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海燕
摘 要: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不同的年级中又占有不同的地位。低年级的字词教学在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字饿音、形、义老师都要逐一指导学习。高年级的字词教学则以自学为主、课堂进行检查。中年级怎样进行字词教学,才能完成由低到高的过渡任务呢?
关键词:字词;教学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25
1 生字教学做到“扶”“放”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识字有关的目标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1.1 抓课前预习,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年级,我们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就是预习。抓好课前预习,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低年级时候,学生已经学会了拼读生字字音,分析生字字形,也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到了中年级,学生就已经会使用字典、词典,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每当上新课之前都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新课的生字词障碍。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还要给每个生字找出一个形近字进行辨字组词。并且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用笔画出来,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
1.2 重课堂点拨,建立生字之间类的联系
仅仅是课前的预习,是不能完全解决字词的问题的,还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检查、对有难度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强化自学生字词的方法,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成果。
如在《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课题中的“槐”是个较难的生字,在这里杨校长进行了重点指导,点出识字的方法,部件识字法,还进行了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写紧凑,右上撇短弯钩展,带领学生学会了这个生字。
在自读课文之后,检查自读环节中,进行了一组关于动作的生字和一组关于槐花的叠词的学习。
《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学习表示动作的生字——短语——句子
过渡:这篇课文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看这几个字,谁来读?
1)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他们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评:你关注到了字形。
2)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预设2:他们都是动词,表示动作的词。
师:是的!我们来看这个动词。
【出示】标红的,放大的,有田字格 挎
师:怎样叫“挎”?你来挎挎我的胳膊。用上我的包,谁来做做动作?指一生上台做动作。(像他这样胳膊弯起来挂着东西就叫挎)还能怎么挎?换可以挎在什么地方?(把东西挂在肩头、脖颈或挂在腰里也是挎。现在还有一种包的类型专门叫挎包呢!)
师小结:孩子们,同样一个动詞,我们可以做出不同部位的动作,这汉字可真奇妙啊!
3)师:再仔细观察下这四个动词,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3:(其他3个都是提手旁,炒是火字旁)
说明炒需要什么?比如有炒什么?(如果学生说到炒鱿鱼教师就提示一下,这个炒是一个引申的用法了,如果学生说不到,教师就出示炒鱿鱼,说这个词还被引申为其他的意思)你还知道这样带有炒却和火没有关系的词吗?(ppt 出示:炒股、炒作)
4)师: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大家都读得很好,那接下来的短语就难不倒你们了
5)过渡:把这些词组带进句子里,你还能读好吗?
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了一组关于动作的字,首先让学生读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表示动作的。通过动作演示学习了“挎”这个字,了解“炒”的引申用法,又通过读带有这些表示动作的字的短语进一步巩固所学生字,短语读会了,难读的句子也会迎刃而解,可谓一举多得。接下来又进行了一组关于槐花的叠词的学习,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这组词写出了槐花的颜色、味道、心情,为下文品读槐花的美打下伏笔。
三年级的生字逐渐淡化了音、形、义和书写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识字的同时,还应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将生字归类收藏,建立生字词间类的联系,以一类字的教学推进整篇课文的生字的学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字及词,再到句,最后到篇,在课文的自读过程中就学会了生字词,也读通顺了课文,还为品读课文垫定基础。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在预习生字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想告诉大家?2)谁能说说表示这个意思的字?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
老师较好地把握了生字的字、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整体开掘了有关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还主动与同学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的习惯。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字及词,教师巧妙地将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把字词教学与探究汉字构字规律结合起来,当学生做时,字义立即鲜活起来,即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表示的字,从中揭示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索汉字构字规律的好奇心。生活是无限的识字矿藏,老师肯定学生从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热情,并从中树立识字的信心和成就感。
1.3 抓课后巩固,加深生字学习的印象
生字学过后,如果不趁热打铁,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印象,就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平时我们无非是用抄写,听写等方式,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竞赛,如生字听写大会、百词默写竞赛等,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复习字词的热情,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2 词语教学做到方法多样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新课程对各年级字词教学提出了目标要求,要求中年级达到“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字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字词教学音、形、义平面推移教学法,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
1)查字典。学生已掌握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通过查关键字便可顺利理解整个词语这是学生预习课文时理解新词最普通的一种方法。
2)结合生活实际。这是在理解词语中较常用的方法,它让理解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语。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接通,唤醒学生各自生活体验,回忆特定场景中的体验、感受,甚至調动多个感官,从而理解词义,体现个性化识字词。如:“五彩缤纷”让我想起去厦门鼓浪屿的时候……”
3)联系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反复体验、揣摩。新课标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词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读,找出文中与词语意思有联系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意会出词语的意思。如《花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陆续”是什么意思?从上文看,各种花儿在不同时间里,先先后后,时断时续地开放,就可以清楚明白了,这样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而理解“争奇斗艳”这个词,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交流、感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4)情境再现法。一些和学生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通过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再现,学生在声、像俱备的情境中,自然会真切地感悟词义。如本家乡果树甚少,枝头的果实“你挤我碰”的场景,城镇的学生根本无从目睹,电视上硕果压枝头的瞬间镜头或许也没留意,老师适时点击课件播放沾满露水的挤挤挨挨的橘子、柿子等果实,让学生一饱眼福“你挤我碰”的果实,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丰收。
5)通过想象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我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这个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6)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找找近义词,说说说反义词。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如理解“大致”这个词时,我先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这句话,让学生边读边想,把“大致”换成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大概、大约”等词,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7)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演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8)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往往是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的,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情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是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情境,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正如中年级字词教学这块耕地里,土质不一,种子各异,不管起眼或是不起眼的花、草,它们都能开得自然、本色,长得充分、惬意,这就是播种者的希望。
中年级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而且灵活多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安排。但是教师选择那一种教学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还要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识字基础和已经具备的独立识字能力,根据时间、课文、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来决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才能够促进中年级字词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的训练与积累[J].学周刊,2020(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