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赵艳(1981-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陈香酥(1978- ),女,汉族,河北安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44
G124
A
2095-1205(2020)02-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