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评剧初探

2020-12-15 10:50邱婧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大连评剧审美

【摘要】评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虽然仅有100多年历史,但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20世纪20年代前后,岐山戏社进入大连,评剧在大连开始兴盛,这种新兴的剧种深受大连人民喜爱。

【关键词】评剧;大连;发展;审美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52-03

【本文著录格式】邱婧.大连评剧初探[J].北方音乐,2020,10(19):52-54.

一、评剧早期的发展

评剧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河北唐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原称为“平腔梆子戏”,后在评剧艺人成兆才的建议下改为“评剧”“评戏”并使用至今。

评剧早期称“唐山落子戏”“蹦蹦戏”,前身是莲花落。莲花落是乞食者在行乞时所唱的一种说唱艺术,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称为“单口莲花落”,之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对口莲花落”,二至三人演唱,一人扮演旦角,一人扮演丑角或生角,边舞边唱,并继承民间艺术的舞蹈等表演形式,伴奏乐器增加唢呐、板胡等。清光绪年间,出现了许多莲花落班社培养专门演出的艺人,他们演唱的剧目贴近大众生活,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单一的演出形式逐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艺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丰富的演出形式。他们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小说等按照不同重点情节,拆成小戏进行演出,称为“拆出小戏”,剧情完整,有固定的角色和唱词,出现了老生、老旦、青衣、花旦等行当角色。随着班社集中,班社规模增大,登台演出的艺人也逐渐增多,所以对舞台演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舞蹈动作逐渐规范化,角色勾画相应的脸谱,伴奏乐器除板胡外,增加三弦、笛子、镲、锣鼓等。莲花落吸收梆子戏等戏曲演出形式,此时已具有戏剧的雏形。虽然莲花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却受到上层社会与执政党以“伤风败化,鄙俗不堪”为由禁止进入城市与剧院演出,受到此种不公待遇使莲花落艺人意识到必须将现在这种粗俗的演出形式进一步改革,也促成了唐山落子这一新的剧种的产生。

1909年,成兆才、任连会、孙凤鸣等人在滦州吴家坨在剧目、音乐、表演方面将拆出小戏进行一系列改革。如根据《宣讲拾遗》《今古奇观》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移植、改编成有莲花落特色的剧本,将剧中的淫词烂语、荒诞庸俗的东西删除掉,根据大剧种的剧本结构把拆出戏改编为大剧本;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创造、使用具有自身特色的腔调和板式;表演和伴奏上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规范舞台动作,用坐鼓、手板指挥戏剧节奏,妆面、舞美、道具进一步改进。班社的艺人由十几人扩大到几十人,行当也陆续配备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演出中低级趣味的东西逐渐剔除出去,改名为“平腔梆子戏”,为莲花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9冬成兆才在带领自己创办的“庆春班”在唐山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喜爱,同时也吸引政府官员、乡绅大贾的青睐。改革成功使得平腔梆子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与京剧、梆子等其它艺术相互竞争、借鉴吸收。1917年,庆春班改称“京东永盛合班”,此时演出主要在唐山和天津。1918年在山海关演出时班社改名为“警示戏社”,并前往东北地区演出,名声享誉东北各省市。1909-1918年是唐山落子形成时期,在演唱与表演方面已经有了独特的风格。

1919年之后,警示戏社长期在东北地区活动、演出,各种评剧班社也不断出现,评剧不斷完善、发展,形成一个成熟的剧种。许多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李金顺、刘翠霞等人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评剧班社到全国各地演出,评剧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二、在大连的发展

大连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有着悠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秦汉以来大连作为海上交通要道和战略重地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往来,汉代,中原文化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大连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庙宇皆为内地客商与渔民所建。明代万历年间即建有金州岱宗祠和复州娘娘宫,清朝乾隆年间,建有金州天后宫,每到年节,庙会热闹非凡,戏曲演出也异常活跃。清末,梆子腔、皮黄腔、京剧、莲花落等纷纷进入大连,各声腔相互影响与交流,好生热闹。

(一)解放前

清末年间,艺人们便开始在大连进行莲花落的艺术表演。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莲花落艺术正式进入大连地区。1917年,唐山的赵春山班受庄河县商绅邀请在他所建的芦棚戏院演出,以评剧演出为主,兼演河北梆子。20世纪初,莲花落演出场所多在农村,或是撂地演出,或是在席棚演出。

1920年前后,大连、旅顺、金州等地都有莲花落班社演出。对于这一新兴的剧种,市民皆因新奇而前往观看,戏园内观众爆满,无插足之地。但是演出的剧目含有淫秽词语和低俗表演,文人和报社评价其“伤风败俗”,政府也禁止莲花落演出。

1920年,孙凤鸣带领凤鸣班社来到大连在同乐茶园演出。凤鸣班社刚到大连之时,还处在小戏班子、缺少演出剧目的状态,演员多用女童,所以演出多为拆出小戏和蹦蹦。所演剧目《指花为媒》《秦雪梅吊孝》与《摩天岭》《狮子楼》等小型武戏深受群众喜爱,得到商界资助。1922年,孙凤鸣在西岗露天市场建岐山小舞台,并将班名改为岐山戏社,自此,大连有了评剧班社经营的专演评剧的场所。

岐山戏社扩大班社规模并进行评剧改革。在班社建设方面,岐山戏社兴建科班,招收女徒学艺演出,培养出白玉霜、筱桂花、筱彩凤等优秀的女艺人。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由女旦代替男旦,用真声演唱,曲调优美,表现力强,并发展新的女腔调式;为使评剧演出更易于大连人民接受,结合大连本地方言特色,将唱腔和念白由原来的冀东语言发展为东北本土语言。在演出剧目方面,河北梆子《五元哭坟》由孙凤鸣改编为《五女哭坟》,旋律、唱腔、伴奏等方面都改编为适宜女演员演唱的方式,皆由女演员演出,《五女哭坟》是最早由女演员演出的剧目。岐山戏社的一系列创新和发展为评剧艺术在大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陆续有其他的班社来到大连进行评剧表演。

30年代至40年代是评剧艺术在大连发展的繁荣时期。有20多处戏院、席棚进行评剧演出,来到大连演出的花莲舫、白玉霜、花月樵艺人纷纷走红,时装戏、古装新戏、连台本戏、根据电影或小说编演的剧目相当盛行,出版社出版了《评剧指南》《评剧新编》更是扩大了评剧的影响。1942年以后,由于局势动荡、经济萧条,班社经营困难,许多班社离开大连回到关内,而留在大连的班社也只能到乡镇演出,艰难维持生活。

(二)解放后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祖国迎来了新时代,戏曲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曙光。刚解放时期评剧演员组织剧团进行演出或与京剧演员在同一班社演出。

50年代,大连评剧艺术有新的发展。1952年成立旅大市评剧团,制定演出章程,招收学员学艺演出。1954年左右,大连各地县相继成立评剧团,专业剧团评剧与业余评剧活动都非常活跃,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剧目与整理、改编、创作的各种题材剧目。如《洪湖赤卫队》《秋江》《沈清传》等剧目,表演、舞美、伴奏等方面相较于之前都有创新和发展。50年代至60年代,大连评剧与其他地区的评剧艺术交流紧密,沈阳、天津等地的评剧艺术团来大连演出,旅大评剧团也到各地进行演出,与其他不同风格流派的评剧艺术交流,促进大连评剧吸收其他地区评剧之所长进行改革发展。经历“文革”短暂解体,1972年原旅大市评剧团艺人组建旅大市地方戏剧团,1977年恢复为旅大市评剧团进行演出,重新编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唐人街的传说》《蔡文姬》等剧目大获成功。

三、孙凤鸣与岐山戏社

大连最有名的评剧班社当属孙凤鸣带领的岐山戏社,1912年在天津成班时称为凤鸣班社,后改名为岐山戏社,也称南孙家班,在关内外小有名气。1920年来到大连并落脚于此,进行演出、创办科班、培養演员等活动,评剧在大连开始盛行。

凤鸣班社1912年成立于天津,当时在天津多家茶园演出,同台演出的还有曲艺杂耍,拆出莲花落为压轴的节目,且扮装演出。1912年前后,班社招收了许多女艺人花莲舫、李金顺、玉芙蓉、金玉廷等,花莲舫、李金顺是评剧的第一批演员,她们的演出深受天津人民喜爱,是当时较为出众的女艺人。1920年前后,孙凤鸣收李桂珍为徒,取艺名为白玉霜(评剧皇后)。另招收有筱桂花、雪玉茹、孙荣志、小菊花等为徒。

1920年凤鸣班社来到大连,此时班社里所剩的大多为十几岁的年轻女艺人,许多老艺人已经离班。在金州的同德茶园演出时,被当地政府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演出。1920年末,大连“为仁社”邀请岐山戏社在同善茶园参加义演,与当时的艺届名流刘荣宣、花翠兰、苗鑫茹等同台演出,白玉霜、筱桂花、小菊花、孙桂君、小如意等人主演了《指花为媒》《马寡妇开店》。凤鸣班社在大连的演出得到了商界的资助。

1921-1923年之间,孙凤鸣陆续招收徒弟,孙砚茹、小金凤、孙玉亭、孙兰亭、小彩凤、小运青、小桂凤、小喜凤等人,各个能唱善做,演出时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另招收李志焕、王铜林、孙玉林、赵玉林等五、六个男徒弟。

1923年孙凤鸣在西岗区盖起一幢板房戏院,取名岐山小舞台,可容纳五、六百观众观看。岐山戏社建成后,孙凤鸣开始创办科班。武功由原京剧班演武花脸的张海亭教,练腰、腿的基本功,练把子、跟头、小武戏,这些都是学徒需要学习的武功。文戏由孙凤鸣教,大多为中小剧目和唱段,《大茨儿山》《慈母遇驾》《拾枝梅》《井台会》等,这些曲目演唱时依然用的传统曲调和方式,难以满足舞台表演的需要。孙凤鸣先后邀请李金顺、花莲舫、月明珠等人来大连在岐山小舞台演出。1926孙凤鸣派孙砚茹、张佩云、小彩凤到成兆才在沈阳演出的警示戏社头班,向张乐斌、张贵学等评剧名流学戏,她们学了头班自编的一些新剧目《杨三姐告状》《枪毙阎瑞生》《驼龙》等,并观摩学习警示戏社头班的演出。回到大连后,由孙砚茹、张佩云将所学技艺传授给其他徒弟。后来,孙凤鸣又聘请其他评剧演员到岐山戏社向徒弟传授技艺,岐山戏社演出的剧目越来越丰富。岐山戏社的演出兴盛起来,几乎座无虚席,与岐山小舞台临近的同乐戏院的京剧班演出却不大景气,在演出上与岐山戏社竞争也无济于事。此时戏社的女艺人相较于男艺人更显出众,剧中主要行当都由女艺人扮演,所以岐山戏社又有“女落子班”之称。

1927年夏,岐山小舞台的租用权被收回,岐山戏社只能在大连的各大戏社流动演出,之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流动演出。1930年在沈阳一带演出,此时筱麻红名声大振,也是岐山戏社最兴盛的时期。1931年岐山戏社分别应日本荣利唱片公司、胜利唱片公司邀请两次前往日本灌制唱片。

1933年,孙凤鸣与他人合资修建了三合舞台,并办起小科班,招收的徒弟都是十多岁的女徒弟。1937年冬,孙凤鸣带领岐山戏社去烟台演出,但因社会动荡,上座不佳,回大连的海路被封锁,戏班滞留烟台。后经多次辗转,颠沛流动两年才回到大连,戏社也大不如从前兴盛。1939年,岐山戏社离开大连,在辽宁一带流动演出。1942年,孙凤鸣在兴城病故,岐山戏社也宣告解体。

四、评剧审美特点

(一)地域性

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评剧生长于北方地区,带有北方豪爽、质朴、雄浑的特点,发展到其他地方又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各地的评剧艺术便显示出鲜明而又独特的地域特色,北京的评剧表演艺术深厚、大气,天津的评剧表演艺术清新、高亢,东北的评剧表演艺术豪放、洒脱。评剧艺术充分表现出北方的文化特征,感情充沛、性格豪爽、意境深远的感受喷薄而出。

2016年,甘井子区文明办牵头,区文体局、区卫计局、区司法局、椒金山街道、辛寨子街道及甘井子区文化中心评剧团、甘井子区人民医院等单位和部门联合推出,由大连好人赵秀丽组织编排的表现大连好人事迹的现代评剧《家长里短那些事儿》在金三角剧场上演。该剧以3位“大连好人”为原型,通过“妯娌”“亲家”“姑嫂”“邻居”“寿庆”5场戏,从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出发,以照顾孤寡、捐资助学、扶贫帮困、邻里互助等典型事件为线索,弘扬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全剧就像一枚万花筒,会让每个人都从中收获不同的感悟和启示。该剧台词充满大连地区的乡土风味,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十分鲜明,剧情十分贴近大连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邻里之间的相处模式。

(二)现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评剧艺术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表演,吸收具有民俗特色的演唱与表演风格,用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2017年,甘井子区文化中心评剧团推出现代评剧《新夺印》。该剧讲述了小陈庄村长在引资招标活动中,禁不住奢靡之风、腐败之风的侵蚀,引进破坏环境的违规项目,后经其父和党组织的教育幡然悔悟的故事。该剧结合当前形势,突出反腐倡廉的大好形势和中央一再强调的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意义,是一部接地气、传递正能量的好戏。这部戏贴近当下“反腐倡廉”的新风气,精彩的表演,贴近生活的台词,生动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评剧贴合现实生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评剧音乐的发展脉络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戴恩情.浅谈评剧的发展脉络[J].大舞台,2011(4).

[3]徐承本.大连戏曲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

[4]王胜利.大连文史资料-戏剧专辑[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

[5]邢珍珠.评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J].剧作家,2011(4).

[6]陆亚伟.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6).

作者简介:邱婧(1995—),女,河南省漯河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史学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连评剧审美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大连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措施
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