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磊 董铁军 王垚 管志玉 汲蕊 (潍坊医学院)
当代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事关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好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党领导全国人民打好新时期攻坚战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思想意识领域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也是各种意识、思想不断冲突矛盾的集中显现时期。各个国家紧紧抓住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对其他国家实施文化侵略、文化西化以及分化战略[1]。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医学院校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工作,免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加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尤为重要。
目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从教学现状来看,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格局仍未形成[2]。思政教育对医学院校培育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格外重要,却因为专业学习较为繁重,受学生上课出勤率、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思政课程往往成了边缘课程,从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课堂的出勤率方面得到了反映。探索思政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成了当前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践,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
从专业课学习角度探索医学生在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是由于医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医学专业课程安排上专业性较强,其目的是为培养技术过硬专业的医务人员,而医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服务于医疗机构及医学研究机构。在专业内容学习上,不仅需要学习种类繁多的课程,更需要配套课程具有极高的专业性。与其他的专业最大不同点在于医学生还需要有大量的临床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在学业方面,也面临着巨大学习压力。在现行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大多数本科专业实行的是四年制,而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五年制本科教育。并且在学生专业培养中有着较高的学业要求。最后,医学学生学习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医学学生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其他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次要地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
从课程安排角度探索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推行的平衡性问题。思政建设中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意味着思政课程的弱化,相反,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中,思政课程成了主阵地。但是如何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推行的平衡性是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思政课程的重要支持。在探索课程思政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熟悉,这就需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政治培养的相关知识。而思政课程便成了专业课教师推荐课程思政的重要知识来源。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往往不好把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点,推行课程思政实施与专业课程实施的平衡性,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专业学习的效果。
基于以上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我们不难得出,加强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以及迫切性。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在医学院校中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性与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必要性的内在矛盾。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在专业学习中专业性极强并且做好专业学习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因此专业课程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要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科人才离不开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专业学习的综合基础和前提。由此导致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学习中有着内在的矛盾。在这种冲突中便引发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模式改革,协调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政教育课程推动的内在矛盾冲突。课程思政的建设,意在通过寻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契合点,来达到大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成了思政教育课程推进的重要契机[3]。
当代医学的发展迅速,医学教育理念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新时期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热点,人们对于医学服务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疾病上,课程学习作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当前医学院校思政工作和医学生未来就业环境的必然要求[4]。
(1)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不断充斥在校园之中。在各种思想、意识的冲击之下,会对大学生从小树立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有所动摇。新环境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向多元化,如果在这一关键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会导致学生注重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注重个人享受轻视艰苦奋斗等现象的发生[5]。这就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渗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医学专业特性的内在要求。医学本质上是学科的一种,从其起源来看,具有人文社会性;而从其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来看,具有自然科学性。总的来说,医学是仁术与技艺的结合。回顾医学史上,不少医学专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至今在医学院校中还设立着“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奖。因此,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医学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人格和专业精神,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促进新时代医患关系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政课程中,也存在专业课教师一言一行中。教师行为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从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开始,做到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6]。注重课堂主阵地,在授课同时,注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堂中强调医学专业的科学性和人文社会性,积极开展医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授课模式,将思政教育内容合理穿插到专业课程的课堂中去,做到科学分配与结合。虽然医学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有效的思政教育结合。例如,进行医学实验时,严格控制每一个实验环节,规范每一位学生的实验操作,督促学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在实验评价环节,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诚信评估,杜绝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对待学生不诚信、不负责任态度予以矫正,培养学生医学诚信意识和医学负责意识。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通过相关历史人物事迹,激发同学们专业课程思政意识,让同学们在课下有意识地区了解相关人物,以此达到思政教育渗入的作用。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需要定期进行有效评估。通过定期的评估,查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加以改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评估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最中心的环节便是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确定评估指标[7]。评估体系的建立要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医院、医学院校、教师、学生的意见,建立科学有效评估体系。评估过程到公正、客观、科学、合理,才能保证得到的结果能够准确反映课程思政的育人的理想效果。
医学院校的思政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当进行的工作,也是当前医学院校中每一位课程教师应当担负起的责任。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发挥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要作用[8]。课程思政的建成更有利于医学院校培育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德才兼备医科人才,缓解当前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