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态势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0-12-15 01:39徐思敏刘兰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江浙沪省市小镇

徐思敏,刘 成,刘兰娟

2016年9月,江苏省体育局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国内首次从地方层级提出了“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的概念;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概念。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持续推进。迄今为止,尽管国外学术界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小镇”乃至“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等概念仍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1~4],国内也有以上称谓及“XX(运动项目)小镇”等诸多表述[5~8],但并不影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已在中国广泛兴起的现实。学界普遍认为,上述概念都属于特色小镇的一种。其体育内涵具有一致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行业细分出的新兴体育产业版块。[9~12]2019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浙江、江苏作为长三角重要地区,目前已拥有11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态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以期为推动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其中:上海4个、浙江4个、江苏3个)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搜索、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有关网站、官方媒体新闻报道、微信和微博公众号,系统了解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状况;查阅国家统计局、三省市地方政府网站,搜集经济、人口、科技等数据资料和政策文本,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实地调研法 现场实地调研上海市青浦区金泽帆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奉贤区海湾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森林运动小镇、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天境湖电竞小镇等4个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深入考察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态势。

1.2.3 问卷调查法 初拟“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游客调查问卷”。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对初拟问卷进行评价,删除和修改不合理问题项,最终确定正式问卷;选取20名去过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游客进行问卷预调查,20天后重测;将问卷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到克隆巴赫系数 a=0.919,KMO=0.91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实地调研期间对4个小镇内的230名游客发放正式问卷,回收230份,删除无效问卷2份,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99.1%。

1.2.4 访谈法 对4个小镇的25名当地居民和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定义的理解、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参与主体、项目运营、“特色”体现、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资料进行补充。

1.2.5 数理统计法 运行SPSS统计软件,将问卷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目前,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均处于创建阶段。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由多元利益主体、多维产业结构、多样化资源布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从外部环境而言,三省市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小镇发展;从内部要素来看,产业基础、生态资源、文化特质、资金投入等基本要素和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众等参与主体要素也会制约小镇建设。据此,本研究基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两个层面,对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态势展开探讨。

表1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基本状况统计

2.1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态势分析

2.1.1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总体建设概况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8月公布了全国首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江浙沪共有11个入选。由表1可知,这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别依托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形成了各自的建设主题与发展目标。小镇核心区域占地面积均不大,主要以政府和企业为建设主体,部分小镇采取省(市)地共建模式,突出“运动、休闲、健康”的建设主题。

参考国内外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分类依据,[13~16]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运动休闲型居多(8个),体育赛事型(2个)、体育产业型(1个)较少,无康体型小镇。运动休闲型小镇开发的运动项目主要为水上运动、山地运动和特种运动,球类、冰雪类、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空白;体育产业型小镇主要以体育产品研发为主,体育用品生产类亟待开发(见表2)。

表2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统计

图1 江浙沪制定扶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政策的发文主体网络图谱

2.1.2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外部环境发展态势

(1)政策环境。本研究前期统计发现[17]:2014年—2019年,江浙沪省市级层面共出台71部与扶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类文件(江苏29部、浙江27部、上海15部),政策制定主体主要是江浙沪人民政府、省市体育局、旅游局、发改委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绘制政策发文主体关系结构网络图谱。由图1可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江浙沪政策制定主体形成的3个自成体系子网络系统属于一种府际内的联动,尚未形成跨区域的政策制定协同合作关系。

(2)经济环境。2014年—2018年,江浙沪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国的20%以上、人均GDP高出全国人均50%以上,体现出三省市优良的经济运行状态,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本研究借鉴郭将的引力模型[18],分析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所在的11个城市经济网络结构:

其中:Qij为i和j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Pi和Pj为i和j城市常住人口;Gi和Gj为i和j城市的GDP;Dij为城市i与城市j之间距离。以4年为一次统计间隔时间(11个城市GDP和常住人口数据由三省市统计年鉴获取,2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通过“好运物流网”查询)。图2显示:2006年—2018年,江浙沪11个城市中的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较紧密的经济联系,而上海市与江苏的南通市、苏州市以及浙江的杭州市等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图2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所在地区经济网络结构

(3)社会环境。江浙沪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均属长三角交通发展规划辐射范围,凭借优越的经济、自然、地域和旅游资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已成为江浙沪民众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2014年,由浙江省体育局牵头,联合上海、江苏等共同主办的每年一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至2019年已举办至第六届,各省市体育部门携手推动“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了体育产业特色化发展。本研究借助“好运物流网”统计发现,江浙沪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相隔距离最近为56.5km,最远 764.3km。距离较近的小镇游客主要采用自驾方式,相距较远的小镇有高铁通行。例如: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泉街道体育健康小镇的地理位置相比其他10个小镇稍偏远一些,但发达的长三角交通网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从徐州到金华这两个距离最远的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间乘坐高铁仅需3.5小时。三地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游客出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见表3)。

表3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相隔距离统计

(4)技术环境。目前,我国产业、科技等大数据更多地被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省市运用,江浙沪的信息技术处于国内较高发展水平。[19]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为核心的科研合作网络,研发人才大量集聚,跨省市合作的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构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专利输出、以苏州为代表的均衡性、以南京为代表的技术输入城市三大技术枢纽城市群。[20]这既为区域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创新条件,也为三地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打造了良好的互联网平台。

2.1.3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部要素发展态势

(1)基本要素。体育产业要素是小镇发展的立身之本。三省市以体育产业为重点,从现有自然资源出发,开发特色运动项目,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完善餐饮、住宿等服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延伸项目多为大众体育赛事和体育培训,以赛事承办提高小镇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体育培训提升运动专业化水平。大部分小镇中的运动项目种类较丰富,核心项目及延伸项目涵盖了多种运动参与形式。当然,这其中一些小镇依然表现出核心项目不突出、缺乏特色等弊端。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运动项目设置以山地、水上运动为主的小镇各有3个,占江浙沪总数的54.6%。其中山地运动以攀岩、登山居多;水上运动以皮划艇、漂流等项目为主(详见表4)。

表4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项目设置统计

生态资源要素是小镇发展的物质载体。[21]三省市濒临大海,水网密布,气候宜人,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孕育了一个个恬静内秀的江南古镇,生态资源各有千秋。例如:江苏省仪征市枣林湾小镇拥有“三山、五湖、一河、两泉”、天然湿地和生态园,为自行车、汽车露营等户外运动提供了天然场所;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拥有该市最大的淡水湖资源,使发展帆船运动成为可能。

文化特质要素为小镇构建出独特魅力。江浙沪以吴越、江淮文化为主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三省市相似的人文气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需要充分挖掘各自的文化脉络,将其融入体育运动。江浙沪对小镇体育项目的开发涵盖球类、水上运动、山地运动、骑行等休闲项目,这与南方人平和的性格特质相吻合。基于“九华立春祭”,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森林运动小镇规划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体验示范区和二十四节气展示馆,让游客感受农耕文明;江苏省太仓市天境湖电子竞技小镇营建电竞文化展示区,结合太仓风情水街海运堤内中西式风格特色餐馆,既让游客体验了电子竞技的魅力,又满足了游客多样化餐饮需求;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通过九大文化展示馆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出来,打造马拉松运动特色,将自身定位为“全球路跑者圣地”。

资金投入要素是小镇发展的经济条件。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投资主体涉及省、市、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强调社会资本和政府财政的双重作用,保障了小镇体育固定资产资金供给。浙江和江苏省还通过资金奖补扶持小镇建设(见表5)。

(2)参与主体要素。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众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参与主体要素。问卷调查显示:80.7%的人认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对小镇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基于自然禀赋、人文底蕴、产业打造等条件对小镇的申报与推荐进行严格审批,发挥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公共服务等保障作用和监管职能。企业通过承包项目和参与评估的方式加入小镇规划设计、生态维护与建设。例如:衢州市柯城区森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包括柯城区政府和九华乡政府。当地成立了小镇建设推进办公室,组建国资运营的绿创森林运动有限公司负责小镇具体运营。由北京体育大学科技中心对小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苏州新城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6亿承包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阿里体育对小镇的品牌营销、市场分析进行测评。该小镇已与1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表5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投资情况统计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本质上也是一项惠民工程。社会组织是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特殊团体,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它能在赛事组织策划、推广宣传、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太仓市电子竞技行业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讲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电竞知识,借助互联网为小镇招募电竞人才、宣传小镇形象,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各会员企业发展。当前,国内大多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采取的是一种以体育+旅游为创新方向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小镇建设运营必须综合考虑民众(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游客前来体验,终将成为无源之水。调研发现,小镇建设为当地居民增添了收益渠道。许多居民通过餐饮、住宿服务获得收入,不但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各种运动项目开发也使居民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森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丛林穿越项目,参与体验较多的是当地居民。他们自驾或乘坐公交去往小镇感受刺激运动和良好生态的双重体验。

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2.1 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总体发展不均衡,协同理念尚未形成。大多数小镇虽然已完成几期运动项目建设并向游客开放,但高度相似的运动休闲项目设置与倡导“特色”的初衷不太吻合,个性化运动项目较少,公共基础设施仍不尽如人意。访谈可知,小镇建设尽管让一部分居民既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益,享受到一些福利,但仍有相当多居民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实质性意义不大,只是当地政府或企业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调查显示:游客对小镇的总体满意度不容乐观,无一项调查内容的平均分值在4分以上(比较满意)。相比之下,小镇生态环境、空间布局方面的游客满意度稍高一些,而小镇的经济服务、文化特色、宣传推广等满意度最低(见表6)。

现场考察发现,三省市小镇在规划、建设、运营中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小镇依靠政策支持和企业资金补给,专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负责维护小镇运营,几期项目建设均已完成,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一些,但也有些小镇只是将“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标签,依然保持原有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运动项目较单一,相关配套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硬件设施较差。这些小镇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认为,国家在资金扶持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小镇的协同发展理念尚未形成,一些运动项目缺乏整合,布局雷同而不精细。

(2)资源利用不充分,要素整合有待提升。小镇运营过程中存在“破坏有力、保护不足”的问题,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不足,体育产业开发也有同质化现象。一些小镇内部环境污染较严重,特别是以山地森林为基础的小镇,游客留置的垃圾随处可见。部分小镇面临有文化、有资源、有体育项目、无资金的困境,能真正开展的运动项目不多,有些运动项目开发出现“烂尾”现象。此外,虽然三省市城际公交体系逐步完善,但从市中心到一些小镇的公交体系仍有提升空间,城乡公交班次较少,发车间隔时间较长,公交车内环境较差且比较拥挤。

表6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游客满意度调查

(3)参与主体合作度不高,存在潜在的利益博弈。一些小镇建设存在“政府为了追求业绩而独揽大局”、企业对小镇投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等现象;部分企业热衷投资发展前景好、竞标市场潜力大的小镇和运动项目,企业会在一些项目建成运营后抬高收费标准以增加收益;体育社会组织和民众发声不多,民众参与度不足,小镇的参与主体合作程度不高,高效的治理合力尚未形成。调研发现:当地很多居民并不知晓某些小镇举办的体育赛事。39.6%的居民不太支持在当地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或不太看好其发展前景,有些当地居民甚至不知道这里是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博弈。

(4)政策供给不均衡,区域协作不足。三省市对小镇扶植政策制定与颁布的数量存在差异。2014年—2019年,江浙沪颁布的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包括:体育小镇、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等)直接相关的政策文本仅有8部(江苏5部、浙江2部、上海1部)[16]。体现出目前江浙沪出台支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内容大多散落在发展旅游业、体育产业等与小镇建设间接相关的各个方面,直接扶持政策较少。并且三地出台此类扶植政策文件的主体均局限于各自省市,政策制定主体间没有实现跨区域合作。

(5)品牌效应不突出,辐射范围较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何利用特色体育项目以形成品牌是扩大小镇影响力的又一关键。调研发现,57.1%的游客对小镇开发的运动项目体验感评价一般或不满意。部分教练的专业水平不太高、相关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有待提升、相似的建设主题、同质化的运动项目让小镇难以形成个性化品牌优势。此外,仅有33.6%的游客对小镇的宣传推广方式表示满意;72.2%的游客在来到小镇之前对其基本情况并不了解。说明小镇在形象塑造、品牌打造、赛事宣传等方面的推广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此外,三省市小镇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当地或周边省市,仅有少部分游客来自陕西、甘肃等省市。70%的游客仅去过江浙沪11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的1个、17%的游客去过2个、13%的游客去过3个及以上。

2.2.2 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协同发展新理念。江浙沪尚未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构建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新理念。三省市有待进一步协调各个小镇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展质量与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各个小镇大多“各自为战”,较少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缺乏创新型的合作平台。

(2)特色资源挖掘深度不足。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如何有效整合小镇现有要素而形成差异性竞争优势,导致运动项目设置和产业培育的同质化现象出现。对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意识不足、挖掘深度不够、文化与其他元素融合方式较为局限、政府与企业的投资理念存在差异、对一些资金的配置不合理等因素,造成部分小镇建设资金不到位,当地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出现“断层”或缺失,文化特质在小镇的彰显度不明显。

(3)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驱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由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各参与主体即使“不作为”依然可以享受小镇发展带来的“红利”。在节省成本和获得利益的双重因素驱动下,有些参与主体可能会选择这种不作为的“搭便车”行为。个体间的理性决策行为致使参与主体在利益冲突下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相关活动。这种在异质性目标指导下进行的独立行动不利于参与主体合作关系的形成。

(4)跨区域协作的实践力度不够。由于缺乏经验交流、协同合作和相互借鉴,江浙沪此类扶植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创新性亟待加强,对小镇扶植政策制定层面的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协作实践尚待探索,可量化评估机制、纠偏和纠错体制、动态监管体系有待形成。

(5)独特的区域品牌还未培育成形。一些小镇尚未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运动项目和体育产业,无法形成独特品牌。对运动项目或体育产业品牌也局限于在当地范围内宣传,较少充分利用网络“裂变式”传播效应和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小镇形象推广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影响范围窄。很多小镇国内外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3 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以理念协同为引领,推动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均衡发展

“创新”是不竭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必要条件,“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本质要求。三省市应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关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力加强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交流与协作,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不同特点,让人们共享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成果,构建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协同发展新理念。

3.2 以要素协同为基础,挖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特色体育资源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有条件的小镇”[21]。要依据相关体育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和优化公共体育服务,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植入有消费潜力的运动项目;制定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合理使用小镇经营收入、政府拨款、企业投资;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小镇建筑,或与文艺表演、体育赛事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将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实现体育旅游和文化的双重功能与多要素整合,确保小镇各要素资源的动态平衡。

3.3 以利益协同为核心,满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利益主体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土地、财政、环保、产业、人才、收益分配等优惠政策确保小镇建设用地,引导相关建设资金向小镇倾斜,拓宽小镇融资渠道,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下放的权力;加强对特色运动项目的宣传、推广,发动小镇居民参与小镇建设管理,帮助当地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环保意识,营造小镇良好的体育氛围,切实保障小镇各参与主体权益。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合力。

3.4 以制度协同为保障,优化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政策环境

要加强三省市跨区域、跨层级相关扶植政策制定的交流与协作,注重政策解读,推进跨省市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积极出台更多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已颁布政策的缺陷,适时修订和更新相关政策,鼓励扶植政策内容的差异化、多样化与创新性,及时调整评估标准,健全与完善三省市小镇建设微观层面的可量化考核评估机制和动态监管体系。

3.5 以整体协同为目标,打造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区域品牌

成立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管理委员会,制定三省市总体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各个小镇不同的体育特色进行组合,整合各地要素资源,形成几组旅游专线,统筹协调三地的小镇旅游一体化发展。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既塑造三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整体形象,又充分展示小镇的“与众不同”,增加公众对三地小镇的了解,打造区域品牌形象,增强小镇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品牌竞争力,形成同一区域内不同“特色”小镇的整体协同发展。

4 结论

(1)作为特色小镇在体育领域具体实践探索的一种新形态,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源于实践。小镇的创建不仅受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影响,还受到产业、生态、文化、资金等内部基本要素和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众等参与主体要素制约。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之间并非各自孤立,而是互为条件、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2)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为指导,大力推进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要素优势,优化小镇内部结构,优势互补,识别与规避劣势,防止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竞争,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为全国其他省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建设提供示范。

(3)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态势呈现出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总体发展不平衡、协同理念尚未形成;资源利用不充分、要素整合有待提升;参与主体合作度不高、存在潜在的利益博弈;政策供给不均衡、区域协作不足;品牌效应不突出、辐射影响范围较窄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缺乏协同发展新理念、特色资源挖掘深度不足、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驱动、三地跨区域协作的实践力度不够及独特的区域品牌还未培育成形。

(4)江浙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以协同理念为引领、推动三地小镇均衡发展;以要素协同为基础、挖掘小镇特色体育资源;以利益协同为核心、满足小镇利益主体需求;以制度协同为保障、优化三地小镇政策环境;以整体协同为目标、打造三地小镇区域品牌。

猜你喜欢
江浙沪省市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
基于MODIS数据的江浙沪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