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彤 汤伟莉
【摘要】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生活、心理产生巨大压力,社交依赖便是一种表现。针对此问题现象,本文将从行为表现方面明确社交依赖概念,从技术、心理分析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内在动机,进而对社交依赖进行原因探析,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交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恰当地利用社交媒体实现社会价值。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依赖;心理探析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手机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手机意味着“连接”,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有力工具。但当我们通过网络与他人在虚拟社会中建立关系并沉溺其中时,社交依赖便会产生。所谓“社交依赖”,即用户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更青睐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一旦长时间内看不到手机,便会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随着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多,社交依赖现象愈发明显,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因为年龄和心理原因,社交依赖问题更为严重。
一、社交依赖表现
(一)安全感的需要
在各类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人类社会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逃脱对社交媒体的依赖。起床第一件事是找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吃饭、坐车、排队、上厕所,都会习惯性的拿出手机看几眼,确保自己没有错过重要信息,会一遍又一遍的打开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这些行为来自于我们对安全感的需求。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当我们一个人独处时,孤独感很容易产生,这个时候便会寻求与他人的连接,确保还在与这个世界相通,网络社交便是其连接的桥梁,使人们从中获得安全感。
(二)现实与网络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上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口拙木讷的内向者。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会重新塑造用户形象,用户的头像、个性签名、朋友圈都会反映出其爱好、性格等,完美的形象塑造使用户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情侣在网络中的相处语言比在现实生活中更亲昵,因为网络中沟通以文字为主,一些词语在输入过程中可以经过思考和修饰,并且表情包的使用会使网络聊天更加亲切,但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一些话便不会轻易说出口,双方则会产生落差感。在现实生活中,网恋奔现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这是由于在社交网络上的自己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陪伴的工具
社交依赖还表现在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的陪伴工具,即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沉迷在网络中,甚至拿起手机便会造成学习或者工作的拖延。现在流行的大部分的APP都具有社交的功能,例如微博、微信、短视频,都会留下数据痕迹,使社交范围不断扩大。当我们通过社交媒体与某个人建立亲密联系,而这种亲密联系需要手机来维持,这时的手机便成为了一种陪伴工具,这在异地戀中表现尤为明显。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的娱乐内容也会使用户花费大量时间沉溺其中,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感到无聊或者孤独时,便会打开手机进行聊天、刷朋友圈、看视频,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俨然发展成为“陪伴工具”,使用户逐渐形成社交依赖。
二、社交依赖原因
(一)技术原因
社交依赖现象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更迭等客观因素均是大众产生社交依赖的前提。Web3.0时代下,网络具有多向互动、信息传播迅速等特点,各大社交软件开发公司时刻关注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不断进行软件更新,旨在吸引更多关注。QQ版本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微信官方在广大网友的倡议下终于允许用户进行微信号的更改,且新推出的“拍一拍”功能迅速吸引大众眼球。社交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用户产生更多兴趣,更具有黏性,与此同时,软件开发者通过后台数据更加了解用户,这样的双向交流使大众更易产生社交依赖。
(二)心理原因
1.使用与满足
1974年,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的需求满足。1981年,温达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说,都可以通过社交软件来获得满足,用户在社交媒体中,核心是对社会关系的需求,即在网络中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维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社交媒体是一种“个人展示”+“多重关联”的传播模式,通过在网络中进行自我形象塑造,获得与他人交流,确保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人们对关系层面的需求一直存在,而现阶段的社交媒体提供了更为便捷、快速的与他人进行联系的平台,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也逐渐加强。
2.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的说法由麦奎尔等人提出,随后他又从认知和情感的需求出发,提出人们无论使用哪一种媒介,媒介行为背后的目的反映的就是人通过旁观别人的状态、思想、价值观等,作为正面激励或反面警示,来进行自我判断和确认。如今的社交媒体提供了自我参照的平台,且在QQ、微信这种强连接的社交平台中,任何关于用户自我状态的表露都会引发周围人的对比、参考,这种心理来源于人们对自我确认的渴望。为了达到更加充分、准确、全面的认识自我,用户便会多次访问这些社交媒体,从而形成社交依赖。
除浏览别人发文内容进行自我确认外,自己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生活也属于一种自我确认的心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6%的人在发完朋友圈后会不定时打开手机查看点赞人数和评论内容,这反映了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概念,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是一种在社会中寻找自我存在价值、进行自我确认的心理。
3.社会认同
“前台后台”理论由戈夫曼的“拟态环境”发展而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前台后台”理论指在前台展现的自我具有主观性,是愿意呈现给大家的一面,而后台的状态却无从知晓,甚至和前台呈现的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社交媒体就相当于一个“演出”的舞台,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不同的角色,如用户在发朋友圈之前,需要在微信“后台”准备好文案、图片,旨在塑造一个基于真实自我的良好形象来获得社会认同。人在不同的“舞台”会有不同的“表演”,在家人群聊里多是一种听话乖巧的状态,在朋友群聊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在陌生人聊天时是一种懂事客气的状态,这些不同场合下的自我表现都是为了赢取社会认同,获得归属感,在以后的发展中赢得社会报偿,这是人们依赖社交媒体不断建立与他人联系背后的心理动机。
三、社交依赖解决方法
(一)自我说服,回归现实
社交媒体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已逐渐融合,在平常学习、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上,社交媒體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我们过度沉迷其中,便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产生焦虑心理,无法面对真实生活。一个心智成熟的青年可以依靠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适当调适,只有自己内心具有强烈摆脱社交依赖的渴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可以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进行深度思考,明确自己的阶段目标,这些社交软件的使用对自己目标的达成是推动还是阻碍,自己离不开社交软件的根本原因,在明确这些问题后,给自己设立严格的时间管理,下定决心坚持到底,用实际行动来摆脱社交依赖。
(二)他人监督,摆脱依赖
对于一些自控能力差却又想摆脱社交依赖的人来讲,可以寻求他人帮助,在外力推动下实现目标,向生活积极的人靠近,寻找自律的人帮助自己挣脱出社交依赖的束缚,在与积极向上的人相处过程中,会被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所感染,发现生活中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转移注意力。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影响下,达到摆脱社交依赖的目的。除此之外,可以选择向周围信任的人进行心理咨询,说出自己的烦恼,认清自己的真实状态,理清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行动。
结语
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社交软件可以进行学习、工作、娱乐,但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社交依赖也随之产生。人们依赖社交媒体来自于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双重渴望,社交媒体的不断更新完善使网络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舞台”,在明白社交依赖产生的心理原因后,正确认识社交媒体,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自我调适,摆脱社交依赖,正确利用媒体,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秋红.社交媒体依赖的成因分析[J].编辑之友,2017(02):65-69.
[2]石浩生.媒体接触与社交依赖[J].新闻研究导刊,2015(23).
[3]安青.社交媒体依赖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与探究[J].新闻传播,2020(10):25-26.
[4]申帅芝.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使用动机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J].东南传播,2018(11):92-94.
【作者简介】李彤彤,汤伟莉,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