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比一般学生高出20%。一方面他们因为贫困而较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偏激和爱慕虚荣等心理问题,贫困无法让他们在同学之间得到认同感、无法融入同学中的圈子。另一方面当贫困现状得到扶持和救助,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惰性和依赖,长此以往,对学习、成长和生活都失去目标。如班级里有位农村转来的男生,平时就寡言少语,每当大家在讨论新鲜事物时,这名男生因为贫困造成的认知不足,一旦发问便受到大家的孤立,导致敏感的男生一次次加重了自卑心理,其实,这个年纪的学生非常渴望交流、渴望在同学面前自信的侃侃而谈。针对这种状况,需要通过一些途径让每一位来自家庭贫困的学生都能自信成长在阳光下。
学生除了在校期间与同学朝夕相处之外,教师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益友更胜似知己,这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例如,班级里有一位贫困女生,父母靠捡废品供一家人生活,该女生明显排斥班级上衣着光鲜的女同学,不敢和她们交流,认为自己是丑小鸭。教师发现后,主动找该女生谈心,夸赞其是个聪明的孩子,并借给女生一些阅读书籍,在后来的课堂活动中当该女生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为同学们背诵书里的那段名句,目光中是满满的自信,从那以后该女生开朗了很多,并喜欢上了阅读。
集体活动的力量看似平凡,但想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利用集体培养心智的力量不可忽视,当自卑的学生处于一个集体之中会潜意识地想要躲藏自己,并且会产生落差感。而学校和教师就可以正确的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良好地融入集体之中,从中获取存在感和平等感。首先可以举办运动会、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擅长之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内心的自我肯定信念并且能够通过集体活动使其学会交际方式。如,还是那位女生,在一次唱歌比赛班级选拔会上,她动听的嗓音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夸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校的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即便没有拿到很高的名次,但从此该女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自卑的情绪。由此可见,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满足能够更大的促进自信心的产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家庭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自己动手的能力,比起家境殷实的学生,精准扶贫家庭的学生会做的事情往往超出其他学生的认知,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早熟的个性也是其他同学望尘莫及的。教师可以开展勤俭节约的学校生活活动,如,定期开展一些劳动活动,利用废弃物进行发明制作,这个时候贫困生的优势往往就显示了出来。
对于学生来说,身心的发展都处于成长阶段,往往心理素质相对脆弱一些。对于贫困家庭学生而言,培养其自信心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易于接受的、有效的提升途径;当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很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接受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展现自身的长处。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价值的肯定也来源于此。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少年。但是因为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这样家庭下的孩子在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一些扶贫制度往往会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无形的伤害到他们敏感的心灵。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满足能够促进自信心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认真的观察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变化,适当给予相应的激励,鼓励学生能够突破自我,不断提升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