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近年来我国移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这种发展对新闻传播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目前新闻传播受到的移动新媒体影响,并深入探讨基于移动新媒体影响的新闻传播应对方法选择。
【关键词】新闻传播;移动新媒体;两微一端;交互式新闻
新闻传播受到的移动新媒体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力提升、新闻信息来源丰富化、新闻时效性和可信度变化、新闻用语表达及多媒体呈现方式变化。为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更好适应移动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目前新闻传播受到的移动新媒体影响分析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力提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各类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大量涌现,如今日头条、ZAREK等。对于智能手机来说,移动新闻客户端属于新闻接收的首选,基于《2020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行业分析报告一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可以了解到,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规模为7.11亿。社会化媒体和新闻客户端为移动端新闻资讯主要发布平台,新闻客户端的专业权威性较强,这使得其同时具备较高影响力和竞争性,属于现阶段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除今日头条、ZAREK等平台外,传统媒介基于转型在该领域开展的相关探索也取得了不俗成果,如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在种类多样的新闻传播媒介下,新媒体资讯和传统纸质报道共存,但随着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已经成为网民最主要的新闻获取途径[1]。
(二)新闻信息来源丰富化
除专业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外,非专业的新闻资讯移动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传播市场进行了分流,微信和微博便属于其中代表,如微博本身属于潜在的新闻传播平台,人们可基于该平台轻松获取各类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资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传统新闻传播平台也在微博中传播新闻信息,入驻微博的专家、明星所发出的动态在很多时候也属于一种新闻,这使得微博得以成为新的新闻信息来源途径。而对于拥有庞大数量用户的微信来说,微信可基于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传播新闻信息,很多专业和非专业媒介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新闻信息,如(中国新闻周刊》《都市快报》《人民日报》等,这同样与移动新媒体下新闻信息来源丰富化存在密切关联。
(三)新闻时效性和可信度变化
受移动新媒体影响,新闻时效性和可信度也出现了很大变化。时效性属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之一,由于传统媒体需要耗费相对较长的时间进行新闻的采编和发布,因此一些流程中耗费时间较少的移动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具备时效性优势,如在突发事件方面的反应速度较快并能够做到实时跟进。网民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拍下现场情况并上传到社交媒体,基于扁平化的互联网,重要信息的快速传播可由此实现,这类网民所获取的信息可在被专业新闻客户端采纳后实现进一步传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移动新媒体可有效提升新闻时效性,但新闻报道受到大量新媒体的影响也开始出现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新闻可信度因此下降。移动新媒体新闻客户端很容易出现信息可靠性、真实性问题,发布、传播信息便捷快速的新媒体虽然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但传播有误新闻信息往往会对媒体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受众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提升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总的来说,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较高,而移动新媒体新闻的可信度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新闻从业人员重视[2]。
(四)新闻用语表达及多媒体呈现方式变化
近年来,新闻受众主体的年轻化趋势极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移动新媒体领域的表现更显著,这是由于移动新媒体能够满足受众多样化新闻需求,多样丰富性的新闻传播形态也因此出现。移动新媒体新闻集多种表现方式于一身,包括图文、广播、直播、视频、全景图像、H5页面,这类表现方式在移动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中均有着广泛应用,这也使得移动新媒体新闻更加简单易懂、简易美观,更好向新闻受众传递信息。为适应当下移动新媒体的平台属性和新时期受众的媒介接受习惯,移动新媒体新闻内容的表达用语和呈现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保证用语标准规范的同时,网络用语也开始在移动新媒体新闻中大量应用,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3]。
二、基于移动新媒体影响的新闻传播应对方法选择
(一)两微一端
为应对移动新媒体影响,新时期的新闻传播需充分应用两微一端,以此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影响力,这里的“两微”指的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一端”指的是独立新闻客户端。在两微一端的探索中,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均属于其中的成功典型,“澎湃新闻”在新闻客户端领域开展的探索也具备较高借鉴价值。近几年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始终位于媒体微信公众号阅读数前列,这种成功不仅与《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拥有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存在密切关联,同时与二者实现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灵活运用联系紧密。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上,《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均大量发布时效性较强的新闻,同时发布的很多日常生活信息也会充分兼顾用户使用习惯,如热门网络话题、高考注意事项、各类考试的时间等,有些时候还会评论和转发区位帖子,并与各类单位、个人进行互动,这种运营理念和思路的转变使得两微一端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新闻媒体仍旧能够保持较高的热度和活跃,更好依托移动新媒体传播新闻。
(二)接地气的内容和表达
基于移动新媒体影响的新闻传播还需要采用接地气的内容和表达,以此重點关注轻松娱乐的移动新媒体平台文化倾向,微信、微博、知乎、B站等社交平台的文化倾向均需要得到重视。为更好赢得新媒体用户的喜爱和关注,传统新闻媒体可考虑采用充满趣味、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传播部分新闻,以此改变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更多向受众传播趣味性、娱乐化、生活化的软新闻,在这方面的探索中,《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同样表现出色。围绕《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涉及的新闻类型极为广泛,并大量使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各类网络流行热点也往往会与其传播的新闻信息结合,受众心里高高在上不可靠近的传统媒体印象因此被改变,亦庄亦谐的新闻传播能够更好适应移动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更好获得年轻人群体支持,大量新媒体用户可由此被吸引。
(三)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
基于移动新媒体影响,新闻传播的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应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如大数据技术、机器写作技术、H5页面宣传技术。基于机器写作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可用于体育报道、地震报道、股票市场简报、公司年报等以数据为基础的程式化报道。围绕H5页面宣传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可基于H5页面传播新闻信息,如两会新闻便能够直观地通过H5页面传播,传统新闻媒体可由此更好融入移动新媒体领域的新闻传播。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支持下,人们可基于移动新媒体靠近和了解传统新闻媒体,传统新闻媒体获得的便捷新闻传播途径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以此更好基于移动新媒体传播新闻信息。
(四)加强新闻传播的互动和引导
除上述措施外,为更好适应移动新媒体影响,传统新闻媒体还需要加强新闻传播的互动和引导,以此营造宽松互动环境,提升受众参与互动的热情,具体可从亲民化的互动情境营造、热点话题的紧跟两方面入手。在亲民化的互动情境营造探索中,传统新闻媒体不仅需要关注微博等平台的评论、转发、点赞等互动方式,还可以基于问题选项的设置,以“中立”“认同”“不认同”等选项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公众参与互动的意愿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仍以《人民日报》为例,其官方微博向来注重新闻传播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创新,由此开展的新闻直播探索便属于其中典型,由此为受众提供参与新闻发布和传递过程的渠道,“集体在场”感即可在直播过程中形成,新闻受众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感可由此提升,基于移动新媒体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特点,传统新闻媒体也能够更好把握受众态度趋向,以此有针对性地引導舆论和深挖新闻事件;在热点话题的紧跟探索中,传统新闻媒体需基于移动新媒体,重点考虑如何将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议题。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在具备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时新性的新闻中,受众的互动意愿往往较强,因此传统新闻媒体需更多关注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并提供公共对话和协商的渠道,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心理连接。此外,传统新闻媒体还需要结合舆论的情感特点,充分考虑受众的情感倾向和新闻获取需求,尽量规避对抗式解读问题,以此逐步提升互动频次和用户黏性。
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新媒体对目前新闻传播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两微一端、接地气的内容和表达、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加强新闻传播的互动和引导等内容,则为移动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路径。为更好适应移动新媒体影响,新闻传播还需要关注新闻传播理念的创新、现代化传播矩阵的搭建、传统文化优势的发挥。
参考文献:
[l]徐敏.探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变革[J]传媒论坛,2020,3(14):41-42.
[2]魏茹芳,满瑞琦.5G时代网络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J].采写编,2020(03):14-17.
[s]孟允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1):133-134.
【作者简介】李妍,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