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学生对待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快乐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一环。笔者从明确布置探究性任务、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学习中进行多元评价激励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学生的探究性兴趣持久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兴趣;持久性
一、缘起
案例1: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中,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课后开展饲养蚕宝宝的活动。2020年4月初,笔者开始组织学生开展饲养活动,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认真观察,做好记录;2.活动完成后制作一张蚕宝宝变形记小报(要求图文并茂)。5月底进行了相应的检查,发现结果不尽如人意。
回想4月初布置任务时,教室里热闹得不得了,学生们一个个举起小手讨论各种注意事项,可是过了大概一个月多再去检查,学生对该活动的兴趣已消失殆尽。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从上面的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们在学习科学课的时候是有兴趣的,否则他们也不会讨论得那么激烈。但笔者发现他们在对待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说只停留在活动本身,但真正让他们用行动去探究实践时,他们的这种兴趣又难以长久地保持下来。
二、原因分析
(一)探究学习任务布置不明确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这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那孩子们很有可能是找不到蜗牛的,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知道蜗牛这些小动物生活的环境,又怎么能带来?再比如二年级上册教学《观察月相》这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课后观察月相,而没有告知最佳观测时间,下半月的月相学生可能难以观测到。
(二)探究学习的任务设计不新颖
有些教师为了贪图方便省事,经常不开展探究活动,不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而只是依赖演示的方式或者看视频,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教学仪器严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一些教师就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们传授书本知识、告知实验结论,然后要求学生把知识点背诵下来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么可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喜欢上科学课,甚至把兴趣持久保持下来呢?
(三)探究学习的跟踪评价机制不健全
我们科学课上的一些教学任务在短时间里是难以完成的,必须要学生长久地坚持。比如三年级下册养蚕这一教学任务,孩子们也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观察才能明白蚕由卵先长成幼虫,然后变成蛹,最后变成虫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观察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制定相应的跟踪评价机制,可能时间一长,加之孩子们其他的学习任务重、参加的辅导班多等原因,孩子们就难以坚持下去了。
三、有效策略
(一)明确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有目的、有条不紊地去完成,学生们也是一样的。如果教师们在布置任务时随意性大,很可能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会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教师有计划的、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一是方法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布置学生探究任务时,一定要先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们努力就有了方向。一旦当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是表格记录,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经历养蚕的过程,由于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使学生能坚持下来,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表格,方便学生观察记录。在教学这一单元内容时,为学生设计如下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孩子们有目的地按照表格上的内容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也会很容易地发现在不同阶段蚕的变化是惊人的,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后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后面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就有了坚持的动机的意义。
(二)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1.引入新颖。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他先给学生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怎样使卡在瓶口中的鸡蛋,在不被破坏情况下使其掉入瓶中;已进入瓶中的鸡蛋又怎么使它顺利从瓶口掉出来呢?這位教师利用小魔术的形式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更好地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好了基础。
2.设置悬念。例如在教学《观察一种动物》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蜗牛?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得出:在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找到。然后再让孩子们回家实地考察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在探究学习中进行多元评价激励
1.过程评价:激励为主,引导发展。孩子们兴趣的长久坚持,离不开教师在他们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激励,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兴趣的持久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在孩子们每个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们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经历养蚕的过程,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在安排学生完成这一活动之前先制定一些表格,然后每经历一个阶段就相应地检查一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孩子们有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
2.成果评价:全面参与,多元并举。展示交流是对学生在整个活动各种表现和实验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了六年级上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杆秤的制作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制作,体验制作的快乐,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杠杆工具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
四、研究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尝试,由于教师布置学生们探究性任务时指向明确,孩子们操作起来方便,经常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再加上教师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妙不可言,孩子们想不喜欢都难;最后在探究性活动中采用多元的评价机制,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发展,兴趣的持久性自然就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孩子探究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必须在教师长久地坚持鼓励和督导下才能形成。相信未来我们的孩子会更爱我们的科学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科学课中持久性学习兴趣的培养[OL].温岭市锦园小学网站,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