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0-12-15 06:58李雪莹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李雪莹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历来是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何时都不能削弱。当今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错综复杂,各种思潮良莠不齐,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日渐式微,迎来多方面新的挑战。为此,必须直面挑战不断破解时代难题,努力寻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新时代的建构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实践的观念体现,在国家、阶级、利益形成之时,意识形态就应运而生了,且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我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它代表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引领,是我们创造中国奇迹的理论法宝。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是这些理论成果的发声权、维护权,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牢牢守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同时也应看到,当今新媒体时代,网络和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迎来新的挑战,必须找到化解挑战的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的新挑战

当今新媒体时代,高效快捷的网络交流加强了整个世界的协同合作,在给深化改革的中国助力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新挑战。可谓“针无双头利,蔗无两头甜”,我们不能仅看到新媒体带来的便捷,更要时刻谨省这个危机四伏的话语环境。

(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形式和途径出现多样化,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们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也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个性化消解了信息中心,将以往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变为多元主体对象的互动、将信息传播方式优化为网状发布与即时传播模式,造成信息传播的泛化,严重冲击了党和政府舆论主导的地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乃至现实中的权威性与控制力。在网络世界人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麦克风,起初的信息接受者转身就能变为信息发布者,致使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和官方权威性日渐式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和政府对信息和舆论的掌控力与引导权。而且网络平台开放式、自由化和隐蔽性的特点,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在网络空间任意喧嚷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化点为面任意鼓噪、推波助澜,甚至恶意污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此外舆论传播的快速性与监管打击的滞缓性更是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有力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性。

(二)非理性化与碎片化的媒体内容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媒体语境下,我们的文化也一直处于动态的自我发展中,“言简意赅”、“图文并茂”、“诙谐逗乐”成了人们进行交流的关键特点,网络语言成了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6]而且一些自媒体平台为赢得流量,任意发表或转载不加证实的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博人眼球,而绝大部分网友直接对网络信息大快朵颐、囫囵吞枣,然后便开始口诛笔伐。“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污浊的信息环境吧。在新媒体平台上,传统媒体规范化、理论化、说理化表达方式被全面解构,非理性碎片化的信息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没有主见的人成了网络世界的提线木偶。长此以往,人们的思维模式更加平面化、单向度,民众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批判逐渐屈服于麻木的集体无意识,对权威真理的信仰逐渐让位于庸俗的个人崇拜,这是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所格格不入的,从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产生一定的挑战。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多维渗透威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总体安全

基于信息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日渐成熟,推动着各国之间互通有无。但不可忽视的是包罗万象的网络平台底下一样存在着惊涛骇浪,不少西方国家,提早谋划将战场转移到网络空间,苦心经营贩卖着本国的价值观念,在政治上不仅竭力鼓吹他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为内核的西方普世价值论,而且诋毁性解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威胁论”等。此外,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在新媒体环境的先进技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隐藏于互联网之中,意图攻占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从而争夺话语霸权。加之,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就业、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等。西方敌对势力趁机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利用各种机会制造反马舆论和政治事端,借机宣扬西方价值观,拉拢更多知识分子为其发声,这无疑削弱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崇拜感,从而威胁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安全。

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与困难做斗争,努力破解时代难题,寻求新的建构思路,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扫清一切阻碍。

(一)不断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为话语权建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步入新時代,人们对社会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制约着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在新时代,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就要不断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当前,我国发展矛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在反映在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实际,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要解决这些发展难题,就要坚持好新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全面把握亟需解决的短板所在。首先,民生短板需要补齐,一些地区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巨大鸿沟,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情况仍然不足为奇,切实地为人民解决好医疗教育问题、就业养老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正可谓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大道可成。其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简单照搬、简单的按照程序办事,更要加强依法办事的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对社会公平正义、世俗公德造成伤害。最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好山清水秀的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未来,关乎每个人的当下生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观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只有集中力量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时代难题,推动中国实现更大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顺应时代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5次)》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7]庞大的网民数量彰显着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也促进着新媒体的日益强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想在新媒体时代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方式,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5]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切忌教条式地重复,要以时事热点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参照,改变宏大叙事,将晦涩难懂的政治术语转换成具有温度的生活话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魅力,同时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丰富话语传播方式。此外,保持理论自信,“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早已融进炎黄子孙血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和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的结合将会润物细无声般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指导地位。

(三)推进依法治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新时代互联网空间日新月异,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更要拿出新举措,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目前的新媒体语境下,推动我国网络技术发展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要防止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被他国入侵,首先要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加强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网络安全核心技术上的独立自主。其次,必须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治理机制,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提高抵制西方話语霸权的能力,着力打击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及时拦截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及时发现和取缔反动思潮的传播平台,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再次,网络世界绝不是真空地带,要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散布虚假新闻和反马思潮的个人及组织进行整治,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做到有罪严惩绝不懈怠。最后,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民众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实现网络治理和公众高度自觉二者的相融相加,进而才能多维度凝聚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强大合力。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是时代发展不可逆的潮流,其所承载的复杂信息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思形态话语权面临着多重挑战,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刻不容缓。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新媒体时代下公众的思想走向,及时抵制不良社会思潮,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建立健全各种监管机制,加强公众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努力破解社会发展时代难题,着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5.

[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4.28.

[8]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

[9]秦志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

[10]吕峰,王永贵.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多重维度[J].社会主义研究,2018(04):81-87.

[11]陈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及其实现路径[J].探索,2019(01):184-191.

[12]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