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
【中图分类号】R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1--02
当前,我国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有待提高。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家发改委2010年至2013年3年在国内高校开展免费固定全科医生培训,为社会基层输送大批医学人才。在这样的大发展环境下,各高校都开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模式。本文分析了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总结了更好地培养普通医学人才的经验。
一、以人文教育提修养,筑牢信仰之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人才培养不易,对于医疗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只是专业素质上的培养,更要重视其理想信念的塑成。1.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育医德。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的瑰宝。要坚持学习传统文化,领会中华文化的伟大精髓,深入思考,系统教育和陶冶民族尊严,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意识到忠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对培养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大有裨益,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2.注重哲学历史教育,养正气。“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通过对历史和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思考清楚,知道荣辱,知道得失,让人们找到思考的快乐,学会与人打交道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浩然正气
二、明确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在积极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上,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对临床医学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包括保健、康复、预防等基础理论,能够和团队进行高效合作,终身学习的全方位复合人才。
三、改革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一)构建科学医疗课程体系,体现医疗教学特色。在医疗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课程设置的结构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人文”原则,构建多学科结合的医学教学模式,使其能够让医学生全面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上,一共可以分为十个学期,英语与计算机贯穿在每个学期中,公共基础课程由易到难(集中在一学年和二学年)进行排列,三学年、四学年五学年集中培养临床医学。对医学课程的实践进行强化,另外其余人文类和社会类型的科目,也要进行合理安排,在掌握基础的只是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和素质,将专业基础课纳入整体课程的规划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临床医学实践模式,提高临床医学实践能力。不仅在临床医学课程设计上,在其余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分为实践和实习两大块,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的,为高校新生、新生报考,到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去,熟悉学习环境,初步树立医学观念,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除了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外,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多学科结合,如临床见习与查房相结合,去看病,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手头资料,分析疾病类型,在多学科装配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除了学校的努力,学生也应该主动努力。他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所在地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在其他方面,调高临床医学实践能力和医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学校在积极的探索和医院的合作,通过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为医院输送优秀医学人才,同时还要加强老师的专业素质。
(三)完善规划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即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有效结合。医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可以进行在线(网络)拓展理论课程,让师生进行数字化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网络教学或网络资源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设立科学人才评定方法,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固然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简单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形成以成果为基础、多种评价方法并存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课程评价、实习评价、毕业综合评价三个方面来衡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经验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基础保障设施准备充足。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领导需要高度重视,在学校的组织架构上必须要设立领导小组,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其余项目能够高效的开展。在基础医疗设施的保障上,要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社会各界的捐助,帮助医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医学知识,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二)需要加强教学质量的控制,提高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在总结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时,学校要控制课程质量,拒绝教师水课的现象发生,对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都要有明确、详细的标准。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实践知识为骨架,师生全面参与,双向提升能力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结论:全科人才医学培养的前景和途径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努力、发展和补充,这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医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科醫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常学辉,黎民,刘瑞娟, 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学习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1-2.
黄星.探索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实用型卓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D].广西医科大学,2010.,22(02)
姚金光,黄忠仕,陆云地, 等.民族地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932-933.
杨金花,李国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软科学,2014,(3):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