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思考

2020-12-15 06:58兴晨刘雨
新闻传播 2020年20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人才培养

兴晨 刘雨

【摘要】智媒时代来临,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5G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媒体行业渗透,传统媒体急剧变革、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伴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和传媒界的深度融合成为业界新常态,主要表现为既有的现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和智媒时代对人才需求之间不对等、不匹配的矛盾。网络新媒体以破竹之势动摇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为适应媒介形态的不断演进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理念的厘革为现下当务之急。

【关键词】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

时代更迁,媒介频繁迭代更新倒逼传媒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与拓展,使用传统育人模式面对新时代、新需求无异于故步自封。为适应媒介生态发展,促进专业人才培养,顺应新媒体时代潮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时而生。

国内各高校开启了创办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尝试,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拓展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视域。当下,新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何科学建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培养塑造全媒体新型人才?如何展现网络与新媒体学科的独特优势,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既是高校学科建设亟待去思考的关键命题,也亟需对症下药给出教学配方。

一、窥探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总体框架及人才培养模式仍依附于传统新闻教育的范式,未体现本学科的专业性及系统性,其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科自身鲜明特色难以突出,课程理论体系建设薄弱,人才培养对应精度失准。

(一)囿于传统媒体教学惯性思维,缺失专业核心特色

新媒体发展一路乘风破浪,2012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对我国现行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在新闻与传播大类中增设“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新闻专业连根共树,共枝别干,是为顺应信息化及融媒体发展趋势所需而产生的新专业。

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学为适应时代变革,转变传统办学培养思路,增设网络新媒体理论及网络新媒体前沿技术课程,此行为仅是在传统新闻的课程中做细微调整,并未有实质转变。这便导致网络新媒体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课程重合率高,出现“两门课,一张皮”的尴尬。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仅是跟随媒介形态变化的因变量。作为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知识的附属,与新闻传播学及其他专业重合率较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缺乏安身立命的硬核能力,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知识是网媒的重要支撑却也成为网媒需要突破的藩篱。

(二)培养目标泛化,与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脱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高校学科的新生力量,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策略方面,并没有建立成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干校一面,缺乏细致划分及整体的规划建设,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明确的核心诉求,严重阻碍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因此,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应立足于社会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现实诉求,人才培养目标精确的精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新媒体教育并未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某种意义上,学界对于人才的培养与业界需要之间并不适配。高校缺乏对于社会需求的实证调研,没有深入、细致地考察当下传媒市场新风向。培养方案预设目标忽视了从职业角度培养人才的考虑,学生短时间内没有掌握并适应行业要求的核心技能,没有让学生学有所得,面临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困窘。

泛媒介时代,传统新闻教育的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仍需被看重,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根基,因此,新闻业除关注内容生产者之外,也应重视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以及新媒体产品运营能力的技术工作者。而当下的新媒体教育并未解决数字化技术革命中学生发展所面临的专业短板及就业对口率问题。

(三)知识体系薄弱,新媒体理论建设不足

网媒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与新闻传播类其他学科的核心知识边界缺乏明确区分。专业理论知识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网媒教材缺乏自身的专属性和独特性,专业相关的教学核心书目较少,理论建设略显滞后。以往的传媒理论体系诠释力日益式微,已无法适应传媒业态的发展,是否可以支持网络与新媒体学科的理论建设还有待于观察。传统媒体时代被奉为圭臬第三人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等经典传播学理论也在随媒介环境的变迁,呈现新的特点,旧有理论是否适用于当下社会也引发学界质疑、争议。

在某种程度上讲,网络与新媒体脱胎于传统新闻学,较之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仅是对新闻学和广告学课程的简单拼凑,并点缀零星新媒体技术课程,自身专属课程匮乏,独立知识体系薄弱。

二、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向与启示

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实务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传媒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出现新转型、升级大融合,新型传媒教育范式亟待建构,能洞悉媒体变革,主动谋取人才策略创新的院校将乘胜崛起。而墨守成规的,不思变革的院校将曰趋边缘化。融媒体智能化转向为我们绘制了传媒业的未来影像,也为人才培养理念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智媒教育范式呼唤新型传媒人才培养

网媒教育不應拘泥于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僵化范式和固化思路,网媒的核心特色应在于其跨学科交叉的属性。在招生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不同于新闻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招生限制在文史类,而网媒招生文理兼收,且不限制专业背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计算机、文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学科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文科学生克服对于技术、数据分析的恐惧心理,使理工科学生夯实理论素养,走出彼此的舒适圈,打造一套专属智媒体时代中网络与新媒体的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具备知识迁移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年轻的学科,应焕发出自身的活力。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教学资源,不应局限在单一讲授的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差异化培养符合本校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项目驱动教学、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更适合前瞻式教育。

(二)重思培育目标,学界业界协同育人

针对网络与新媒体这类与智媒联系更为紧密的前沿学科,各高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比,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教学等新型模式以适应泛媒介时代的教育体系。网媒专业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融媒体思维及新媒体技术,更应该培养对于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以及对新媒体产品的创意、研发等核心业务能力,及时回应社会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开设应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风向标,增强人才培养与媒介化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和契合度,立足用人单位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现实诉求。教育以实务为导向,强化技术类课程,以产学研的思路调整教学思路。

具体的操作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开展若干新媒体前沿的讲座,了解业界前沿并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是加强对于新媒体实践技能的培训,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建立仿真性的实验室,搭建新媒体训练平台,使学生浸润在真实的环境中,模拟真实的职业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一线的传媒工作,训练学生业务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掌握短视频制作、微信公众号运营、 软文写作、新媒体产品研发推广等实操技能,完成引领新文科背景下网媒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三)夯实学科体系,打通专业壁垒

席卷而来的智媒时代,改寫了精英传播的格局,对伦理发出一定挑战。网媒的教育不能弱化人文素质,以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坚守伦理底线。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交叉学科,应以融合性思维培育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从艺术性、心理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联动研究,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领域的耦合共享。夯实自身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内涵,使之系统完整并赋予自身独特性。技术更迁颠覆建立了现有的传媒理论体系,也为网络与新媒体拓宽自身理论研究提供了机遇。对于新兴概念,高校教师和业界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实现新媒体理论体系的建构。传统媒体时代的理论,都需要在传媒新形态下重新修正乃至于建构,对经典理论的适用性需要重新审定思考,寻找新的研究视角,阐释网络传播理论的新路径,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J],现代传播,2019(7):1-7

[2]段鹏,马奇炎.传媒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发展初探[J].现代传播,2018(4):156-161.

[3]李晓静,朱清华.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业界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9(09):47-63.

【作者简介】兴晨,刘雨,硕士,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人才培养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