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元昕 刘薇禛平 张禹
教育与资本、技术相融合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北京,海淀,中关村。
在这片有“中国硅谷”之称的科技园区,似乎每一阵风都指示着创新的动向。众多一流高校与其毗邻;密集的科技企业在此扎根林立。这里是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强力磁场,也是资本追逐涌动的风口浪 尖。
在位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教育+”咖啡馆(EduCafe),《留学》记者采访了华夏桃李资本合伙人郭西凡。“你离教育只有一杯咖啡的距离。”4年前,EduCafe创立之初,作为总经理的郭西凡曾这样说。
2020年初冬,一杯美式的氤氲热气中,《留学》记者触碰到了教育投资人的温 度。
金融与产业融合
为教育行业发展赋能
郭西凡是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国丹佛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之后,他进入北京银行工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行长助理。五年后,郭西凡决定放弃银行的工作,开创新的事业。“当时觉得在银行再干三五年,虽然职级可能继续上升,但是做的工作没什么区别,每天就是这些事儿了。我不希望五年之后自己还是这样的状态,我想要有更多的变化。”
2015年,郭西凡离开北京银行后,参与创立了华夏桃李资本。合伙人张爱志拥有教育创业背景,郭西凡则有一定的金融专业背景,两人一拍即合,开辟了金融与产业相结合的事业道路。
彼时,郭西凡将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当时教育行业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行业,受到政策的很多限制;其次,教育行业的资本化率在当时非常低。“所谓资本化率低,说白了就是当时没有什么人投资这个行业。”郭西凡解释道,“教育行业在当时非常分散;另外,也与退出端有关,作为投资人来讲,投资之后不能退出,也就无法获利。”
2015年,教育行业呈现出资本化率极低、极度分散的特点,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郭西凡从中看出了属于投资以及融资服务的良好机遇。“在当时这是一块绝对的蓝海,我们没有想的很复杂,看到了机会,就去做了。”郭西凡说,“我们也确实想为教育行业做点事儿。因为当时行业内资本的力量太少了,我们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资本的角度促进行业的发展。”
自2015年成立至今,华夏桃李资本始终专注于教育产业资本服务,致力于通过产融结合推动产业进步。其业务范围涵盖教育机构的并购与IPO(首次公开募股)、投融资财务顾问、教育行业上市公司战略顾问等。
据郭西凡介绍,华夏桃李资本以FA业务起家。FA即Financial Advisor(财务顾问),主要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当时我们更偏向于金融咨询公司。比如你的公司想上市,你想融资,应该怎么做?我们提供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专业服务,帮助你做资本市场的未来规划,指导你与投资人对接、介绍商业模式、准备有效的材料、制作财务模型等等。”
“桃李FA的业务非常简单。”郭西凡概括道,“我们提供服务,告诉你一步一步该怎么走,比如A轮如融资,B轮如何融资,未来应该在哪里上市。一句话来说,就是帮行业‘找钱。”
从2018年开始,华夏桃李资本实力逐步增强,发起了桃李基金,进行对教育机构的直接投资。投资之后,还会继续帮助它们做资本规划。
“教育+”有哪些可能?
專注于教育投资领域五年,郭西凡已经成长为资深的专家,他与众多行业同仁有深入交流合作,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局中人”与“老将”。采访期间,他谈笑风生,对行业动态信息信手拈来。然而,将时间倒推回五年之前,彼时的郭西凡初出茅庐,“对教育行业认知为零,谁也不认识”。他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一路在行业内探索前 行。
2015年,在筹备华夏桃李资本的过程中,郭西凡与合伙人共同创立了“教育+”咖啡馆(EduCafe),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平台,连接教育行业,汇聚行业人才、思想与资本。
2016年,EduCafe正式开业。咖啡馆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由60位来自教育培训、教育媒体、教育投资领域的股东共同发起。众筹股东包括新东方、好未来、ATA、达内科技、学大教育、洪涛股份、全通教育、立思辰等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及高管。
“如果想进入教育行业,欢迎先来‘教育+咖啡馆喝一杯咖啡。”作为EduCafe首任总经理的郭西凡曾这样表示。一杯咖啡的时光,足以凝聚思想、交流观点、促进合作。“教育+”的愿景是汇聚行业人才、整合行业资源、对接行业资本、孵育创业团队,对教育行业做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化服 务。
“教育+”这个未完待续的表达,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教育”可以加什么?郭西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教育+资本”是需要且必要的。郭西凡说,“在五年前,教育行业还没有插上资本的翅膀,发展比较缓慢;资本的助力,成为了行业加速发展的杠杆。”
其次,“教育+技术”亦是重要的组合方式。郭西凡告诉《留学》记者,近年来涌现的大型教育公司,大多是“在线教育公司”。“所谓在线教育公司,并不是说它单纯地把授课方式搬到了线上。”他说,“在线指的是,整个的组织架构和操作系统完全更换为线上教育的模式。数据、人力、教学、服务等等,所有的内容完全线上化管理,这与原本线下的教育培训是完全不一样 的。”
不仅在过去五年如此,教育与资本、技术相结合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下一个阶段,教育行业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变量,在技术上也一定会产生新的变革。”郭西凡 说。
展望未来教育
满足用户需求是核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寒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疫情也成为促进行业加快革新与转型的催化剂。线下课程项目转移至线上,催生了“在线教育”的新潮流。围绕“线上or线下”的问题,全行业掀起热议,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被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 向。
关于未来教育的趋势,郭西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线上或线下只是一种交互形式。”他说,“未来教育模式不能以简单的线上交付或是线下交付方式来区分,而是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于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怎么方便怎么来。”
郭西凡认为,教育培训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一般来说,这两方面难以完全兼顾,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今天的采访要在线下进行呢?可能因为线上的质感和感觉没有那么好,体验效果不如线下;但是线上的效率更高。本质上要看用户的需求。”
对于不同的产品、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而言,线上与线下哪一种更适宜,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举例来说,小朋友参加学习培训,如果周边有不错的服务,我相信家长会更愿意选择线下的方式,無论从保护视力或服务体验的角度考虑都是如此;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制力更好,目标导向更强,线上的体验会更好,比如考研、考证、参加托福考试等,在线上进行学习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2020年,对教育机构来说,“转型”是一个关键词。受疫情催化,“线上”的浪潮裹挟着不少机构主动或被迫转型,将线下课程转移至线上。郭西凡则更为冷静地审视这样的转变。“正如我所说,在线教育的获客方式、服务传递、组织架构完全不同,可以说所有的东西都不一样。对线下机构来说,原有的体系和环节基本上都不能用于线上。比如说,某位老师在线下讲课很好,但如果开了直播,学生未必喜欢听。”
在郭西凡看来,一味追求OMO、“强行转型”是不可取的。“疫情过去之后,可能原本的线下机构依然保持线下的模式。提供很好的服务,依然可以创造很好的成果,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郭西凡还强调了技术的作用,“交付的方式不一定在线上,但一定要重视技术的力量。”
无关乎疫情的影响、无关乎线上或线下的形式,扫清障目的浮云,回归本质,对于每一家机构来说,提高教学品质和服务体验才是核心问题。“你是不是在用良心做事情,这才是最关键的。”郭西凡说。
留学行业细分化
赛道各有机遇
郭西凡曾在美国丹佛大学深造,攻读金融学硕士,也是“留学圈中人”。如今,他对国际教育领域和留学行业也保持着一定的关注。
留学行业有很多细分赛道。从“留学前”的中介、语言培训、课程培训,到“留学后”的海外寄宿、补习、就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格局、发展态势、商业模式都不相同,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分散的市场。郭西凡从不同的角度对各个赛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说实话,整个留学行业的投资机会并不多。”郭西凡坦言,“原因在于,留学行业的每一个细分赛道,天花板都并不高,市场不够大,从投资的角度特别不好下手。然而,每一个赛道的核心竞争力、人脉资源需求都不相同,整合的难度有很大。”
尽管从资本角度来看,留学行业的投资难度较大,但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创业的机会。从创业的角度,郭西凡分享了他看好的几个赛道。
首先,做内容和课程的机构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在国内,国际学校、国际学生的数量还在持续上涨。以前可能更加追求数量,以后会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接下来,内容和课程的生产者还是有很多机会 的。”
其次,传统的留学中介有很多升级的契机。“中介不再依靠原本的信息不对称,除了最后的‘一锤子买卖,可能还会提升之前的背景提升、海外竞赛等综合服务,我认为这种公司肯定是有机会的。”
另外,海外学生补习的赛道也很有发展前景。“这个市场线上化之后,会有非常强的辐射能力。不一定只在线下服务某个国家,而是服务美洲、欧洲、澳洲多国的留学生,这是完全可以的。”
注重客户体验,注重技术和效率提升,这是郭西凡着重向留学机构提出的建议。“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做一些整合。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不够大,肯定是要横向扩张的,但这是下一步了。本身自己的领域还没有扎牢,很难进军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