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 赵晓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教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时空观念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主要包括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
1.时序观念。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全过程,但要明确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新表现、新特点。重视时序观念就是要将历史事物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认识。
2.空间观念。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历史现象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面的联系,以及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横向或者纵向联系。
下面,笔者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中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粗浅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列强入侵方式的演变及具体的时代背景作为重点内容来探讨突破。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识记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事;2.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探究列强入侵的意图;3.分析列强入侵中国的阶段性特征及成因。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制定第一个环节为自学自议。针对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列举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的史事;2.根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列强入侵是如何一步步加深了我国的民族危机的;3.概述门户开放的背景、实质及影响。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过程有一个整体认知,认识到列强逐步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使中国一步步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
通过自学自议,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有了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在不同阶段列强入侵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以更好地突破重点。
第一个问题:19世纪末相对于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侵华方式转变的原因。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出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此时,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这些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还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方面垄断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而另一方面,资本又无法停止运动。所以,就要求这些过剩资本输往那些能够继续获取利益的地方,首先就是那些资本短缺的落后国家……
——马茂森《列强对外资本输出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向德皇报告说,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通过三则材料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在列强入侵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19世纪中期,此时是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西方有些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殖民地打开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因此,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政治上表现为“打开国门”。列强入侵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需要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用过剩的资本向中国投资,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因此,经济上转为“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则表现为瓜分中国。第三个阶段则是面对即将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向帝国主义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因此,帝国主义由“瓜分中国”转为“以华制华”。
第二个问题设定为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此问题的设定在于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历史观。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危害了中国文明,但是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促使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近代化,使中国由明清时期的封闭,到现在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
总之,历史的发展是持续的,也是具有时序性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不同,历史事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和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历史的整体性,还要注意历史事件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上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