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析

2020-12-15 13:31杨燕
文存阅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翻译

杨燕

摘要:本文总结了甘肃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并指出甘肃民俗文化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我省民俗文化翻译的整体质量,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甘肃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进而提升甘肃民俗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竞争力。

关键词:民俗文化;翻译;翻译现状

一、引言

要讲好甘肃故事,实现“让世界了解甘肃,让甘肃走向世界"的目标,就要面向国际传播甘肃民俗文化,提升甘肃的文化软实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好甘肃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本文总结了甘肃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并指出甘肃民俗文化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我省民俗文化翻译的整体质量,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甘肃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进而提升甘肃民俗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竞争力。

二、甘肃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

在民俗文化的研究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田野作业法。对于存活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极为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才能观察到、搜集到。用这种方法得来的资料,能使我们看到活的民俗形态,看到形形色色蕴含着民俗意义的文化物品,从而使民俗学研究建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种田野作业的方法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全面整体的文化参与,所得资料不但数量大,而且可信性强。

(二)文献资料法。通过报纸、期刊、书籍、旅游宣传手册、网络等各种途径对甘肃民俗文化的资料及相关研究进行搜索,收集相关资料,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甘肃民俗文化,为研究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历史研究法。甘肃有着丰富多样且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许多文献中保存了著述者搜采的民俗资料,特别是一些以反映地方风物民俗为主的著作。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各类古籍中的民俗资料丰富而有价值。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使之与调查所得参稽印证,有利于民俗学研究。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可以在纵向上进行,那就是古今之间的比较。比较也可以在横向上进行,那就是在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某类民俗的相互比照。人们生活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之中,对许多问题往往习焉不察,而对于异民族的文化却有一种新鲜感,比较容易发现其特点。在本文的研究中该方法也适用于对民俗文化不同翻译的比较。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在甘肃民俗文化的研究中,以上研究方法往往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综合在一起的。要提高我省民俗文化研究的工作效率,也必然要综合运用诸法,比单用一法效果更好。

三、甘肃民俗文化翻译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我省民俗文化的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论依据不足。目前,我省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尝试如下:如借助“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视角和文化阐释理论”探讨“甘肃地域文化术语”翻译策略,指出“由于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方性知识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去观察、阐释才能获得对丰富异质因子的有效理解,从而实现不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金萍,2014) 对包括民俗文化,如天水胡氏民居、伏羲文化等相关的甘肃民俗文化、甘肃文化品牌、华夏文明符号承载与对外传播的途径、理论及策略的研究,提出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价值转换”和“利用网络视觉传播拓展对外传播渠道”的策略(靳琰,杨晓红),指出“需要通过新的创意,结合现代技术,让沉睡的文化符号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形成文化生产力。”(靳琰,杨晓红)。

(二)缺少系统性。目前,对于我省民俗文化的译介研究都是描写性的,缺少系统性。而特定领域的翻译,各个术语,必须处于一个层次结构明确的系统之中,术语的命名要尽量保持系统性。同一系列概念的各个术语,其命名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冯志伟,2011)。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大多在微观语境中进行翻译,对文化术语系统性关注极少,严重影响了现存译本的系统性。

比如,笔者上表中所列出的甘肃民俗文化中的兰州葫芦雕、临夏砖雕、夜光杯雕等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三个词在百度百科里的外文名称分别是Lanzhou kehulu、Linxia tile carving和缺失的状态。从宏观语境来看,这些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只关注个体特性而忽视了内在系统性, 各自不同的翻译形式,无法通过翻译体现出这些术语间的内部联系。

(四)我省缺少包括民俗文化翻译在内的专业翻译人才。刘福生、王谋清、冯蓉等(2003)对我省翻译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作为桥梁的外语翻译人才在甘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低劣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甘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难以从根本上适应甘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也难以适应宣传甘肃名、优、特产和优秀历史文化的需求,更难以适应甘肃与国外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现实要求。而最近的研究也认为,甘肃翻译人才队伍仍然存在量的不足、质的欠缺以及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然而把甘肃文化介绍给世界就需要翻译大量的甘肃民俗文化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曹进,靳琰,2016)。

四、甘肃民俗文化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笔者笔者经过搜集、分类、查证后将我省民俗文化翻译实践中问题分以下三类。

(一)词义缺失。如果译者不具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翻译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比如,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如果将嘉峪关长城的翻译直译为“Jiayuguan Great Wall”,这样的翻译并没有准确传达嘉峪关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的意思。周所周知嘉峪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因此在翻译要保留“隘口”即“pass”这一特点的翻译比较可取。此外,“嘉峪关”这个通用名词已经专有化,因此将其翻译为“Jiayuguan Pass of Great Wall”等更为恰当。

(二)生硬直译。生硬直译指译者直接按原文词句、内容、结构或顺序译出, 搞对号入座, 以词害意。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译文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特点, 使其难以理解, 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导致生硬直译的原因极有可能是译者对原文真正的含义缺乏理解, 或是在翻译时害怕漏掉原文的内容, 或不知语言乃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时忽略了原文译文的文化内涵。比如,牛肉面,是一道常见的面食,也是兰州的传统名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特征,且色香味美,誉满全国。牛肉面如果直译为“beef noodles”,显然忽略了其制作的步骤,没有传达牛肉面作为一种手工拉面的特点。因此,牛肉面比较可取的翻译应是“Hand-pulled noodles in beef soup”.

(三)随心所欲的乱译。民俗文化的翻译存在着译文混乱、缺少规范的问题。即译者脱离原文语义胡译、乱译, 把翻译这项本是非常严谨的学术活动视为儿戏, 在翻译时随心所欲, 信笔行之。比如,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玉门关遗址的英译使用较多的有“Site of Yu-menguan Pass”“Site of Yumen Gate”等。其中,“Site of Yu-menguan Pass”的翻译沿用了通用名词专有化的翻译方法,从翻译技巧方面而言是可取的。而“Site of Yumen Gate”中的“gate”一词通常指校园、公园、工厂、城市或庭院等的大门,通常有墙无顶,因此在此处不是很恰当。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玉门关因而得名。因此“Site of Jade Gate Pass”的翻译体现了玉门关遗址的历史,也更能体现玉门关遗址的历史文化,值得采用。所以,翻译,最终传递的还是文化信息,切不可随性而为。

五、结语

目前甘肃民俗文化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均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就给甘肃民俗文化的译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甘肃民俗文化要走出去,需要建立涵盖高端翻译、政策调研、决策咨询等多元化的对外传播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把甘肃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做好且进一步促进甘肃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冯逢. 百姓民俗礼仪大全[M]. 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2]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侯斌、卢蓉. 甘肃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与发展路径[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2):100.

[5]刘福生、王谋清、冯蓉等. 甘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外语翻译人才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3.

[6] 利·哈林. 民俗研究与翻译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31-35 .

[7] 拉里·A ·萨默瓦、理查德 ·E ·波特. 闵惠泉等译. 跨文化传播[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 芦文辉.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翻译[J].教育现代化,2017(26):235—236,245

[9] 蒋红红.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0]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 国外外语教学,2007(3):52-57.

[11]金萍. 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的跨文化传播[J]. 社科纵横,2014(7):165-168.

[12]靳琰、杨晓红. 甘肃华夏文明之符号承载与对外传播[J]. 丝绸之路,2015(10):119.

[13]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J]. 外国语,1991(1):29-46.

[14]姚丽文.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综述(1995 -2012)[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7 -61.

[15]张荣臻、焦亚南.谈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 科技信息,2010,(29):111 -112.

[16]周有光.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J]. 外语教学,1992.

[17]赵子贤.西和乞巧歌[M]. 赵逵夫注. 彭建明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民俗文化翻译与纠错研究”( 19YB118 )资助的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翻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