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星宇
摘 要:本文对现阶段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资金、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等角度开展了优化对策探讨,旨在提升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成效,确保职工生存需求的满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解困脱贫
职工是单位生产经营的基础,职工对于单位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单位发展的稳定性与效率。因此,加强职工凝聚力是单位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作为基础保障手段,在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上起到重要作用。
一、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较少
单位困难职工帮助救助的主要施行主体为工会组织,职工帮助资金的主要来源有行政支持与工会自主筹措两种。但从总体来说,帮扶资金依旧处于紧缺状态,以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2019年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为例,共对50余名生活困难职工提供了救助,每年约投入救助资金10万元,人均2 000元每年,且其中包含部分高额医疗费用支撑,帮扶工作并未解决员工生活紧迫问题,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
(二)困难界定难度较高
职工困难界定的阻碍因素较多,常见的情形有:第一,职工困难程度以家庭为基础单位进行判断,但在部分特殊情形中,职工家庭判断甚至可以延伸三代以上,判定范围过宽,不利于工会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二,职工家庭收入结构只能通过职工口诉与走访调查判断,缺乏详细数据支撑;第三,部分患有重大慢性疾病的职工,其医疗费用无法衡量,困难程度难以判定,工会帮扶资金使用难以进行前期规划,不利于帮扶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帮扶手段过于单一
帮扶手段主要依旧以金钱直接给予为主,缺乏针对性帮扶措施、缺乏长效帮扶机制,总体来说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仍处于初级状态,并未深入到职工困难的核心原因,资金使用效率与职工帮扶成效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研究探讨。
(四)帮扶工作管理效率较低
在新时代企业改革的背景下,为追求人员结构的精简,工会人员数目大幅减少,一人多岗的现象广泛存在。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基础信息庞大、工作流程复杂、工作任务繁重,现阶段有限的工作人员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二、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
职工困难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基本为职工遭受了意外损害,使自身或者家庭丧失了足以支撑家庭正常运转的收入能力[1]。常见表现有:第一,突发情况发生且未对职工劳动能力造成根本性损伤,导致职工家庭在一段时间内陷入资金紧张,具备阶段性帮扶可完全解决的特征;第二,意外或者疾病造成员工丧失基础工作能力,家庭总体收入受到影响,同时还具备持续性承担医疗费用的可能,是一种长期性贫困,需要工会组织的长期投入;第三,职工意外身亡导致家庭陷入长期贫困,该种贫困工会组织通常需要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费用,是一项持续且规划性较强的工作。
三、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优化建议
(一)拓展资金获取渠道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对于资金依赖性极高,提升帮扶工作成果要先扩张资金来源渠道。
第一,积极做好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全处凡自愿参加的职工加入大病医疗互助,每年每人上缴一定资金,成立管理处职工互助基金,制定《职工大病医疗救助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基金的全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明确了救助对象和范围,规范了救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对救助金额细化规范,实现精细化管理,并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了讨论和通过,使《管理办法》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加强相关政府机构联系。管理处自筹资金,加入了江苏省省直单位职工医疗特困互助基金,缓解该处大病特困职工的经济负担,实现因病致贫职工救助“两保险”。处工会根据省直工委制定的《江苏省直机关职工第三期医疗特困互助活动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处工会可以积极运作,为全处在职职工缴纳了省直机关职工医疗特困互助基金,全处职工正式加入省直机关职工大病医疗互助系统。
第三,单位应当适度加强救助资金投入。困難职工救助帮扶工作并非如表面上仅是一种人性化的展示,对于单位实际运营价值不高。单位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成效越高,职工对于单位的依赖与信任心理越强、单位凝聚力越大,对于单位的社会形象与核心竞争力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单位应当在充分衡量自身经营、收益状况的基础上,从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专项资金,保证工会组织帮扶开展的基础成效。
(二)精准识别困难职工
除重疾、残疾等表现形式较为突出的职工群体之外,困难职工、尤其是短期性困难职工识别难度较高,对于帮扶工作的效率影响较大[2]。因此,工会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困难职工识别体系。
第一,明确困难职工的具体指标。从现代社会背景分析,困难职工的指向应当为基础生活物资缺乏。可以依旧当地实际消费水准核算出单人单月生存所必须的经济支撑,并通过家庭收入预判的模式判断其是否能够维持基础收支平衡。需要注意到是,为展现人性关怀,标准核算进程中针对儿童经济支撑标准可适度提升,若职工存在赡养压力,同样可计入标准核算体系中。但当救助执行时,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赡养所需在最终救助额度占据的权重需要适度下调,优先保证全体困难职工的基础生存需求。
第二,职工信息采集多样化。职工家庭状况采集体系应当更加多样化,仅依靠员工个人叙述与证明材料提交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工会组织应当充分利用同班组职工资源、社区资源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保证职工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细致性与全面性,帮助工会组织更加有效、精准的判断困难职工帮扶需求的紧迫性,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救助策略,避免传统工作环境中更加倾向于先到先得的流程体系导致帮扶资源使用合理性存在疑虑。
第三,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是建立在全国性工会组织支撑的基础之上。对于大多数困难职工来说,帮扶工作不是持续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周期或者结束标志。但直观判断的方式和可能导致其在短期内再次产生贫困现象。因此,要将智能化设备运用到困难职工管理进程中,通过其生活状态、家庭收入变化的信息判断其是否真正具备脱离贫困行列的能力,从而确定帮扶工作终止时间,提升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精确性。
(三)帮扶手段多样性
困难职工困难产生的原因种类丰富,且多为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帮扶手段也不能仅停留在金钱直接给予层面,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帮扶计划。
例如针对单亲家庭收入结构造成的职工困难,除短期进行金钱补助外,还要提升家庭总体收入能力。工会组织可以帮助家庭结构中其它具备收入能力的成员寻找工作,若其适合企业工作环境且企业存在岗位需求,可以令其进行试岗,若成功则家庭收入结构转变,职工困难从根源上解决;若由于单亲家庭,孩子抚养造成的职工困难,可以对职工进行培训,给予其优先升迁的机会,提升职工收入,从而在根源上解决职工困难问题。
针对突发性疾病或者身体残疾造成的职工贫困,要依据实际情况判定其为病休或者病退,并做好救助或者补助工作。同时,对于治疗过后存在遗留问题的员工可以进行针对性岗位调整,保证其基础收入。若职工已不能继续参与企业生产,则需要培训其其他层面的就业能力,现代技术背景下,几乎不存在无法从事任何工作的疾病或者残疾情况,只要工会组织与职工共同努力,再次就业实现概率极大。必要时,工会组织再提供一定的周期性补助,确保职工的正常生存。
此外,困难职工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也有较大可能存在心理因素影响。因此,工会组织在帮扶开展进程中,要做好职工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建立脱贫信心,主动配合工会组织工作,提升帮扶救助工作开展的效率。
(四)完善帮扶队伍体系
上文已经论述,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为帮扶救助队伍数量的不足。因此,单位要部分保障工会组织的架构,保证其拥有充足的人员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同时,加强工会组织员工胜任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更高的工作效率,保证有限职工基数上,帮扶工作开展的效率。此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也是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可以明显缓解企业改革、工会员工数量缩减带来的管理效率降低问题。
四、结语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工会组织应当明确现有工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资金、制度、手段等多种渠道共同入手,提升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确保单位职工的基础生存需求满足,提升幸福满意指数,调动起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单位和社会作出贡献。
參考文献:
[1]张妮.主题教育心系员工 帮扶救助精准发力——惠安公司工会结合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帮扶救助工作[J].中国军转民,2019(12):29.
[2]黄金华.试论如何充分利用档案管理平台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J].才智,2018(19):208.
[3]黄金华.浅谈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8(1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