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很大篇幅讲德育,强调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全面阐释了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容乐观,学生伤害教师频发、校园欺凌不断、学生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一系列的悲剧让社会焦点再一次对准了学校德育,严峻的现实对传统的育德观念、能力及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基础教育改革日益推进的大潮中,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名家教育经验显示,面对学校德育弊端,转变育德观念、提升育德能力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教师育德的角度结合德育现状,简要谈谈增强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包括集会、做操、自习课和宿舍休息等都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通过看管来维持秩序。看管式教育忽视了育人功能,导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难以确立起来,容易成为言行不一、人格分裂的两面人。
品德评定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然而,学校和教师在评定时,往往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评定的主要指标,最多在其中加重思想品德课成绩所占的比例。这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状况,也难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养成。
量化考核成为育德的主要手段,根据学校班级考核与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班级和宿舍都制定了详尽的个人扣分细则。这种单一的育德手段,使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扣分项,只要不涉及考核评分,就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德育考评最终成为“账簿上的道德”,忽视了学生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
另外,学校也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道德讲堂、感恩教育讲座、法制报告会等。但也大多重知识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往往流于形式,最终把德育这一关乎人的精神品格发展的事业,简化为片面的智育目标,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个教育者都须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育德的目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由于教育者没有充分认识这一任务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忽视了育人目标,致使学校德育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
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明确让德育回归人、发现人和尊重人,把育德工作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彻底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使育德从管教走向对话,从量化走向人性化,从单一化走向科学化,最终把人培养成为一个以“德”为核心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者的德育观念落后、方法单一,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有人认为,德育低效有其客观原因,如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滞后、资源不足等,但如果对教育有深入研究就会认识到这并非事实。邓晓芒说:“道德教育本身就需要有其他方面的丰富资源,例如,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知识,包括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思维方法的训练(逻辑、语法、修辞等),还有审美和艺术,再就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教育本身应该关注的,由此也才能使道德教育成为活生生的自由的人格教化。”可见,学校德育资源并不欠缺,各学科教育本身就是“人格教化”不可缺少的资源。只是因为教师育德能力欠缺,才使各学科在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家庭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人的成长角度去研究学生,掌握学情,使德育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积极重建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以民主、平等的理念与学生和谐相处,自觉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是取得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德育涉及认知、情感、实践等多个层次。学校德育能较好地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但不易形成情感认同,要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实践就更加困难。这是学校德育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在让学生“明理”的同时,必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自我体验、自主选择。当学生从主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友善的快乐和心灵的满足,教师能适时地给予鼓励时,学生就会把这种美好体验巩固下来并不断加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师要坚决摈弃呆板的说教,努力培养和呵护学生固有的追求真善美的情感,让真的、善的、美的种子在他们心田里发芽生长。
教师提升育德能力,本质要求是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自身素养包括师德修养、学科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教师的个人修养本身就是德育课程资源,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还必须具备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发展道德情感、实践道德原则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教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德育科研的能力,并能相互合作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科学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工作逐步走上学科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要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找准问题的症结,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提升育德能力,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