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联合前列腺素类药物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及高危妊娠的临床研究

2020-12-15 09:04汤颖
中外医疗 2020年32期
关键词:产道宫素出血量

汤颖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邳州 221300

高危妊娠指的是妊娠期间孕产妇及腹内胎儿均存在较高的危险,可能引起难产或者危急母婴安全。 当前临床应对高危妊娠产妇分娩方式多采取剖宫产, 效果良好,但极容易出现产后出血情况。 产后出血属于分娩结束后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即产妇娩出胎儿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 约80%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发生于分娩后2 h 内,其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果产妇妊娠期间出现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瘢痕子宫等情况,极大概率出现产后出血情况[1]。 因而,需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 临床常以药物预防产后出血, 效果显著, 如何合理选择预防药物成为了医疗界需深入研究的内容。该研究以2016 年3 月—2019 年9 月该院收治111 例高危妊娠产妇为例,探究剖宫产分娩后注射缩宫素联合前列腺素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便利选取该院完成剖宫产分娩的高危妊娠产妇111 例,将其随机分为3 组。 I 组总计产妇35 例,年龄最低者为21 岁,最高者为39 岁,平均年龄(27.9±1.4)岁;孕周时长最短35 周,最长40 周,平均孕周(38.1±0.5)周;其中8 例产妇为瘢痕子宫情况,14例产妇诊断为轻度子痫,6 例产妇羊水过多,7 例产妇为其他高危妊娠情况。II 组总计产妇36 例,年龄最低者为22 岁,最高者为40 岁,平均年龄(27.8±1.5)岁;孕周时长最短36 周,最长39 周,平均孕周(38.2±0.4)周;其中9 例产妇为瘢痕子宫,15 例产妇诊断为轻度子痫前期,7 例产妇羊水过多,5 例产妇为其他高危妊娠情况。III 组总计产妇40 例, 年龄最低者为21 岁, 最高者为40 岁,平均年龄(27.9±1.3)岁;孕周时最短则35 周,最长39 周,平均孕周(38.1±0.6)周;其中10 例产妇为瘢痕子宫,6 例产妇诊断为轻度子痫前期,8 例产妇羊水过多,10 例产妇为其他高危妊娠情况。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许可。 比较结果所示,3 组产妇基础信息均较为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3 组高危妊娠产妇均选择剖宫产形式分娩。

I 组产妇娩出胎儿后单纯以缩宫素 (国药准字H31020850,规格:10 U/mL)预防,于产妇宫体肌内注入10 U 缩宫素,同时以静脉滴注形式注入10 U 缩宫素[2]。

II 组产妇娩出胎儿后以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联合预防,以静脉滴注形式为产妇注入10 U 缩宫素,同时将1 mg 卡前列甲酯栓(国药准字H10800006,规格:1 mg×5 枚)喂给产妇,叮嘱其于舌下含化。

III 组产妇娩出胎儿后以缩宫素、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国药准字H20094183,规格:250 μg/支)联合预防,同样以静脉滴注形式注入10 U 缩宫素,另外于产妇宫体肌内注入250 μg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若3 组产妇注入药物后子宫收缩质量仍不理想,出血量超过800 mL,需尽快实施附加止血措施,如宫腔填塞、结扎子宫动脉等[3]。

1.3 观察指标

记录各组产妇术中及术后2 h、24 h 出血量, 分析差异情况。 对比3 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计算输血率及附加止血措施概率。 探究各组产妇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计算总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术后2 h、24 h 出血量

III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较其他两组较少, 且术后2 h、24 h 出血量同样少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3 组产妇术中、术后2 h、24 h 出血量分析比对[(),mL]

表1 3 组产妇术中、术后2 h、24 h 出血量分析比对[(),mL]

组别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 术后24 h 出血量I 组(n=35)II 组(n=36)III 组(n=40)t 值P 值461.48±23.55 405.15±22.07 337.94±20.14 32.790<0.05 167.47±10.03 125.35±10.01 94.68±7.57 22.150<0.05 85.03±7.46 80.14±4.23 61.77±3.05 19.490<0.05

2.2 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率、附加止血措施率

III 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概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II 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I 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III 组、II 组产妇输血率、附加止血措施率同样低于I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3 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率、附加止血措施率计算比对[n(%)]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组患者用药后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3 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比对[n(%)]

3 讨论

产后出血属于女性分娩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产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剖宫产导致的产后出血率相对较高, 如处理不当还会引发生育功能完全性丧失[4-5]。 在应对产后出血时主要考虑产妇产后身体虚弱,可采用保守治疗模式,而当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控制宫内出血, 但对产妇的身体和子宫会造成二次伤害,易引发弥漫性凝血、失血性休克等,处理不当只能通过切除子宫的方式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剖宫产结束后必须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更好地控制产后出血发生几率,从而降低产妇的风险,尤其是对高危类型产妇[6-7]。

产后出血高危类型产妇指的是胎儿体积过大、妊娠胎数过多、产妇自身妊娠次数过多、合并妊娠期综合征、合并瘢痕子宫、合并胎盘粘连等,使得此类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要远高于普通剖宫产产妇。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指出, 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宫缩乏力, 自然分娩下由于女性产道平滑肌处于长期紧张状态、神经处于长期兴奋状态,使得产后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恢复,会产生宫缩乏力的问题。 而剖宫产者虽然产道无需经历自然分娩,但外科手术损伤、麻醉药物影响等因素也会引发短时间内的宫缩乏力, 尤其是麻醉药物的作用,在麻药完全失效前产妇的产道平滑肌均无法恢复原有功能, 而这也成为了产后出血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需要为相关产妇提供药物进行预防性干预。 其中缩宫素、前列腺素、麦角新碱等较为常用, 尤以缩宫素的应用范围最广,也是国内妇科促进子宫、产道平滑肌收缩的首选药物。 缩宫素的主要优势在于见效时间短,在注射后3 min 时药物有效成分在血液中可以达到浓度峰值, 且临床上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程度、医疗成本等均相对较低。但该药物的药效维持时间也相对较短, 一般在30~60 min,而且存在最大用药值, 超过最大用药值后即便继续加大用药量,也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且大剂量使用会造成短期水中毒症状。另外,不同人群对于缩宫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临床疗效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

为保证预防干预的效果, 需采用其他药物与缩宫素进行联合治疗。 卡前列甲酯栓的本质属于前列腺素F2α 的衍生物,与子宫、产道平滑肌细胞的亲和性相对较高,可有效促进平滑肌的收缩,并发挥快速止血的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属于复合型药物,其不仅包含了前列腺素F2α,而且还含有15 甲基氨丁三醇的衍生物,其中15 甲基将原有的羟基取代,有效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使该药的作用时间更加持久,可更好地配合缩宫素发挥收缩子宫的作用。该次研究结果显示,III 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概率7.50%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该结果与黄华等[8]发表文章结果A 组产后出血率13.33%低于B 组18.89%相一致。

综上所述, 高危妊娠产妇经剖宫产手术后注入缩宫素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可减少出血量,预防产后出血问题,同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产道宫素出血量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养牛场常见的难产类别及治疗
产道保护凝胶对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软产道及盆底的保护作用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软产道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